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健康是每個家長最為關心的話題。其中小陰唇粘連是女嬰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fā)病率在2.34%~3.3%,多發(fā)生在3個月~3歲的階段,尤其是1歲以內的寶寶更為多見。這類疾病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會有什么不良后果呢?寶爸寶媽在生活中應該如何處理此類疾???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走進今日的科普小專欄。
小陰唇粘連是影響幼女生殖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它表現為兩側小陰唇在中線粘連,之間形成一層無血管的透明膜,可覆蓋尿道口和(或)陰道口;亦可與同側大陰唇的皮膚與黏膜結合部粘連,外觀似小陰唇發(fā)育不良或未發(fā)育。通常通過常規(guī)體檢或因排尿異常被發(fā)現。
雌激素水平低 這是目前國內外多數專家公認的病理基礎,低雌激素水平導致女嬰外陰陰道上皮細胞角化不全,細胞內缺乏糖原,使得局部抵抗力變低,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生活習慣及女嬰特殊的生理解剖特點等影響,從而引起炎癥;而炎癥又會導致皮膚黏膜受損,在黏膜修復過程中,膠原蛋白分泌,兩側小陰唇融合形成粘連。
不良衛(wèi)生及生活習慣 如長期使用尿不濕、更換不及時或大小便擦拭順序不當等,都可能引起慢性炎癥刺激導致粘連。
肥胖 下肢肥胖的女嬰,在日常護理清潔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暴露生殖器官,局部清潔不當,易引起炎癥導致粘連。
外陰生理特點 女寶寶生殖器官處于幼稚型,大陰唇不能很好地覆蓋小陰唇及陰道口,使得外生殖器皮膚和黏膜暴露在外面,且皮膚薄嫩,易感染。
臨床表現 多表現為排尿異常,包括尿液變細、分叉以及尿線方向異常,嚴重者可出現排尿不暢等;其次是看不到或不能完全看到陰道口,被誤認為先天性陰道閉鎖。
小陰唇粘連可能對女嬰產生一系列影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①排尿困難:由于尿道口被遮蓋,可能出現排尿不暢、尿流變細等癥狀。②疼痛與不適:由于局部炎癥反應,可能出現外陰疼痛、紅腫、瘙癢等不適感覺。③反復感染:由于局部抵抗力降低,可能反復出現外陰炎、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疾病。
在未進行處理的情況下,嚴重者會隨著年齡的發(fā)育,出現月經經血排出不暢,影響青春期女童身心健康發(fā)育。
①保持外陰清潔:寶爸寶媽要定期為寶寶清洗外陰,避免尿垢、分泌物殘留。②保持外陰干燥:勤換尿不濕,避免生殖器官長期處于過度濕潤的環(huán)境。③穿著舒適:為寶寶選擇棉質、柔軟的內褲和衣物,避免粗糙材質摩擦皮膚。④避免感染:適齡女童避免穿開襠褲,注意寶寶的個人衛(wèi)生,勤換內褲,一人一盆,避免共用洗浴用品。⑤注意飲食、活動均衡:保持營養(yǎng),增加抵抗力,適當活動,減少肥胖發(fā)生。
保守觀察 對輕度粘連且無癥狀者建議臨床觀察,但前提是應做好局部清潔護理,積極治療局部炎癥。
藥物治療 僅部分黏膜粘連時,可局部涂抹雌激素軟膏+局部抗感染藥物治療。將藥物涂至粘連中縫處,每日1次或2次,療程2~6周。
鈍性分離 當黏膜完全粘連,無法暴露陰道口或尿道口時,應考慮就醫(yī)使用鈍性分離。醫(yī)護人員在局部浸潤麻醉后采用鑷子或細小空針進行黏膜分離。
手術治療 無法鈍性分離或嚴重的小陰唇粘連需手術治療,家長應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方案。
兒童小陰唇粘連是女嬰較為常見的疾病,醫(yī)護工作者有義務向家長普及相關知識,使寶爸寶媽能正確認知及學會預防措施。一旦發(fā)現寶寶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yī)檢查并接受專業(y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