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競的《“嫦娥”團隊——月球探寶》是一本讀時積聚力量,讀后充滿斗志的好書?!皬牧愕揭唬購囊坏揭磺?,十七年的努力,中國探月航天用最短的時間跨越了最長的道路,飛身來到世界航天領域的前列?!笨吹轿覈皆鹿こ糖靶械牟椒?,心生民族自豪感是必然的。然而對讀者來講,最讓人心潮澎湃的,莫過于在困難面前那股不退縮、不服輸的精神。當一道道技術難題橫亙于前時,應該怎么辦?除了直接面對,勇敢解決,他們沒有第二條路。探月之夢,讓心靈有了光。
如何測控在月球軌道運行、距離地球38萬公里以外的“嫦娥1號”,這漫長距離中的信號衰減問題如何解決?怎樣讓“嫦娥1號”對月球表面進行拍攝,形成完整的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如何讓“嫦娥1號”在脫離地球軌道后,順利進入月球軌道,并環(huán)繞月球運行?怎樣最大限度降低月食帶來的斷電危機與低溫危險?如何讓“嫦娥2號”與“圖塔蒂斯”交會時,二者之間的距離不超過一公里?當“嫦娥4號”于月球背面垂直降落時,如何在一百米之內傳回清晰的圖像?葛競把主要的筆墨花費在科研人員如何攻克一道道難題,實現一次次跨越的關鍵事件上。對作者來講,這是有難度甚至帶挑戰(zhàn)性的寫作,然而從文本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這也是完成度極高的寫作。即便讀者對某些專業(yè)名詞只知皮毛、不明就里,閱讀的流暢度也并不因之受到影響。
葛競的寫作是雙線并行,即科技之光與人性之光的同時綻放,可謂德智雙全。德,即品德、操守;智,即智慧、才華。不管是名聲響當當的科學家,還是未留姓名的科技人員,均在參與研究、全身心實踐的日日夜夜中實現自我價值。他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對相對專業(yè)的、充滿科技元素的內容進行大眾化的詮釋,更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對小讀者來講,這是閱讀門檻的降低,也是科技進步更宏闊的展示。
從專業(yè)觀點到大眾視野,從高精專到接地氣,考驗的正是作家的理解力與表達力。“如果將‘嫦娥1號’比作風箏,那么測控系統(tǒng)就是那個放風箏的人,而控制風箏的線繩則是地面指揮中心發(fā)射的電磁波。這是一條看不到卻至關重要的‘風箏線’?!睖y控系統(tǒng)的復雜、電磁波的神秘、“嫦娥1號”的重要性雖無法完全真實地展示出來,但彼此之間的關系與各自的重要性,借由接連出現的比喻句,已然表達明確。如何解釋讓探測器安全實現軟著陸的“三維激光成像”方案?“這就很像是給‘嫦娥3號’配備了四位視力絕佳的‘偵察員’,在降落過程中由它們接力觀察地面,尋找平整的著陸點?!币部梢哉f,就是給它們安上能見度極高的眼睛。
除了嚴謹、認真、細致的寫作風格,葛競筆下還有幾分浪漫。當然,這并不獨屬于她自己,它還是科學家的。“嫦娥2號”飛向遠方,一直繞著太陽飛,成為太陽系里非常小的一個人造小天體。月球車“玉兔”在完成972天的服役任務后,永遠留在了月球上,一直望著地球上的人類。這份浪漫屬于所有中國人,屬于人類。那是對未知的渴望,那是對科學的不斷探求。
從“嫦娥1號”到“嫦娥5號”是中國探月科技的進步史,也是“嫦娥”團隊所有成員的成長史,更是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的絕佳詮釋。先人有嫦娥奔月的傳說,今人有嫦娥探月的壯舉,奔月之夢不再是夢,而是令人歡呼雀躍的現實。這是科技水平不斷向前發(fā)展的產物,更是中國航天人攻堅克難、不懈進取的必然結果。傳說令人浮想聯(lián)翩,壯舉讓人無比動容。葛競的《“嫦娥”團隊——月球探寶》就是對中國航天人探月之路既高屋建瓴又精華濃縮的總結陳詞,它如同一份言簡意賅、重點突出的導游詞,極有存在與品讀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