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徒有于石窟寺中開窟鑿龕以置遺身或身灰的埋葬方式,此類石窟我們稱之為“瘞窟”。關(guān)于龍門石窟瘞窟的形制文化內(nèi)涵,及其與傳統(tǒng)喪葬禮俗之關(guān)系,龍門石窟研究院張乃翥、李文生、楊超杰、焦建輝諸先生已從不同角度各有論述。本文考察各瘞窟并就瘞窟營造試作探討。
石牛溪位于洛陽龍門西山中部偏南區(qū)域的蓮花洞與普泰洞之間,是依龍門山體形成的一個天然溶洞,其出露于崖壁下部的豁口形似牛角,故稱“石牛溪”。上部為垂直溶洞,自豁口向上仰望可見一線天光。其頂部與萬佛洞至唐字洞頂部為同一平臺,系伊河侵蝕形成的二級階地,而石牛溪豁口即為落水洞。石牛溪作為天然形成的落水洞,屬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種形態(tài),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通道,表面形態(tài)與漏斗相似。下大雨時,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沖至地下流入伊河。經(jīng)過長期的沖蝕,最終形成今天石牛溪的豁口形態(tài)。石牛溪豁口高3米,寬1.7米,內(nèi)壁鑿有多個小佛龕。從龕的形制與造型特征看,造像年代上迄北魏正光年間下至唐代景龍年間,造像活動跨越180余年;而石牛溪頂崖南北兩側(cè)的摩崖間開鑿有100余個窟龕,均為唐代。其中有部分空龕、空穴等遺跡,這些空的窟龕遺跡即是唐代佛教信徒的瘞窟、瘞穴,由此反映出石牛溪區(qū)域為唐代龍門石窟中石窟寺瘞葬的集中地之一。
石牛溪各瘞窟現(xiàn)狀
石牛溪摩崖上的瘞窟、瘞穴、塔穴,包括副龕在內(nèi),共有20余例,現(xiàn)就各窟調(diào)查如下。
852龕:圓拱形空龕,高110厘米,寬86厘米,深75厘米。
853龕:圓拱形空龕,高59厘米,寬52厘米,深53厘米。龕底設(shè)壇,高3厘米,深32厘米。
856龕:圓拱形空龕,高50厘米,寬44厘米,深42厘米。
857龕:方形空龕,高18厘米,寬45厘米,深32厘米。
858龕、859龕、860龕:均為圓拱形空龕。三龕共處于一方形龕內(nèi),方形龕高74厘米,寬193厘米,深56厘米。
861龕:方形空龕,高36厘米,寬120厘米,深50厘米。
884龕:圓拱形空龕,龕口高59厘米,寬58厘米,深59厘米。龕內(nèi)平面近乎方形,頂為坡頂,外高內(nèi)低,正壁寬54厘米,整體呈矩形。龕外上方存一凹槽,寬34厘米,高7厘米,深8厘米。
885龕:圓拱形空龕,高63厘米,寬46厘米,深48厘米。龕內(nèi)平面為方形。
886龕:長方形空龕,高36厘米,寬143厘米,深43厘米。大部殘。龕外上方存一凹槽,高9厘米,寬55厘米,深11厘米。
887窟:圓拱形門,縱券形頂,空窟。高108厘米,寬97厘米,深252厘米。長方形平面,口寬110厘米,內(nèi)寬90厘米??邇?nèi)右壁近窟口處刻有銘文:
大唐都景福寺威儀和上□□銘/和上諱靈覺俗姓武氏□□□□/之次女也外父泗州刺史□□□□/太平長公主□□□□補□□之/尊兼魯館之□□□□□之鹿□□歸一/今稀□圣□□□□□□□□懇誠至到/天后嘉尚□□為□配□□□□當(dāng)秾李之年/遂能舍□□珠玉之服玩鐘鼎□□□辭榮出塵/離染□□□空□也乃持□□行□□□□探跡幽妙三/藏□□□□福□聞□戒行□備□□□□□以獎例徒來/也于□因□□山普□禪師□□□□授以禪法□□真幾/頓悟□拔□獲□生忍至□□□來湛入真際色相都/泯契□如□以開元廿年□□忽謂門人令具湯水/澡浴換衣焚香端坐□□□□無常于景福伽蘭時春/秋五十二也嗚呼生□□□□□第處榮貴而能舍行苦/行而能動自非百劫千□□□□習(xí)熟能至此哉遂于龍門西巖造龕即以其月□日□□□禮也季弟崇正哀友于之/義重悲同氣之情深如□□□遂為銘曰/練石補天□□□國□□□鳳樓才極挺生哲女處榮不/惑棄彼囂□歸于實□□親能孝□□虔誠戒行園備/風(fēng)儀肅清六□無染□□明□極樂世界□品上生其二/闕塞之北□門之南□□□潭下□□□石永幽深/天長地久耕鑿無□/唐開元廿六□□日鐫。
