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由徽入黔的屯堡人,“抬汪公”亦由徽入黔,沿襲至今已成為徽州地區(qū)與黔中地區(qū)共同的節(jié)日和文化盛典。
徽州地區(qū)“抬汪公”儀式來源與過程
徽州“抬汪公”儀式發(fā)軔于汪華信仰,舉行時間同一地域也有差別,有重陽節(jié)、八月十三等。每年的儀式過程就是對民間信仰的深化。
“抬汪公”儀式來源于汪華信仰。汪華因在隋末天下大亂中保一方平安,使江南“六州”免受戰(zhàn)火荼毒,在唐武德四年(621年)率部歸唐,封越國公。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汪華病逝后,贈忠烈王。當?shù)馗咐细心钇涔Γ㈧艏漓?,建汪王廟,逐漸演化為神廟。明朝將其列為徽州合法祠廟。在歷代封建皇帝敕封、褒揚和民間崇奉、誠敬的造神運動中,汪華逐漸由徽州汪姓大族的顯祖,演變成為“汪公大帝”“太陽菩薩”,成為百姓心目中能行雨御災、庇佑一方、有求必應的神靈。汪華信仰也衍生出了豐富多彩的“抬汪公”嬉菩薩的民俗活動。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此民俗日漸式微。改革開放后,隨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日益得到重視,各地先后重修了汪公廟,重塑了“汪公像”,“抬汪公”民俗在徽州六縣及貴州屯堡、烏當?shù)鹊刂饾u復活,得以延續(xù)。
“抬汪公”活動主要有:祀前準備。一是任務分配,由輪值會頭根據(jù)實際情況、個人能力分配任務。二是籌集善款?!疤艄眱x式所需經費原則上由各戶承擔,由當年輪值的房支發(fā)起捐款,各家各戶到輪值家中捐獻善款。一般情況下富裕家庭捐款要多一點。三是祭品采購。祭品由輪值房支負責采購,祭祀結束后將采購費用明細用紅紙張貼在祠堂門前墻壁上。四是宗祠清掃。提前一周在族長的安排下打掃宗祠,修繕房屋。完成清掃后,在祠堂正門貼對聯(lián)、鋪紅毯。五是準備祭品。祭品包括“會”、煙酒茶、公雞、水果、香燭、黃表紙、禮炮等?!皶笔峭羰霞易暹^會必做的祭品,渾圓的造型寓意圓滿、和諧、團圓。公雞須現(xiàn)場宰殺,水果一般是當季水果,黃表紙要折成元寶的形狀。六是檢查道具。“抬汪公”的道具有六角香亭、神輿、帥旗、令旗、萬歲旗、繡圖彩旗、黃龍傘、錫制鑾駕,還有香盤、花筒、簽筒、璽印、令箭等。神輿、香亭通常用艾葉水清洗,清理干凈所有道具后,按照次日出會順序擺放。
請神儀式。一是下凡。汪公神像平時供奉于汪氏宗祠旁的閣樓上,九月初八下午兩點半,先將汪公神像由閣樓抬到汪氏宗祠,這一過程是為汪公下凡。抬入祠堂后開始鳴炮。二是沐浴。首先是清場,請外人和女性離開。其次是鎖門,鎖上宗祠的大門,每一個房支留一位老人。最后是擦拭,由留在現(xiàn)場的老人用當?shù)刈罡蓛舻乃疄橥艄裣袂鍧?。三是更衣。在汪公神像沐浴之后,由在場老人為汪公神像穿上還愿者上供的新龍袍、披風和靴子。更衣完成后,將汪公神像抬上神輿歸座,炮手開始鳴放禮炮。四是供祭。待汪公神像歸座后,將已經準備好的祭品依次擺放在祠堂中央的桌子上,恭候汪公菩薩享用。五是祭拜。鳴炮開門后,村民依次進入祠堂祭拜汪公神像。首先是供奉祭品,然后是祭拜,主要形式是跪拜。因“汪公”既是地域神又是家族神,所以汪氏族人先行祭拜,然后是其他人祭拜。跪拜過程中以家庭為單位,男性燃香,女性燒紙,老人祈禱。所有人祭拜完成后,于大門處鳴銃,宣告請神儀式結束。
