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彼岸的天上拉回到此岸的現(xiàn)實,他的哲學體系由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部分組成?!吧剖悄康摹笔翘K格拉底本體論的核心命題,并自然地過渡到“德性即知識”的倫理學。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首先要承認自己無知,強調(diào)由無知才能達到真知。蘇格拉底的方法論是用“理性通達本體”的辯證法,一種有別于智者學派“消極辯證法”的“積極辯證法”。蘇格拉底在意識中尋找本體的道路因“歸納”的知性方法難逃“主觀性”的邏輯困境,最終由柏拉圖以“本體”作為出發(fā)點建構起以“理念”為核心的本體論,消解了其“知性方法”與“理性對象”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蘇格拉底;善;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B502.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8-0157-04
On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of Socrates and His Logical Turn
Tan Xiao
(Min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uanzhou 362700)
Abstract: Socrates brought philosophy back from the heavenly realm to the greater reality.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e core proposition of Socrates’ ontology is “the good is the goal”, which naturally transforms into the ethics of “virtuous is knowledge”. According to him, to “know thyself”, one must first admit his or her own ignorance, for real knowledge comes from one’s recognizing the extent of his or her own ignorance. Socrates’ methodology involves the dialectics of “revisiting the noumenon through rationality”, a positive dialectics distinct from the Sophists’ “negative dialectics”. Socrates quested for the essence in consciousness, but inevitably encountered the logical dilemma of “subjectivity” as a result of the method of “induction”. Ultimately, considering “ess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Plato constructed an ontology centered on “idea”, thereby resolving the dilemma between “intellectual method” and “rational object”.
Keywords: Socrates; goodness; dialectics
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是希臘(雅典)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彼岸的天上拉回到此岸人間的人,一方面,他首次提出要通過“審視人心靈的途徑研究自然”[1],將哲學研究的主題由“自然”轉向“人本身”,成為古希臘哲學走向輝煌的領路人和開拓者;另一方面,他奠基了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內(nèi)核,超越智者學派智者學派:是公元前5—前4世紀活躍在古希臘以雅典為中心的各城邦的一批職業(yè)教師、演說家、作家?!爸钦摺痹腹畔ED的哲人,后泛指有智慧、有能力、技藝超群者,公元前5世紀中期后,具有特殊含義,成為以收費授徒為職業(yè)的一部分人的專稱。停留于“矛盾”的消極立場,通過“對話”的方式開啟了辯證法的雛形,捍衛(wèi)了哲學追求真理和愛智慧的目標。
一、本體論:“善是目的”