附:887龕西側(cè)存三層線刻方塔,高68厘米,具體形制不清。塔下一方形空龕,高35厘米,寬55厘米,深34厘米。
889龕:長方形空龕,高43厘米,寬131厘米,深42厘米。上方鑿一長方形凹槽,高8厘米,寬133厘米,深12厘米。
896龕:圓拱形窟門,縱券形頂,空窟。高105厘米,寬102厘米,深240厘米。
899塔:七層密檐式方塔,高76厘米,塔身第一層圓拱龕內(nèi)刻一立菩薩像,塔基為方形,密檐上下疊澀,寶珠形塔剎。塔基下部鑿一凹槽,高20厘米,寬29厘米,深16厘米。
901龕:圓拱形空龕,高65厘米,寬60厘米,深33厘米。頂殘。正壁刻圓拱龕,高40厘米,寬49厘米,深28厘米。
902龕:圓拱形空龕,頂殘,高65厘米,寬64厘米,深25厘米。
904龕:方形空龕,高28厘米,寬86厘米,深38厘米。
905龕:圓拱形空龕,高128厘米,寬74厘米,深73厘米。
887窟與896窟
從上述石牛溪區(qū)域的各窟龕情況,可知它們?yōu)榭湛?、空穴和少量塔穴,從窟龕形制及塔形來看均屬于唐代。其?87窟和896窟規(guī)模最大,窟頂均為縱券形,洞窟很深,可容一成年人躺臥。此類形制之瘞窟通常是將窟主的真身遺骨縱向躺臥于窟底。而其他的瘞穴、塔穴,規(guī)模小,龕穴淺,應(yīng)是安置灰身的遺跡。
1.有關(guān)887窟(靈覺窟)
887窟內(nèi)右壁前端刻有詳細(xì)的銘文,從銘文中可知此窟窟主為“大唐都景福寺威儀和上靈覺”(約686-737年)。銘文部分字跡風(fēng)化漫漶,模糊不清,難以全部識別。有關(guān)靈覺瘞窟的研究,碩果頗豐,在此不作贅述。靈覺,俗姓武氏,系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之女,為武則天的侄孫女。銘文透露出女皇武則天還親自過問靈覺的婚事,足見她們之間有著非同尋常的親密感情。但靈覺“處榮貴而能舍,行苦行而能動”,雖出身貴族,但依然舍棄榮華富貴,棄絕塵世、戒行圓備、一心向佛,這充分顯現(xiàn)出靈覺對佛國世界的熱衷與追求,也終將自己的歸葬地選擇在佛教圣地的龍門石窟。靈覺窟周圍分布著眾多瘞窟、瘞穴遺跡,想必靈覺在佛界有一定的威望和影響,以致其周圍集聚了眾多唐人信眾也葬于石牛溪崖。
2.896窟蠡測
896窟內(nèi)無銘文,其窟主無從考證。但它與887窟規(guī)模相當(dāng),位于887窟南側(cè)的崖壁上,坐西面東,與887窟相距僅8米遠(yuǎn)。洞窟形制與887窟類同,瘞葬方式均采用真身遺骨縱臥于窟底,并均選擇在石牛溪區(qū)域。896窟主的身份也應(yīng)是非一般的僧尼。
瘞窟的營造
石牛溪區(qū)域分布的瘞窟、瘞穴和灰身塔等,規(guī)模大小不一、形制不同,可以看出他們的安葬方式有灰身和遺身之別,同時也反映出瘞窟主人應(yīng)包含了社會的各個階層的佛教信眾,他們與龍門文化結(jié)緣,選擇在同一區(qū)域作為靈魂的歸葬地,必定與其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地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尤其887窟窟銘中的“闕塞之北,□門之南,潭下……永幽深”,更是道出了石牛溪區(qū)域是一處溪谷縈回、碧洞千尋、清凈幽深的地貌環(huán)境。
1.獨特的地理氛圍