汪公出會。在重陽節(jié)當天上午九時九分,由汪氏族長宣讀祭文,請出族譜,族人跪拜后,汪公開始出會巡游,保一方平安。一是整隊。將汪公神像請出宗祠后,開始排列隊伍,先后順序是鑼鼓隊、儀仗隊、義旗、汪公神輿、汪氏族人及村民。二是分祭、在整隊完成后,按照既定路線,由汪氏宗祠出發(fā)前往分祭點。首先是燃炮,旨在告訴分祭點村民做準備。其次是轉圈,在汪公神輿到該點之后,抬轎人抬著神輿繞著該戶門口曬場轉一圈,寓意汪公接受了祭品,并會保佑這戶人家家庭美滿、平安順遂。三是跪拜、神輿轉圈后停在分祭點,該戶人家開始燒香跪拜,摁住公雞在雞冠上扎一下讓血滴到黃表紙上,家中成員依次磕頭向汪公祈求保佑。四是敬儀。出會過程中,一些人家受限于經濟情況,無法成為分祭點,但會在門口燃香、燒黃表紙,供奉簡單祭品,是為敬儀。五是巡田。在完成各個分祭點的祭拜后,抬轎人將汪公神像抬到田間巡視水田情況,寓意來年豐收。六是總祭。巡田結束后,將汪公神像抬到空地,點炮、燃香,由族長進行總結,然后全體村民跪拜,標志著此次汪公出會巡游結束。
儀式尾聲。一是汪公返位。汪公出會巡游結束后,巡游隊伍將汪公神像送回汪氏宗祠繼續(xù)接受村民祭拜,是為返位。二是分食祭品。村民認為汪公享用后的祭品是有特殊意義的,食之能夠帶來福氣,保佑身體健康。因此,在汪公返位之后,主事人以相應的儀式將祭品賜福于各個祭祀團體,是汪公對祭祀人員辛苦付出的回應。三是舉行村宴。當天傍晚,參與出會活動的村民紛紛來參與村宴,村宴主要由村子的婦女準備,以葷為主,素為輔。舉辦村宴一方面是對辦會人員的犒勞,另一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對來年豐收的期盼。四是獻戲酬神。晚上七時,在享用完村宴以后,村內老人自發(fā)組成的戲班演唱戲曲給汪公聽,表演一直持續(xù)到晚上九點。表演的結束標志著“抬汪公”儀式全部完成。
黔中屯堡地區(qū)“抬汪公”儀式活動
黔中屯堡地區(qū)“抬汪公”又稱“迎汪公”“迎神”“迎菩薩”等,稱呼的變化反映出人們心中對汪公信仰的認同程度。“抬汪公”主要在安順吉昌屯、狗場屯、鮑家屯等屯堡村寨舉行。其中,按約定俗成的方式,狗場屯在正月十六、鮑家屯在正月十七、吉昌屯在正月十八,“抬汪公”儀式活動是黔中地區(qū)民間信仰、族群凝聚的外化表現(xiàn)。
“抬汪公”儀式活動有運行組織?!笆藭笔羌偷囊粋€民間組織,負責籌備策劃一年一度的“抬汪公”活動。成員分工細致,“十八會”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叫“九大會”,1985年更名為“十八籌備組”,1998年稱為“十八組委會”,簡稱“十八會”。一說是吉昌屯“抬汪公”儀式,因在每年正月十八舉行,所以負責“抬汪公”儀式的民間組織就叫“十八會”。初期成員數(shù)量不固定,由村里推選德高望重的人。2000年以來,“十八會”成員由原來的推選改為分配,大姓三個名額,小姓一到兩個名額,由各姓氏內部推選,成員數(shù)量大為增加。
安排活動流程。一是召開籌備會安排任務。臘月二十五召開第一次會議,一般是正月初二或初三,還要開會安排具體工作。通過籌備會將各項任務安排在相關人員的頭上,確保無遺漏。二是排練活動內容。根據(jù)各自的任務安排,開始編排節(jié)目、裝飾舞臺、準備道具。舞獅隊、秧歌隊、腰鼓隊,開始召集隊員、準備服裝、排練節(jié)目,初五初六左右,工藝組開始包紙扎,紙扎就是扎亭子上的飾品。三是亮亭子。就是亭子抬出來進行全面檢查和裝飾,確保亭子在正式活動時萬無一失。
做好經費保障。一是確保資金來源。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前后開始籌備經費,一部分來源于民俗表演、賣朝山票、點“平安燈”、賣飯票、賣汪公紀念章、攤位費等產生的收入,更多的還是來源于信眾的捐款,俗稱“功德錢”。2014年屯堡“抬汪公”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政府給予專項資金支持。二是強化資金管理。由專人負責,在每年“抬汪公”儀式結束后對費用明細進行公示。村民有權查閱過去活動費用賬目,大額開支需要進行集體討論決定,以示慎重。