“善是目的”是蘇格拉底本體論的核心命題。蘇格拉底以往的哲學家以不同的方式追求“本體”的真,從泰利斯的“靈魂”、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到巴門尼德的“存在”,再到阿那克薩戈拉的“努斯”。“邏各斯”是“規(guī)定”“原理”“原則”和“根據(jù)”,萬事萬物都有“邏各斯”,“邏各斯”作為萬物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同時也是超越萬物之上的“規(guī)定”,規(guī)定即否定。當我們對“邏各斯”本身進行反思,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邏各斯”背后一定存在一個絕對的、能動性的東西在支配著它,推動著它去超越和支配萬物。阿那克薩哥拉用“努斯”承載這種能動性,當“努斯”作為“個體靈魂”以“意識的能動性”呈現(xiàn),當努斯作為“宇宙靈魂”則以“規(guī)律”主宰世界。人的意識、規(guī)律是合意志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努斯”即是阿那克薩戈拉目的論中的“善”。有別于阿那克薩戈拉的“努斯”,蘇格拉底的目光是站在世界之外以一個整體的世界觀去看待世界,從整體看部分,“善是目的”就是一個整體的,有機的世界觀,最高的目的都是指向“善”,“善”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外在,同時也是萬事萬物的追求和指向。這是一種“外在目的論”。萬物的目的指向安排是源于存在于它們之外的“理性神”的設計,他們的運動朝向一個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善”,由此,蘇格拉底的本體論思想是一種區(qū)別于由萬物本性使然的“內(nèi)在目的論”的“外在目的論”。
蘇格拉底的“善”是以“理性”為內(nèi)核的非人格化的“神”。“理性神”以“善”為目標來統(tǒng)一整個宇宙。本體論樂此不疲地追求著“理性神”和“善”。蘇格拉底的“善”內(nèi)含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指規(guī)定,“善即規(guī)定”,“善”包含著萬事萬物所遵循的物種規(guī)定,但同時整個宇宙有一個統(tǒng)一的秩序,服從同一個目的是源于有一個總體秩序的設計者,也就是說,每一事物既遵循“邏各斯”也遵循“善”的目的。蘇格拉底對以往的本體論的超越在于他既看到了個體也看到整體,并且將個體納入整體中,因此,蘇格拉底的“善”不是單純的“邏各斯”,也不是單純的“努斯”,“善”是“邏各斯”和“努斯”的合題,他既看到了內(nèi)置于“個體”當中的“邏各斯”,又看到了“整體”背后的“目的和秩序”,由此形成了一個更高級、整體、有機的世界觀。二是指“等級”和“差別”,每一包含各自物種規(guī)定的事物在整體上又呈現(xiàn)一個等級差別,等級的劃分以最高的“善”作為標準來判別,越接近于“善”,其等級最高,最高的等級也就是最高的善,是“至善”,“至善”因其太過完滿不在經(jīng)驗世界當中現(xiàn)身。最后,“善”即目的,所有事物的發(fā)展都指向最高的“善”,以最高的“善”作為其發(fā)展的目的,不斷地趨近于“至善”。且善又是一切事物各自的本質(zhì)和特征,正如鳥的特征是飛翔,馬的特征是奔跑,而人的特征、人的規(guī)定是“德行”。由此,蘇格拉底的本體論自然而然過渡到其倫理學。
二、倫理學:“德性即知識”
蘇格拉底的“善”在倫理學中的存在樣態(tài)是“德性”,人因為有德性成為真正的人。所以,蘇格拉底說:“德性是人的本性,由神分配給每一個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2]蘇格拉底認為,“德性即知識”,人向內(nèi)追求其本質(zhì)的過程,就是對德性的追求過程。追求德性的知識首先在于“認識你自己”,關于“自我”的知識既是真理又是道德。人們應該“為知識自身而求取知識”[3]。因此,“德性即知識”這一命題也就是只要擁有道德的知識就會成為有道德的人,并且這一切成立的前提是人不會有意為惡。那人為什么不會有意為惡呢?蘇格拉底指出,因為人是有理性的。
因此,問題還原為“德性即知識”,其邏輯前提是人是以“理性”為主導的。人同時擁有感性和理性,感性不足以擔負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理性追求善和真理的本性才能賦予人以辨別真假的才能,但“德性即知識”的成立還需要靠“知行合一”來實現(xiàn)。在蘇格拉底看來,知行雖要合一,但在邏輯上,“知”要優(yōu)先于“行”,因為既然“德性就是知識”,那么實現(xiàn)德性、成就德性的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求知”的問題。
“德性即知識”,且“人絕不會自愿作惡”[4],那惡又是從哪里來呢?蘇格拉底把惡的根源歸于無知,無知即惡,而不是欲望。誠如我們學習法律知識才得以成為律師,學習數(shù)學知識才成為數(shù)學家,我們學習道德的知識才能成為有道德、有德性的人,因此“德性即知識”,這里的“知識”指的是關于善和惡的倫理知識。但在實際倫理生活中,這顯然是不成立的,蘇格拉底的倫理學是一種典型崇尚知識的“尚智倫理學”,他沒有區(qū)別“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我們不能通過事實判斷推出價值判斷?!盁o知即惡”的觀點是蘇格拉底的倫理學區(qū)別其他倫理學的典型特征。
三、方法論:“辯證法”
