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交通意外中,一個鐵皮垃圾桶救了女嬰一命。女嬰成年后,家里遭遇搶劫,父親去警察局報案,稱這個被家人視作珍寶的垃圾桶被竊,找不回來他絕不離開……隨著案件調查的深入,真相逐漸露出水面。一個強奸別人妻女的人,也可以同時在自己的家庭中扮演好丈夫、好父親嗎?
一部關于印度女性新聞從業(yè)者的紀錄片。在這個男性主導的領域,誕生了印度唯一一份由達利特女性經營的報紙。首席記者梅拉和報社的其他女性同事一起,以智能手機為武器,在性別不公的前線與傳統(tǒng)思想進行抗爭,向世人證明女性能沖破家庭的束縛,通過工作展現(xiàn)出女性獨有的力量。
印度女子一旦走入婚姻,通常都會承包夫家的大部分家務??雌饋碡S盛的一日三餐,色香味背后也是無數(shù)個女人在無數(shù)個日子里的重復勞動:洗菜、切菜、燒柴、燒飯、泡茶、打掃衛(wèi)生……家里的男性不但不會伸手幫忙,還會提出很多要求:飯不能用電飯煲燒,要吃柴火飯;衣服要手洗;泡茶要注意糖和奶的比例……色香味背后,是不被看見的辛苦。
一部反家暴題材電影。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中產階級主婦,仍然擺脫不了丈夫的家庭暴力——當丈夫在眾人面前給了她一巴掌后,女主角不顧身懷六甲,“孩子不能沒有爸爸”,開始找律師起訴離婚。就連女律師也會勸她:僅僅一個耳光就要離婚,人們會覺得不合理。——但電影展現(xiàn)出的家暴,是不分階級種姓的,面向印度全社會女性的,一種普遍行為……
三個未成年的女孩吊死在樹上,案件涉及“榮譽謀殺”,指的是被家族、部族或社群成員以維護家族名聲、清理門戶等理由殺害——據聯(lián)合國人口基金會估計,每年全世界發(fā)生的“榮譽謀殺”可能高達5000件,受害者通常是女性。電影講述了一位剛入職的警官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故事,片名即指印度《憲法》第15條: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
一個印度男人為了改變妻子的“月經羞辱”,自造流水線生產低成本衛(wèi)生巾,卻被全村視為變態(tài)的故事——影片改編自印度草根企業(yè)家Muruganantham的真實事跡,他曾為印度全國女性經期衛(wèi)生觀念帶來變革,還登上過聯(lián)合國的演講臺。他說:“權勢之人、強壯之人不會讓國家變強,女性強大、母親強大、姐妹們強大后,國家才會強盛。”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的《月事革命》(2018)可與此片搭配來看。
編自震驚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影片為此案虛構了一個大快人心的結局:受害者的繼母(希里黛玉飾)憤然決定親手為女兒尋求正義?!罢x到不了的地方,還有母親!”
一個新娘要求新婚丈夫為自己修建廁所,否則就離婚——因為廁所被認為污穢,許多印度家庭里并沒有廁所。女性不得不在深夜出門方便,又極易在方便時遭人猥褻甚至強奸。為了解手,女人們不得不在夜間結伴而行,走上幾十里路去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嶺集體“方便”……
印度鄉(xiāng)村的女孩,被要求從頭到腳包裹著罩袍。但是罩袍之下,她們也和所有女人一樣,有自己的愛好、夢想、欲望——有的想做流行歌手,有的沉迷于電話性愛,有的渴望逃離小鎮(zhèn)……罩袍下的口紅才是她們的本色。本片曾獲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國際交流基金亞洲中心特別獎。
想為兒子操辦婚禮的母親、因無法生育受到丈夫暴力相向的妻子、被老鴇榨干的流浪舞團臺柱——三個女人被命運的紅線牽引到了一起,在十勝節(jié)這一天,決定逃離她們受人擺弄的悲慘命運。影片由女導演莉娜·亞達夫執(zhí)導,手法大膽,三個女人也是整個印度社會女性的縮影——她們雖然飽受欺凌,卻沒有放棄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