“抬汪公”儀式活動過程。沐浴更衣。一是準備。一般每年的正月十六晚上十一點左右,要給汪公“抹油”。選出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為贊禮先生,準備汪公沐浴所需要的東西,包括祭祀用品、新衣服、桌椅、香燭等。二是凈身。在為汪公沐浴之前要完成“打醋壇”儀式,將一塊燒紅的煤炭投入醋水盆中,水盆里散發(fā)出蒸氣,贊禮先生一個個從水盆上跨過去,使身體與心靈得到凈化。三是換裝。贊禮先生在為汪公沐浴前要換上藍色大褂、黑色帽子,準備好汪公的新衣服以及抹油需要用的工具。四是抹油,就是沐浴。這一過程中閑雜人等都要回避,由贊禮先生獨立完成。先97a3e3ea63afb671c533d740a933c952是沐浴前要祭祀,贊禮先生向汪公說明來意。午夜十二點,贊禮先生拿抹布沾上艾水,為汪公神像進行沐浴。五是更衣,汪公新衣服來源于平時村民許愿或還愿時的敬獻,贊禮先生根據(jù)汪公新衣的大小尺寸來決定使用。如衣服被選中,將視為極大的榮幸。
升座祭神。沐浴之后由三位贊禮先生將汪公神像移回原位,是為歸位。汪公神像歸位后,贊禮先生將祭祀用品豬肉、豆腐、水果等,分兩排放于汪公神像前。由文化水平高的贊禮先生主持儀式,唱念贊詞。念完祝文后,贊禮先生對著汪公神像讀祭神名單,然后由主祭、在場所有人依次完成磕頭儀式,主持人為磕頭者送上祝福語,升座儀式完成。正月十七舉行集體祭祀儀式、個人許愿還愿后,正月十八上午在“抬汪公”儀式開始前,還要抬豬到汪公神像面前祭祀。抬豬祭祀儀式結束后,由個人繼續(xù)在汪公神像面前許愿或還愿,還愿一般是帶活公雞在汪公神像前磕頭,然后殺掉公雞,滴血在盆里,并進行捐款。
汪公巡游。一是出轎。負責“抬汪公”的人員需提前做好準備,將汪公神像扶在轎子上,是為出轎。二是開幕。中午時分,由主持人宣布開幕,依次是播放國歌、領導致辭、介紹“抬汪公”緣由、宣布活動紀律要求。三是排序。汪公巡游隊伍順序依次是大鑼鳴鑼開道、標牌、汪公神像、儀仗護衛(wèi)隊、香客、腰鼓方隊、地戲方隊、屯堡婦女服飾展演方隊、屯堡舞蹈隊、外村舞蹈隊、彩亭、群眾代表隊。四是巡游。汪公巡游每向前一段路會停下,然后燃放鞭炮,之后巡游繼續(xù)。在巡游過程中由司禮進行祭神儀式。五是返回。祭神儀式結束后,司禮班成員指導村民或游客進行祭祀、捐款。汪公神像于下午四點左右返回汪公廟。
歸位升座。在抬汪公神像的轎子抵達汪公廟之后,幾位司禮班成員相互配合,護送汪公神像歸位,歸位成功后,在神像周圍安裝保護玻璃,然后再舉行升座儀式。此次升座儀式主要由司禮班成員以及負責祭祀的民間組織成員參與,德高望重之人作為主持人主持儀式,經過念祝詞、跪拜等一系列流程后,完成升座儀式。至此“抬汪公”儀式基本結束。傍晚,在汪公廟旁邊的戲臺上舉辦晚會,各個表演隊輪番登臺表演,為“抬汪公”儀式增添了別樣的風采。
比較視野下的“抬汪公”儀式變化
考察徽州地區(qū)、黔中地區(qū)“抬汪公”儀式運行的過程,發(fā)現(xiàn)雖然歷經千年、跨越省域,但是“抬汪公”儀式的主要流程未發(fā)生較大變化,體現(xiàn)出兩地“抬汪公”儀式系出同源。由徽入黔過程中,“抬汪公”儀式組織集中化、過程表演化是其主要變化表征。
徽州地區(qū)“抬汪公”儀式主要通過汪氏各支每年輪流坐莊的方式進行,這一方式的弊端是儀式舉行比較松散,主要靠信眾的自覺,當實力較弱的一支組織活動時,可能出現(xiàn)抬轎人不夠的窘境。同時由于舉行時間是重陽節(jié),大多數(shù)青年人在外打工,會出現(xiàn)人手不足的情況。黔中地區(qū)則專門設立負責“抬汪公”儀式活動的民間組織“十八會”,由其統(tǒng)一調度安排,確保了活動的正常進行與質量。因此黔中地區(qū)在活動期間,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來參會、觀看,聲勢浩大,可以看出由徽入黔“抬汪公”儀式組織經歷了由松散到集中的變化。對比徽、黔二地對儀式的籌備,可明顯感受到地方化特點,如:祭品的準備,有當?shù)靥厣朗常还?jié)目的選擇,黔中地區(qū)有地方戲隊伍,徽州地區(qū)有戲曲;等等。儀式的籌備體現(xiàn)出地域性變化。