蘇格拉底要通過理性直達對本體的把握,其橋梁就是辯證法,“辯證”的概念最開始作為“思維的矛盾”出現(xiàn)在芝諾哲學中,芝諾認為當理性認識現(xiàn)象會造成主觀的思維矛盾,造成主客觀的分離,并用客觀否定主觀得出理性不能認識現(xiàn)象的結論,因此芝諾停止于矛盾。而作為智者代表人物的普羅泰戈拉是將矛盾作為真理,堅持一切相反的問題都成立從而將矛盾視為肯定的東西。蘇格拉底并不停留在矛盾,把矛盾視為辯證法的起點和通往真理的環(huán)節(jié)。由此可見,蘇格拉底是將以往哲學的結果作為他辯證法的前提并把辯證法視為理性通達本體的方法。
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包含了“努斯”的能動性,是不同于智者學派“消極辯證法”的“積極辯證法”。黑格爾認為智者學派重視感覺導致知識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而陷入了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是一種將矛盾視為終點的“消極的辯證法”,而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在希臘文里是“dialectic”?!癲ia”就是“在兩者之間”的意思,“l(fā)ek”就是邏各斯的詞根,“tic”意思是話語,因此,所謂辯證法就是在兩者之間運用邏輯的對話和話語去追求真理的方法,我們把蘇格拉底的辯證法也叫做“助產(chǎn)術”,通過邏輯對話的方式將真理在辯證法當中闡釋出來從而為人的精神接生真理。
“真理必須通過對話或爭論來獲得”[5],蘇格拉底的辯證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在談話中發(fā)現(xiàn)矛盾,揭露矛盾;另一個特點是,僅僅發(fā)現(xiàn)矛盾還不夠,還要在談話的過程中找到共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這是一個一步步向前追求真理的過程。這也正是對智者學派的超越之處。它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反譏”,通過對話的方式將對方問到啞口無言而達到無知的狀態(tài),相當于手術的準備工作,便于手術的開始;第二步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通過否定個別、錯誤、偶然的意見逐步上升到普遍、必然的真理知識;第三步是“誘導”,使真理按照自己本來的面目自我呈現(xiàn)出來,保證真理內(nèi)容的客觀性,哲學是苦苦追求知識客觀性的根據(jù);最后一步是“下定義”得到關于事物本真的認識。蘇格拉底提出“一條原則要永遠站得穩(wěn)”,就是要找到原則性的問題,提出一條“普遍性”的原則。所謂“普遍性”在于其放之四海而皆準,是一條永遠站得穩(wěn)的原則,最后通達概念,給出定義。其中,通過對話發(fā)現(xiàn)矛盾,就將問題推到智者和芝諾將矛盾視為否定的東西的立場,蘇格拉底要繼續(xù)前進借助矛盾通達真理,其途徑就是從經(jīng)驗的“個別”尋找“一般”的歸納法。所謂“歸納”就是將“差別”除去,保留“同一”,從而將客觀的事物通過下定義的方法,由矛盾的否定達到肯定階段,最后得到主觀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蘇格拉底的辯證法正是在面對芝諾、智者的矛盾困境中挽救哲學本體論的危機,是對矛盾的超越和克服,但結果也導致我們得到的認識是遠離事物本身的人為“知性概念”。
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蘊含了黑格爾辯證法的雛形。蘇格拉底從公認的肯定開始,到達矛盾,這個矛盾已經(jīng)蘊含在蘇格拉底之前哲學的主客分離中,蘇格拉底把矛盾視為一個環(huán)節(jié)和中介,最后目的是要超越矛盾通過下定義的方式追求事物本身。黑格爾的辯證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知性的肯定”,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理性的否定”或“辯證的否定”,此時已經(jīng)完成對知性的超越,進入理性階段?!爸缘目隙ā崩ьD于主客觀的分離,即用“主觀的概念”代替“客觀事物”本身,用主觀代替客觀,若停留在此必會走向不可知論。休謨意識到了主客分離所造成的認識邏輯困境而認為事物無法真正認識并走向“懷疑論”;而康德把矛盾視為認識的終點,是一條不能跨越的界限而走向“不可知論”;黑格爾則完成了對于他們的超越。黑格爾辯證法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思辨的肯定環(huán)節(jié)”或是“理性的肯定”,需注意“思辨”不同于“辯證”,“思辨”是對“辯證”的超越從而高于“思辨”,正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蘇格拉底開啟了辯證法的雛形,捍衛(wèi)了哲學追求真理和愛智慧的目標。
