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圣”王羲之有兩愛:一是愛鵝,二是癖珠。
一天,王羲之正在玩弄一顆寶珠,忽然有一位僧友來訪。其間有巧,又有一鄰求見,王羲之便將寶珠放在桌上,請僧友稍等。僧友品茗賞竹,王羲之庭院會鄰。當(dāng)他會見完鄰居返回時(shí),發(fā)現(xiàn)僧友在,桌上寶珠卻不見了。他懷疑這位塵外之人貪心未退,于是語冷,且面露鄙夷之色。僧人受此冤枉有口難辯,回寺后郁郁而終。
幾天后,家中大鵝屙屎帶出來一顆寶珠,家人洗凈,發(fā)現(xiàn)正是幾天前丟失的那顆。王羲之悔恨交加,從此再不玩珠,并舍宅為寺,每天親守寺門,以贖前愆。這座寺廟就是紹興的“戒珠寺”。
(一 諾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