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為了給正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女兒進行國學啟蒙,秦一編創(chuàng)了簡單易學的手勢舞《游子吟》。沒想到,這段作品分享到網(wǎng)絡上以后迅速走紅,她的“新中式帶娃”在全網(wǎng)掀起了跟學、跟拍熱潮。
為女兒,將自己“逼”成網(wǎng)紅
出生于1988年的秦一,是一名法學碩士,也曾是一名機關干部。隨著女兒小團子的降生,她按部就班的生活瞬時充滿了挑戰(zhàn)。2018年,小團子兩歲了,秦一從喂養(yǎng)焦慮轉(zhuǎn)變?yōu)榻逃箲],但她堅信,最好的教育莫過于和孩子一起成長。
秦一少女時代就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舞蹈,孩子正在語言敏感期,她就想,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孩子對古詩詞感興趣,讓孩子自發(fā)走進國學世界呢?剛開始,她想通過繪本領讀,希望女兒記住一些古詩詞,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對于還沒識字的孩子來說,即便有圖畫輔助,能記住的東西也是有限的。
那時,女兒正好在學習手指操和兒童舞蹈,她靈光一現(xiàn),想到把它們和詩詞結合起來。她先是從視頻網(wǎng)站上查找關于育兒知識、幼兒舞蹈、古詩詞相關的一些資料自學,然后自己編創(chuàng)手勢舞來教女兒。
秦一創(chuàng)編的第一支“國學手勢舞”是孟郊的《游子吟》。國學手勢舞可不是胡亂地比畫手勢,做動作時,要配合詩詞的意思和韻律,加入手語元素,使手勢與關鍵語義對應,還要追求動作優(yōu)美。找配樂也不容易,一般的手勢舞適合節(jié)奏感比較強的音樂,如果是搭配國學作品,她更傾向于選擇傳統(tǒng)民樂和古典曲目。
白天要上班,秦一只能用業(yè)余時間來創(chuàng)作,走路、乘地鐵、洗衣服時,她都在思考如何編創(chuàng)手勢舞。她還自學手語、古典舞、戲曲身法等,尋找編創(chuàng)靈感。一首首耳熟能詳?shù)墓旁姟焊?、童謠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指尖的舞動,就這樣流進了小團子的心中。
為記錄女兒的成長,分享育兒心得,秦一注冊了短視頻賬號“小一姐姐”。她把編創(chuàng)好的《游子吟》發(fā)在上面,沒想到在全網(wǎng)掀起了跟學、跟拍熱潮,萌噠噠的小團子圈粉無數(shù)。幾天內(nèi),這段作品點贊量就超過35萬,轉(zhuǎn)載超過5萬人次,親子互動竟變成文化傳播。
向上向善,溫柔且堅定
受到鼓勵,秦一在編創(chuàng)和拍視頻上更加用心,為了配合意境,她會特意選景在一些自然景色或古鎮(zhèn)古宅。一家人的節(jié)假日時間幾乎全部用于在外取景拍攝,秦一負責創(chuàng)作和后期編輯,丈夫負責拍攝,女兒小團子負責賣萌,爺爺奶奶則是“后勤保障員”。
為了拍攝《詠鵝》,一家人專門跑到作者駱賓王的故鄉(xiāng)義烏拍攝。為了拍攝《春夜喜雨》,他們?nèi)チ顺啥嫉亩鸥Σ萏谩_@些自然風光優(yōu)美,有亭臺樓閣、古村院落的地方,不僅更能激發(fā)秦一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讓女兒在古詩情景中直觀地體會到詩歌的美?!八F(xiàn)在可能還不懂那些詩句的意思,先打下基礎,將來自IbRQAfXn2uys/u8E5gKU5g==然能領會?!鼻匾徽f。
在線上,深耕親子教育實踐領域多年的秦一是不少寶媽的“閨密”。她的直播間溫馨治愈,更像是寶媽們相互提供情緒價值、交流育兒心得的聊天室。很多粉絲留言說,成為母親后,生活的天平慢慢向家庭傾斜,和外界的溝通越來越少。秦一鼓勵她們:“成為母親的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喜歡自己、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p>
秦一倡導“新中式帶娃”方式,讓孩子在唱跳中快樂學古詩,領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間,體味愛與美。在她看來,手勢舞也可以成為家風家訓傳承的重要載體。家風是什么?是言傳身教,更是一種信念和傳承。
2022年9月12日,一段師生共同演繹手勢舞《國家》的視頻,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領航中國”專題中播出,成為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學習的樣本之一。視頻中,師生參照學習的視頻,正是秦一創(chuàng)編的手勢舞。隨著旋律、歌詞和靈巧的動作,孩子們從肢體語言的表達中逐漸理解了其中的意義,潛移默化間將“家國情懷”根植在他們的心間。
此后,她又陸續(xù)編創(chuàng)了《千字文》《司馬光砸缸》《君子謠》《讀唐詩》等手勢舞,在短視頻熱潮的傳播下,全網(wǎng)掀起了一股跟拍手勢舞的熱潮,越來越多的學校在課堂里、校園文藝表演中加入了手勢舞的元素。這是秦一所樂見的,有可能的話,她希望帶著自己創(chuàng)編的手勢舞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屬于中國的文化自信。
最是書香能致遠
現(xiàn)在,秦一有了新身份——浙江工業(yè)大學播音系老師。這種轉(zhuǎn)型,是因為專業(yè)知識的積累足夠豐富,也是她利用親子陪伴的溫馨時刻讀書精進的結果。
秦一帶著孩子讀“有字之書”,發(fā)明了很多讀書方法。比如“晨誦暮讀”:一家人在每個清晨用20分鐘的時間吟誦一首詩歌,習誦、領略優(yōu)美的國學;在一天的學習結束后靜心閱讀,思考自己的生活,并且用隨筆和日記等形式記錄下來,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她還設立家庭“閱讀存折”,和孩子進行“百萬閱讀比賽”,讓閱讀成為一種家庭的樂趣和挑戰(zhàn)。在共讀一本書的旅程中,他們分享著各自的見解和感悟,彼此映照,共同成長。
秦一更喜歡帶著孩子讀“無字之書”。每逢節(jié)假日,她都會帶著女兒走進大自然或詩歌創(chuàng)作地,讓她沉浸式學習并體驗詩歌創(chuàng)作的樂趣。她帶著小團子在南昌“西江第一樓”——滕王閣尋訪古代文人的足跡,在武漢黃鶴樓前演繹詩詞手勢舞和詩詞脫口秀,在岳陽樓展示“衣冠上國”和“禮儀之邦”的大國風采……她希望小團子不僅能夠沉浸在傳統(tǒng)文化中,還能通過追尋文化的足跡來尋找歷史的源頭,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歸屬感。
最是書香能致遠,秦一相信閱讀帶給家庭的力量和成長,因為每個人的氣質(zhì)來自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清明時節(jié),他們一家去安徽旅行,春日陽光和煦,油菜花開了一片,他們站在田野上玩詩歌游戲。女兒朗誦完一首詩,轉(zhuǎn)身對秦一說:“我覺得如果沒有古詩詞真的很無聊。”
秦一被這樣的話驚艷到,她看到她種下去的“詩心”已經(jīng)在人小鬼大的女兒身上萌芽。“十月懷胎,我們曾和孩子共同分享過心跳。現(xiàn)在,我依然能和孩子分享世間的美好。成長來源于碰撞,陪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更新對世界、對生命的感知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