四、蘇格拉底哲學問題的消解與轉向:“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強調(diào)“認識你自己”并將此作為自己認識論的首要原則。蘇格拉底主導反思,倡導主體意識。其實在蘇格拉底之前的智者學派也蘊含著這種思想,與其說蘇格拉底是智者學派的反對者,毋寧說蘇格拉底是智者學派的真正繼承者。但蘇格拉底的主體有別于智者學派的“感性主體”,而是一個與客觀性相統(tǒng)一的“理性主體”,只有理性的主體才是能思考的真正主體。智者把個人的主觀感覺視為真實的東西,建立在感覺之上的“主體性”淪為“主觀性”。智者學派和芝諾都意識到主觀中的矛盾,把客觀的矛盾發(fā)展到主觀思維中的矛盾,造成主客觀的分離,分離是認識產(chǎn)生的開端,也是懷疑論產(chǎn)生的思想前提。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是要在主觀當中找到客觀的本體?!白肪孔兓澈蟛蛔兊臇|西,是蘇格拉底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則”[6],這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本質(zhì)”,此時的蘇格拉底已經(jīng)開始了抽象思維,“本質(zhì)”是寓于事物之中安排這些物質(zhì)而使“事物所以如此的原因和必然性”。蘇格拉底要求我們要超越現(xiàn)象探尋事物背后的本質(zhì)和原因,也就是“本體”。所謂“本體”就是“善”,但需要注意的是“善是目的”中的“善”,是我們對于善的認識,是存在主觀思想當中的善。蘇格拉底承認有一個客觀的善自在存在著,要在主觀當中認識這個本體,我們意識到的本體就是本體在我們意識當中的實現(xiàn),以此堅持主觀當中的客觀性??陀^存在的本體和我們認識的本體是同一個本體,一個是自在的“客觀之在”,一個是存在我們意識當中、賦予主觀形式的“客觀之在”,同一本體一分為二,但堅持“內(nèi)容的統(tǒng)一性”。蘇格拉底試圖超越智者學派主客分離且用主觀否定客觀的立場,沖破主觀去尋找客觀的真理,其追求真理的方法是歸納,最后得到的抽象的“知性概念”,而人為的“知性概念”不等于“事物本身”。顯而易見,蘇格拉底的方法與對象之間存在矛盾,他通過知性方法從“個別”當中找到“一般”,并非“本體”本身?!笆挛铩背橄蟪伞案拍睢钡闹苑椒ㄗ罱K難逃主觀性的邏輯宿命,“知性方法”與“理性對象”之間的矛盾是蘇格拉底哲學無法解決的邏輯問題。且就歸納本身來說,經(jīng)驗中的“一般”只能是“不完全歸納”,無法做到“完全ijK9v8fDKFGdEpytKc739yQXW2LYwhX6+xYFGUNgXrg=歸納”“不完全歸納”只能形成“特稱判斷”,這是歸納法本身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蘇格拉底企圖通過“個別”尋找“一般”來通達“本體”的道路走不通了,必然由此轉向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方法,這是由方法論帶來的哲學必然轉向。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的出發(fā)點就不是從人出發(fā),而是直接從“一般”“理念”出發(fā),他們都堅持捍衛(wèi)本體論的道路,只是出發(fā)點不一樣。蘇格拉底從“人的意識”出發(fā)通過“認識你自己”在主觀中找本體,而柏拉圖先承認“本體”存在著,再直接由“本體”進入我們主觀中形成我們對于本體的認識,蘇格拉底的哲學問題的消解只能在柏拉圖的“理念”中找到答案,由此問題轉向進入柏拉圖的本體論。
五、結束語
蘇格拉底以整體世界觀的視角,將“善是目的”作為其本體論的理論基石,不僅詮釋了“善”的基本內(nèi)涵,而且還用“理性”凈化了“人格神”的迷信,并相應地建立了哲學以“理性”和“邏輯”訴諸真理的基本立場;在此基礎上,蘇格拉底將“辯證法”視為理性通達本體的方法,開啟了“辯證法”的雛形;最后,他將“認識你自己”作為認識論的首要原則,旨在主觀世界中找到客觀的“本體”,但在意識中尋找本體的道路因“歸納”的知性方法難逃“主觀性”的邏輯困境最終行不通,由此,不同于蘇格拉底以人的主觀意識出發(fā),柏拉圖直接以“本體”作為出發(fā)點,建構起以“理念”為核心的本體論,從而消解了蘇格拉底的“知性方法”與“理性對象”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4.
[2]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7.
[3]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30.
[4]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1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2.
[5]尚新建,杜度.蘇格拉底靈魂概念的承襲與發(fā)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6):66-72.
[6]吳國盛.什么是科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45-46.
作者簡介:檀肖(1995—),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單位為閩南理工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張震)2024年9月下半月刊(總第219期)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