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稀有,自古便有“一片沉香值萬金”之說;而用沉香來做雕刻,更是不可思議。
沉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木頭,它是屬瑞香科的白木在受到自然傷害之后遇到某種真菌,樹干分泌的油脂產生變異,與木質混合形成的一種固態(tài)凝聚物,是不可再生資源,自古便為“沉檀龍麝”四大名香之首。
沉香料結香離奇、形態(tài)百變,非功底深厚的雕刻師不能駕馭。然而,在鄭堯錦眼里,“若蘊奇才必奇用”,最能刺激他創(chuàng)作欲望的,非沉香莫屬。
遇見沉香
鄭堯錦出身徽州工匠世家,22歲開始正式學習竹木雕刻,并成長為傳統(tǒng)徽雕領域的佼佼者??蓚€性十足的他更像個藝術家,一拿起刻刀,骨子里的反叛精神就抑制不住地滋長——“我害怕重復”。對他來說,天天雕仿古作品、重復同樣的工作是乏味的。
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鄭堯錦除了廣泛涉獵牙角雕刻、玉石雕刻等傳統(tǒng)工藝領域,還鉆研起了古董修復。為了更多地接觸外來新鮮事物,1998年,他在外地客商云集的屯溪老街開起了自己的雕刻工作室。在旁人眼里,鄭堯錦是一個怪人,不但雕東西又雜又快,還成天對著案頭上的各種奇怪材料和書籍琢磨……可他卻樂在其中。
鄭堯錦與沉香的相遇是一次偶然。當時,鄭堯錦在古董修復圈子已小有名氣。一天,一個相熟的臺灣古董商人來拜訪他,并送給他一件伴手禮——三塊散發(fā)著幽香、似木非木、似石非石的材料。鄭堯錦對這三個形狀扭曲的東西愛不釋手,從臺灣朋友口中,他得知這是沉香。很自然地,它們又一次激發(fā)了鄭堯錦的挑戰(zhàn)欲。當天晚上,鄭堯錦就用其中一塊沉香雕刻出了一把狀如靈芝的小如意擺件。第二天,臺灣商人拿到了這件精致的回禮,驚嘆不已。過了一段時間,鄭堯錦得知,自己隨手刻的小如意擺件在臺灣收藏圈竟頗受追捧,并以30萬臺幣的價格出售。
鄭堯錦內心很受震動,那時的他對沉香了解還不深入,但直覺告訴他,沉香雕刻才是未來要走的路。
玩物養(yǎng)志
要雕刻沉香,先要了解沉香。那時,客商們常拿來各種沉香讓鄭堯錦雕刻。他發(fā)現(xiàn),每塊沉香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它們會因產地、受創(chuàng)傷原因及埋藏經歷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獨特的香味、肌理、油線、質地和結構。
木心說:“玩物喪志者,其志小,志大者玩物養(yǎng)志?!痹卩崍蝈\的身上,這句話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我趕上了好時機。當時幾乎無人做沉香雕刻,所以好材料還挺多。”向朋友討教沉香產地、結構的知識,與合作伙伴、收藏家朋友一起去尋找不同產區(qū)、不同類型的沉香……一心想在沉香雕刻領域有所建樹的鄭堯錦樂此不疲。
獲得品質好的沉香,是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沉香的氣味如何、油脂均勻、結構肌理特征、形狀質地漂亮,都是一件完美沉香雕刻藝術品的必要條件。
雕刻沉香時,還要面對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并且“不允許失敗”。除了與竹木雕一樣需要造型上的考慮外,氣味、形態(tài)、肌理、結構等也是沉香在雕刻時必須考慮的要素。沉香雕刻時必須惜料如金,但沉香內部結構虛虛實實,意外很多,因此要做好多種備選方案,隨機應變。稍有不慎,損失就不可估量。然而這些正是沉香雕刻的魅力所在,“每一件沉香都能給我新的刺激,給了我很大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空間,極富挑戰(zhàn)性?!睆氖鲁料愕窨潭嗄陙?,鄭堯錦從未雕壞過一件作品。
