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表現(xiàn)出教學的開放性、綜合性等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就成為現(xiàn)階段我國最為重視的教學課題。學生的心理品質不僅反映著學生的思想水平,同時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部分。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一、拓寬學習領域,提升學生、教師的整體素質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還要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教師作為青春期階段學生的傳道、授業(yè)者,要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人?;诖?,教師要學會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對于學生有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學習狀態(tài)進行積極疏導。同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更需具備較豐富的知識構成,要在不斷挖掘新的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并要在教學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做到用寬容的心關愛每位學生。無論是在教書過程中,還是在育人過程中,教師都應做學生的榜樣,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巧妙結合學生生活案例,深化案例
實踐表明,在教學中結合生活中的案例開展教學,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突破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框架,提升課堂效率。
例如,在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課第二框“情緒的管理”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生活中一些駕駛員開情緒車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中主人公在某種情緒狀態(tài)下的駕駛表現(xiàn),以進行課程的導入。在此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模擬,以讓學生體會主人公當時的情緒狀態(tài),并引導學生思考: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哪些關于情緒的表現(xiàn)?如果主人公是你,你如何考量呢?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轉移注意力、放松訓練、合理宣泄等方法的運用,從而讓學生知道影響情緒的根本原因,并讓學生認識到對于無法改變的事情,必須調整自身的情緒。
三、聯(lián)系社會熱點,促進健康心理素質養(yǎng)成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社會熱點的傳播更加迅速。了解國家情況、關注時事,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讓學生形成國際思維,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
例如,在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勇?lián)鐣熑巍返慕虒W中,教學目標是引領學生在服務社會中促進自身成長,引導學生在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中提升自身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參加過的公益活動,還原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場景,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分組聯(lián)動教學,剖析心理觀念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小組聯(lián)動的方式,從而形成學生在小組中積極交流、探究的模式。事實證明,該模式可以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學生自然參與小組討論的學習狀態(tài)。
例如,在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做情緒情感的主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對自身情緒的審視,然后結合教學主題,表達自身的情緒及其變化。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學會對不同的情緒進行分類。這樣,學生就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其實存在著多樣且復雜的情緒。有了這一認識之后,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周圍其他人的生活進行分析,然后以小組聯(lián)動的模式去分析、了解、判斷他人的情緒。這樣就可以讓學生了解情緒的特點,進而能夠在辨析情緒的基礎上意識到情緒雙面性的特點。由此展開進一步討論,就能夠讓學生掌握激發(fā)正面情緒、調控負面情緒的有效策略。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實際生活中,不少學生缺乏對自身情緒的正確認識,且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無論是在心理、生理上都較為敏感,他們可能會表現(xiàn)出自卑、不安、暴躁等不良情緒。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教師需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并進行疏導,以鼓勵學生以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自身,悅納自己。
綜上所述,通過提升師生自身的整體素質、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學、聯(lián)系社會熱點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并在課堂上建設分組聯(lián)動的教學模式等,可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實現(xiàn)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完善教學理念,進而促進每位學生走出心靈的孤島,從而用友善的心靈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