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具備整合連貫的語文知識體系、以實踐應用推動學習的理念,以及以文育人的教學價值。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統(tǒng)攝下的大單元教學,可以深化語文課程設計的三維模式,落實以閱讀和表達交流為核心的學習目標,強化觀念層面的深度學習,促進“協(xié)同思考”。在教學設計階段,須深入剖析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內容,建立單元鏈;確定素養(yǎng)教學目標,優(yōu)化閱讀與交流實踐活動;確立評價準則,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評價。
關鍵詞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 大單元 設計策略
新課改倡導探索綜合性教學方法,聚焦特定主題與項目,強化實踐應用,促進知識融合和系統(tǒng)化,加強學科間聯(lián)系。大單元教學以“大概念”為引領,契合學習任務群理念。然而,目前語文學科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研究尚淺,存在概念模糊、理解不深等問題。研究者雖在文本解讀、小組互動學習等層面達成共識,但對具體實施細節(jié)仍有分歧。鑒于此,大單元教學應聚焦語文核心素養(yǎng),涵蓋技能、文化、思維、學習技巧等多維度,促進這些要素的深度融合與協(xié)作,統(tǒng)一語文基礎知識、思維邏輯、閱讀及學習目標。通過精準施策,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基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價值
1.深化課程設計的三維模式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往往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理解和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時,采用大單元教學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在多個層面的學習和發(fā)展。大單元教學設計的三維模式包括事實層面、概念層面和技能與過程層面。在事實層面,學生可以通過學習了解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在概念層面,學生能夠理解這些知識和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并且能夠將其運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在技能和過程層面,學生通過實踐和應用,掌握相關的技能和方法,從而提升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能力。這種三維模式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訕嫿ɡ斫?,并且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解決問題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大單元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2.強化深度學習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統(tǒng)攝下的大單元教學旨在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提升其認知能力,使其能夠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整理、組織、模式化,并在概念層面上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遷移。在大單元教學中,需要圍繞“大概念”或“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確保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語文學習思想。通過語文大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在探究活動中實現(xiàn)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理解、實踐應用和遷移創(chuàng)新,有利于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深度學習,培養(yǎng)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語言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學習目標。
3.引發(fā) “協(xié)同思考”
在語文課程內容要素中,單元引語提出的“人文主題”與“單元要素”在整個課程中扮演著連接和引導的核心角色,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形成緊密的教學體系。同時,課文作為主要的教學媒介,能夠傳遞核心語言信息,承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兩者的巧妙結合,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全面、深入探索語文知識體系的堅實框架。單元主題統(tǒng)領下的大單元教學,語文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得以有機連接。這種連接不僅僅是知識點的串聯(lián),更體現(xiàn)為思維層面的銜接,能促進學生對知識內在關聯(lián)性的深刻認識。
二、基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大單元教學的系統(tǒng)設計需要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課程邏輯,確保學習目標、內容、任務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概念相契合。通過逆向課程設計的三個步驟,教師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使其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獲得更為全面和深刻的發(fā)展。
1.研讀課標與教材,形成連貫的單元鏈
大單元教學在學習材料的篩選和整理過程中,打亂教材不同單元或同一單元內學習內容的結構,以作業(yè)、難題、項目等形式整合知識點,從而建立跨單元、跨領域知識間的聯(lián)系,推動新舊知識、直接與間接經驗的融合。新課標將教學內容分為三個級別,并制定相應的學習任務群。大單元教學在設計時也要遵循從“基礎”到“發(fā)展”再到“拓展”的設計思路。以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其主題是“科學道理”,閱讀任務涵蓋《大自然的語言》《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大雁歸來》《時間的腳印》五篇事理說明文,表達任務重點是“說明的順序”。筆者從“信息的獲取與處理”與“交流與表達”兩個層面設計單元鏈,如表1所示。
在這一設計中,通過“單元鏈”具體任務對單元內容進行分析和解構,主要信息得以篩選,核心思想的本質也隨之被提煉出來,為學生提供了初步探索“事理說明文”的知識遷移路徑。在主題意義上,對“單元鏈”的學習也從對科學理論的理解逐漸深化到對科學哲理的領悟。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倡導低碳生活”,要求學生深入了解與節(jié)能減排相關的科學事實,并以事實為基礎說明事理。在這一學習框架下,學生利用大單元的單元鏈來完成綜合實踐作業(yè)。整個大單元的結構體現(xiàn)了層次性,核心思想和語文知識在其中呈現(xiàn)出有機的關聯(lián)。
2.緊扣單元任務,細化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內容涵蓋核心思想、教學文本、語言信息、文化底蘊、語文能力和學習方法等六大部分,這六大要素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為培養(yǎng)學生必備素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課程標準強調實用性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性,教師應據(jù)此設定讀寫學習目標,并從教材中篩選出有效的閱讀與實踐任務。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學習目標和內容較為寬泛,故教師應緊扣單元主題,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細化核心理念。仍以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根據(jù)單元主題“科學道理”以及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筆者明確了單元鏈的學習目標,如表2所示。
依據(jù)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核心要求,確立學習目標,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分階段推進閱讀與交際的教學實踐活動。借助先前經驗,可以明確語文素養(yǎng),包括理解能力、組織能力、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素養(yǎng)目標,這些因素決定了單元任務形式的選擇。為了達到素養(yǎng)目標,可以明確三層學習目標,涵蓋說明文語篇的結構特征、寫作目的、寫作思路、語言形式等內容。如此一來,大單元學習的關鍵在于理解核心概念,并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建立以單元主題為中心的語言信息架構,進而提高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確定評價標準,設計整體性評價
大單元教學應當注重真實情境、明確素養(yǎng)目標和具有連續(xù)性的評價方法與類型,以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和運用水平,為教學的調整和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供有效的參考。首先,評價任務應該與真實情境相貼切,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應用中展示對大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其次,評價任務應緊密對接大單元的學習目標和主題的核心概念,確保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是對知識點的記憶,更是對單元主題內容的深度理解和運用。最后,評價方法和評價類型應具有連續(xù)性。評價方法包括多樣的形式,如課堂問答、測驗、表現(xiàn)性任務等,以全面考查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這樣的評價能夠更好地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層面的發(fā)展和成就,為進一步的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
在教學評價方面,采用多種評價類型和方法,以全面了解學生對事理說明文的理解和應用水平,如表3所示。首先,開展學習性評價,運用課堂提問、測驗和思維導圖等方式檢測學生對事理說明文的事理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說明順序的把握情況,以此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標準主要關注學生對事理概念的明晰程度以及思維導圖的真實有效性。其次,開展學習的評價,通過表現(xiàn)性任務來進行,讓學生閱讀文本并結合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自評與同伴互評,評估學生對事理的理解和在表現(xiàn)性任務中的表現(xiàn)質量,同時關注學生自評與互評過程中的反思能力。最后,開展學習式評價,通過導入性問題引發(fā)學生對事理說明文的思考,評價學生是否能達到預期標準,即是否能深刻地思考事理說明文,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和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中的主題所涉及的宏觀概念抽象性較強,需引導學生借助單元任務進行螺旋式、漸進性的探究,關注單元基礎知識和關鍵問題的整合。通過明確目標學習、評價標準和框架設計,緊抓核心理念,轉變寬泛淺顯的累積式學習為深入高效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