石牛溪位于龍門山南部伊水之濱的崖頂上。在地質(zhì)構(gòu)造上,龍門山為單背斜山,北坡緩而長,南坡陡而短,東西兩山臨河,山勢陡峭,而石牛溪即位于南坡。這里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岡嶺起伏,層巒疊嶂,可俯瞰伊闕秀麗的山水。通過石牛溪內(nèi)部的一線天,可望見頂部巨大的溶洞,高19米,深達(dá)22米有余。由于當(dāng)代在“牛角”位置進行了增建窟檐等保護措施,外觀已有所改變,故自豁口向上難以望見石牛溪的原始形態(tài)。現(xiàn)窟檐以上至頂崖仍保留了溶洞幽深的自然形貌,從“潭下……永幽深”之記載,可以想見中古時期,這里溪水潺潺,涌泉不斷,整個伊闕定是“石澗泉虛落,松崖路曲回”。另從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石門殊豁險,篁徑轉(zhuǎn)深邃。松泉多逸響,苔壁饒古意。谷口聞鐘聲,林端識香氣”中,更是透露出了中古時期的龍門草木繁茂、泉流涌動、梵音綿長的地域時空。而這些鑿巖為穴、洞宇安人的瘞窟就擇于深邃之中的龍門之崖。這些安葬于此的佛教信眾,可以長久地伴隨著潺潺泉流,心靈歸寂于自然山水中,形式上已經(jīng)達(dá)到了自己理想往生的至高境界,也成就了石牛溪這樣近乎形成一兜率之樓臺的“仙巖”功能,無疑更滿足了佛教信眾所向往的理想氛圍。
2.寺而葬
前述諸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表明,龍門石窟中的瘞窟、瘞穴及塔穴共達(dá)100余例,分散于龍門石窟東西兩山的巖壁上。我們考察瘞窟的分布,瘞窟與造像窟通常不在同一區(qū)域,即瘞葬區(qū)與造像區(qū)分離,呈各自獨立的狀態(tài)。瘞葬區(qū)是相對集中的區(qū)域。從龍門石窟瘞葬窟穴分布可知,主要集中于西山北段的紅石溝、姑姑坪、賓陽洞上方、珍珠泉,中南段的石牛溪,以及東山的萬佛溝、老君耙、香山寺下方等區(qū)域。這幾個區(qū)域是瘞窟集中的較大區(qū)域,這些區(qū)域無一不是山高谷深,臨近佛寺(包括石窟寺)。如此,瘞葬地的選擇無疑是依附于佛寺而葬的。從石牛溪所處位置看,距離大唐高宗時期皇后武則天助脂粉錢兩萬貫所開鑿的大盧舍那像龕即奉先寺十分接近,或許我們可以推斷靈覺是以先祖的皇寺奉先寺崇拜為先導(dǎo)而選擇此地的。奉先寺作為當(dāng)時的皇家寺院,其佛家信眾和影響可見一斑,靈覺作為皇族后裔,寺而葬,并引發(fā)了眾多善男信女超度往生的葬行為,從而使石牛溪頂崖形成一處靈魂千秋的歸寂之地。
結(jié) 語
瘞葬作為佛教信眾往生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大量出現(xiàn)在我國石窟寺中。龍門石窟中出現(xiàn)的這些瘞窟遺跡,為我們研究中古時期的佛教狀況及佛教喪葬禮俗等提供了豐富資料。本文僅從瘞窟營造與地望淺略探討,這些瘞窟、瘞穴分布的位置和所處環(huán)境,能夠表明這些中古時期的佛教信眾內(nèi)心有著純粹的信仰和執(zhí)著的追求,并將自己的歸葬地選擇在懸崖峭壁之上,寄情于山高谷深的地理環(huán)境以更接近于佛國仙界,希望自己的靈魂在往生的世界中生生不絕,地久天長。也致使佛教圣地的龍門石窟形成了“山壁嶄巖斷復(fù)連,清流澄澈俯伊川。雁塔遙遙綠波上,星龕奕奕翠微邊”的壯美景象。
[本文系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項目“豫西地區(qū)石窟寺及摩崖石刻現(xiàn)狀調(diào)查”(批準(zhǔn)號:2022XWH11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龍門石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