【釋義】
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辨析】
“毛遂自薦”的“遂”讀去聲“suì”,不要誤讀為陽平“suí”。除了“半身不遂”里的“遂”讀陽平“suí”外,“遂”在其他情況下都讀去聲 “suì”。
【起源與演變】
西漢時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話:“門下有毛遂者,前, 自贊于平原君曰:‘ 遂聞君將合縱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闭f的是秦軍圍趙,趙國派平原君趙勝去向楚國求救,毛遂自我舉薦,愿意跟隨前往的事情。后世把這個故事總結為“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比喻主動自我推薦承擔某件事。清代王韜《淞隱漫錄·李珊臣》中寫道:“生知二女皆未字人。時于婦前露毛遂自薦意;婦意似為許可?!逼渲小白帧敝傅氖桥f時女子許配。
【例句】
這押送的差使大概只好我來毛遂自薦了。
——茅盾《劫后拾遺》
【字里字外】
戰(zhàn)國時,趙國的都城邯鄲被秦軍包圍,形勢危急。趙王命平原君趙勝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門客隨自己同去。在只剩下最后一個人選的時候,毛遂走上前去向平原君自我推薦。
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會顯現(xiàn)出來。如今,您在我的門下已經(jīng)三年了,我卻從來沒有聽到過周圍的人對您的贊語,這恐怕是因為先生您沒有什么才能吧。所以先生您還是不要和我一同去了,請留下來吧!”
毛遂說:“我不過是直到今天才請求進到您的囊中罷了。要是我早就身處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露出全部的鋒芒,而不僅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逼皆K于同意帶毛遂同去楚國。
楚王接見平原君后,一直在拖延時間。毛遂毅然挺身而出,為楚王分析了局勢,幫助楚王明白了出兵救趙有利于楚國。楚王聽完后立刻答應與趙國結盟,并出兵救趙。趙國危機解除后,平原君回到趙國,把毛遂奉為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