徽州地區(qū)、黔中地區(qū)“抬汪公”儀式主要流程基本上是準備—請神或祭神—出會或巡游—返回,細節(jié)上會有不同。一是沐浴更衣。徽州地區(qū)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選用當?shù)刈罡蓛舻南畬ν艄裣襁M行擦拭。黔中地區(qū)則是先讓贊禮先生通過“打醋壇”儀式凈化身心,然后換藍色長袍用艾水為汪公神像進行沐浴,稱為“抹油”。二是抬轎人選?;罩莸貐^(qū)抬轎人多選用年輕人,而黔中地區(qū)則是選用家庭和睦、年滿六十的老年人,選拔標準嚴格。三是巡游過程?;罩莸貐^(qū)在祭神之后主要沿分祭點進行巡游,會去田間,巡游時間較長。黔中地區(qū)一般要舉行開幕式,開幕式完成后沿街道巡游,大概中午開始,下午四點左右結束,時間較短。四是捐款?;罩莸貐^(qū)捐款沒有明確的標準,主要看信眾的自愿。黔中地區(qū)則有明確的捐款標準,并用紅紙貼在墻上,在巡游過程中還會舉行捐款儀式,由司禮班成員指導捐款。五是祭品?;罩莸貐^(qū)主要以當?shù)靥厣朗?、當季水果為主,黔中地區(qū)除當?shù)孛朗?、水果之外,還會有一頭完整的豬。
不管是徽州地區(qū)還是黔中地區(qū),汪氏家族都是主要的參與者,但是參與程度與主導力度不同,徽州地區(qū)主要由汪氏家族主導,話語權很重。但是在黔中地區(qū)由于“抬汪公”儀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起了當?shù)卣闹匾?,使其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祭神儀式,而是將其與地方文化旅游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因而汪氏家族的話語權有所下降,可以看出黔中地區(qū)“抬汪公”儀式的商業(yè)化氣息比較濃郁。由徽入黔,“抬汪公”儀式規(guī)模與參與度不斷擴大,由家族祭祀儀式上升到地方民俗文化,再由地方民俗文化推廣到文化旅游??梢钥闯觥疤艄眱x式源于徽州,興于黔中,在歷史變遷中隨著時代的變化形式上有一些改變,具有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但是通過比較視野下的觀察,其內核并未發(fā)生變化,從家族到地方,凸顯出汪公信仰下“抬汪公”儀式的穩(wěn)定性特征。
具體而言,徽州地區(qū)與黔中地區(qū)在“抬汪公”儀式中有許多不同,如供奉的祭品、婦女服飾、文化展演等,但是雙方都將本地民俗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儀式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就社會結構而言,黔中地區(qū)與徽州地區(qū)的宗族聚落不同,屯堡聚落起源于軍緣、地緣社會,宗族勢力較弱,每年“抬汪公”儀式由民間組織自發(fā)籌備,而徽州地區(qū)則是由汪氏宗族的某一支來籌辦。梳理“抬汪公”儀式的變遷過程,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民間非正式組織對地方民俗文化的影響。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改
衛(wèi)歸流研究”(項目編號:16XZS013)、貴州省黨校(行政學院、講師團)系統(tǒng)2023年課題“黔中地區(qū)鄉(xiāng)村數(shù)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研究”(課題編號:2023SWDXKTQN1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普定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