由于沉香原料珍稀,也為了保持沉香的自然之美,鄭堯錦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了一套獨特的雕刻語言——“頂邊、留皮、順絲、冷合香”。所謂“頂邊”,就是雕刻時最大化地保留原料,盡量不改變尺寸,這不僅是對珍貴材質的尊重,也考驗雕刻師的創(chuàng)作能力?!傲羝ぁ?,是保留和利用原料的自然表皮,這能充分展現(xiàn)自然的造化之美?!绊樈z”是指順應沉香的肌理油腺設計雕刻,這樣能增加作品的牢固性?!袄浜舷恪眲t是將不同香味、顏色、質地的沉香材料攢斗在一起,使作品在不同的時間、溫度下,始終散發(fā)香味、呈現(xiàn)出最完美的視覺效果。
美的感悟
一個偶然的機緣,鄭堯錦結識了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孫皖平。那天,鄭堯錦正在雕刻一件竹雕羅漢,在老街閑逛的孫皖平忍不住駐足觀看,看他把一段竹子變成作品,不禁贊嘆他造型之準、動作之快。兩人從此結識,孫皖平常常拿來材料請鄭堯錦雕刻,并不時給出一些修改建議,比如利用線條輕重的改變,通過光影深淺變化來改變造型結構。鄭堯錦驚訝地發(fā)現(xiàn),從慣性思維來看,孫教授的一些建議貌似不合理,卻讓作品呈現(xiàn)的氣息完全不同了——少了幾分匠氣,多了幾分文人氣息。
“只是動了一點點,味道怎么就不同了?”經過探討,鄭堯錦明白,原來是審美出了問題。孫教授告訴他,要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格調,第一步就是去看有靈魂的東西。孫教授給他列出了一張單子,上面是各個博物館里“最美國寶”的名稱。
鄭堯錦如獲至寶,連忙動身……在上海博物館,北宋阿難雕像的精細雕刻和生動表情刻畫讓他為之驚訝;在洛陽博物館,北魏半面佛像臉上穿越千年的神秘微笑更讓他神往不已……此后,鄭堯錦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認真注視、感受。“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其中必有雋永的美,能讓人回味無窮。傳承經典,并非復制經典,而是要在讀懂經典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沿著孫教授指的方向,鄭堯錦摸索出了自己的學習借鑒之路,并獲益匪淺。直到現(xiàn)在,每到一個城市,去當?shù)夭┪镳^參觀一定是他不變的行程。
2008年,鄭堯錦創(chuàng)作的一個包含蓮蓬、菱角、荸薺的《水生三寶》作品拍出了222萬元的高價。隨后,他的《樹樁筆架》《靈芝如意》又分別拍得287.5萬和322萬元的高價。
心有沉香
為了找到好的沉香,鄭堯錦沒少在國內外奔波,但遇到真正品質好的沉香卻很難。偶爾尋到好材料時,不論它的結構有多奇怪,鄭堯錦也會毫不猶豫地拿下。“每一塊沉香的存在都是有因緣的,沒有不能雕刻的沉香,只是你還沒有悟到它。”
如何才能做出一件“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鄭堯錦說,須得“想得多,做得少”,這指的就是沉香創(chuàng)作中最關鍵的一步——設計。
每每拿到一塊沉香,鄭堯錦都要在手中反復把玩、揣摩,確保它的每個細節(jié)都裝入自己的腦中,“沉香的特點非常明顯,它的每條肌理、每個細節(jié)甚至瑕疵,幾乎都避無可避,可如果能將這些特點、瑕疵用好、用絕,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
一次,鄭堯錦去上海拜訪摯友。聊天時,朋友隨手拿起一塊用來燒的芽莊沉香薄片遞給他觀賞。鄭堯錦仔細一看,這款黃黃的沉香薄片肌理非常優(yōu)美,材料硬度也夠,美中不足是太薄,沒法雕刻。朋友要將這個薄片贈予他,鄭堯錦隨口說:“那我就看看是不是能用它雕個東西?!被丶抑?,鄭堯錦便隨手把它丟在了工作臺上,空閑時,便把它拿在手里把玩一番。
三四年后,一個秋天的晚上,晚飯后鄭堯錦像平常一樣在工作臺前坐定,工作之前他習慣性地瞥了一眼角落里的那塊薄片。瞬間,一個念頭忽然在他腦中閃現(xiàn)——這多像幾片疊在一起的銀杏樹葉??!鄭堯錦立刻出門,開著車滿大街尋找銀杏樹……帶著幾片銀杏葉 回到家,他再次在桌邊坐定,仔細觀察薄片的每個細節(jié),琢磨葉片脈絡的走向、葉邊如何處理。等到一切就緒,他凝神屏氣,一氣呵成。這時,鄭堯錦才發(fā)現(xiàn),已不知不覺過了十個鐘頭。作品被隨手丟進幾片銀杏葉中,竟可亂真,且重量才去了2克不到。
用最精妙的構思、最精簡的雕刻,來追求一種“天成偶得之,返璞亦歸真”的境界,這就是鄭堯錦所理解的沉香雕刻。
《枯蘭復花》是最讓鄭堯錦耗費心力的作品。這是先將一片極其扭曲的越南紅土沉香進行分割,再運用榫卯手法重新拼接成的一盆蘭花?!白怨乓詠恚呀浻刑嗟乃囆g作品表達過蘭花,所以想讓人眼前一亮是不容易的。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多是二維,蘭花造型也有一定模式,可我想用沉香表現(xiàn)出蘭花一種另類的、360度的美感?!?/p>
作品看似簡單隨意,實際上在下刀分割之前,卻經歷了一個極其耗費心力的過程。為了讓作品呈現(xiàn)出最完美的效果,鄭堯錦反復想象著沉香被分解成葉片后的形狀、斟酌葉片如何交叉組合才能沒有審美死角……一年后,直到這片沉香料的每條肌理、每個弧度、每個扭曲的結點都已清晰地刻在了腦中,他才決定動刀。
在鄭堯錦看來,雕刻師必須對沉香懷有一顆敬畏之心,不急不躁地對待每個作品?;蛟S,這正是他的創(chuàng)作中常有絕妙靈感閃現(xiàn)的關鍵。
意象之美
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傳統(tǒng)手工藝術品的美多是具象的。然而近年來,鄭堯錦卻產生了用傳統(tǒng)題材、技法去表達意象之美的念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正著力創(chuàng)作的系列沉香雕刻作品《二十四詩品》。這個靈感的產生,竟是源自十多年前一句深深刺痛他的無心之言。
那是2012年北京的一次拍賣會后,幾個收藏圈子的朋友們在一起聊天,一個朋友無意間說起了對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看法,“你的沉香雕刻是很貴,但你們傳統(tǒng)工藝美術怎樣也達不到雕塑、油畫這類藝術品的審美高度。在藝術品圈子里,終究屬于小眾?!边@句無心之言深深刺痛了鄭堯錦。他想,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審美曾經引領全世界,現(xiàn)在怎么被西方藝術踩在地上?能不能用最傳統(tǒng)的題材、技法去表達意象的東西,創(chuàng)作出既能傳達中國審美意韻、又具有西方美學視覺沖擊力的作品?
鄭堯錦萌生了一個念頭,用沉香雕刻來表達唐代詩人司空圖所著《二十四詩品》中的24種美學境界。歷史上討論“二十四詩品”的文字很多,但從沒有人用實物來展現(xiàn)過。用沉香雕刻去表現(xiàn)“悲慨”“雄渾”“清奇”……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思考再三,他決定以象征吉祥的靈芝為題材,用24款不同的沉香來創(chuàng)作24件作品,每一件大小相當,結構也差不多,但是結香的方式、香的氣味都要與24詩品中的美學韻味相對應。
為了最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這24種韻味,五年來,鄭堯錦已不知不覺雕了一百二三十件作品??僧斈昴蔷渖钌畲掏此脑捜允撬囊粋€心結,他說起了自己的一個愿望:“在未來,我要做夠九件作品,再將它們放大成雕塑,辦個展覽。誰說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不能走上審美的主流?”
一件有靈魂的作品,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記得在2014年的北京香博會上,曾有人出400萬要買鄭堯錦的《枯蘭復花》,但鄭堯錦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樣的作品,我此生不可能再做第二件了”。
鄭堯錦說,沉香文化博大精深,雕刻,只是他表達對沉香的愛意的一種方式。我想,這份熱愛,一定會讓他做出更多有靈魂的作品。就像著名作家林清玄說的那樣:浮世是水,俗木隨欲望水波流蕩,無所定止;而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樣沉靜,一樣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