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只大鳥,精神也好,肉體也好,都渴望著自我生命的舒展。”
入冬了,鄱陽湖畔卻越發(fā)熱鬧起來,這里是候鳥的天堂。豐盛的食物和溫暖的氣候,吸引著白鸛、黑鸛、小天鵝、白琵鷺、白額雁等近百種候鳥在此地棲息越冬。在這群鳥兒當中,來自遙遠西伯利亞的白鶴格外引人注目。它們“羽翼寬大,通體雪白,只有翅尖蘸了墨一般的黑”“翅膀扇動得柔美又有力,雙翼有節(jié)奏地一收一舉之間,就能馭風疾馳數(shù)千米……”“如信守著一個承諾一般,年年歲歲,如期歸來”。
兒童文學作家彭學軍第一次親眼見到白鶴時驚訝地說:“沒想到原來這么大?。 逼湫伦鳌洞篪B》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探訪“離白鶴最近的地方”
白鶴,已在地球上生活了近6000萬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列為極危物種,目前在全球僅有約4000只。近年來,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98%的白鶴要從繁殖地西伯利亞長途飛行5300多千米,到達僅存的越冬之地——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在白鶴頑強生存的背后,離不開人類的努力和善意。為了守護白鶴冬天的家,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qū)創(chuàng)始人、“中國白鶴媽媽”周海燕,從2016年底辭去江西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的工作,開始種藕護鳥。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qū)如今為2800多只白鶴提供了越冬棲息地,被譽為“全世界離白鶴最近的地方”。
從眾籌種藕到獨自支撐,從被當?shù)厝苏`解排斥到贏得當?shù)卣兔癖姷闹С?,在彭學軍看來,“周海燕是一位英雄,一位理想主義的孤勇者,這樣的人注定不凡,且盛產(chǎn)故事”。為了創(chuàng)作《大鳥》,彭學軍到當?shù)匕菰L周海燕,聽她講述她和大鳥的故事,“護鳥的過程十分艱難,可即便講到當時‘崩潰到號啕大哭’時,她依舊神色平靜,面帶笑容,只在眼里偶爾閃過一星淚花。她五官精致且有立體感,有著女性的溫婉柔美又不乏陽剛的堅毅,正是這份堅毅成全了她,她的故事又成全了《大鳥》”。
《大鳥》以周海燕為故事原型,講述白鶴保護志愿者周薔引導三位少年志愿者,在鄱陽湖畔種藕護鳥,聯(lián)合當?shù)剜l(xiāng)民共建綠色生態(tài)家園的故事。彭學軍告訴記者,《大鳥》原本的創(chuàng)作計劃只是一本繪本,可隨著素材的不斷豐富,她決定把這個故事延展創(chuàng)作為一部長篇兒童小說。為了寫好故事,有兩個難點需要她去解決。一個難點是熟悉鄱陽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什么季節(jié)開什么花長什么草,一定要在對它有比較深入了解的情況下,我才敢動筆”。在編輯的陪同下,彭學軍在不同的季節(jié)中數(shù)次前往鄱陽湖采風,并認真翻閱縣志,了解當?shù)氐臍v史和民間傳說。
另一個難點是熟悉白鶴的生活習性。“它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開始繁殖,為什么要飛到我們這兒來,為什么不去別的地方?……”動筆之前,彭學軍甚至分辨不清白鶴和白鷺,對白鶴這個物種很陌生,也談不上有什么特別的感覺。直到2022年冬,當她在鄱陽湖畔的藕田里看到成群的白鶴在覓食、嬉戲、起舞時,她突然間理解了周海燕曾對她說過的話,“說不清楚你是被什么感動,被它們的美,或者是別的什么,你看到它們飛翔,那一刻眼淚自然而然就會流出來”。彭學軍還記得她在當?shù)亓羲薜囊粋€夜晚,那個季節(jié)剛好是白鶴從遠方飛來的時候,萬籟俱寂中,忽然遠遠地傳來白鶴的叫聲,有力而高亢。“人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夜晚伴著這樣的聲音入睡,清晨又在這樣的聲音中醒來……”那種奇妙的感受讓彭學軍回味至今。
除了近距離觀察白鶴,彭學軍還閱讀了大量圖書,做好充分的案頭工作,從白鶴的身體結構到關于它的歷史和民間傳說,甚至去了解敦煌壁畫中關于白鶴的壁畫詳解,“這些知識在寫作時其實很少用到,但在寫作前期都要一一去了解,并儲存在大腦里”。
又一部藝術攀升的新作
從《你是我的妹》《腰門》到《浮橋邊的湯木》《森林里的小火車》《戴面具的海》《建座瓷窯送給你》《青木塔》,“絕不重復自己”的彭學軍,為小讀者獻上了一部又一部兒童文學佳作,曾獲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小說大獎、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年度“中國好書”獎、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冰心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新近,彭學軍完成了長篇小說《大鳥》的創(chuàng)作。她表示,每每開啟陌生題材的創(chuàng)作,都是一次冒險,但這次最大的不同是,她對人物投入了更多的情感,采訪、構思、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是被人物原型感動、激勵、提升的過程。
彭學軍不囿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舒適區(qū),以扎根生活、深入體驗的方式不斷拓寬自己的文學疆域,其真誠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和不斷的藝術探索贏得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中國版協(xié)少年兒童讀物工作委員會原主任、資深童書出版人海飛認為《大鳥》是彭學軍從童年經(jīng)驗書寫轉(zhuǎn)向時代主題書寫的高水準之作,小說從小切口窺探大背景,反映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歷程中要如何兼顧人民利益,推動人民美好生活建設,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也體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思辨性和人文關懷。著名文學評論家徐德霞對《大鳥》的出版感到欣喜,她認為這是彭學軍在創(chuàng)作上的新挑戰(zhàn),在主題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在的精神品格及少年的心靈成長等方面完成度都很高。
正如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自強所言,《大鳥》是彭學軍又一部藝術攀升的新作:“我從《大鳥》這部小說中能感覺到彭學軍對生活真摯的愛,對自然生態(tài)的愛,對大鳥的愛。我覺得這是一種大愛,這種大愛再加上高超的藝術技巧,這兩點就如白鶴的那兩只翅膀,可以在高遠的藍天上做出最美的飛翔?!?/p>
生命和生命之間的連接
“我就叫它大鳥。冬天,飛過來的鳥兒,數(shù)它最大?!卑寻Q叫作大鳥的蒿子,是彭學軍在《大鳥》中成功塑造的一位鄉(xiāng)村少年志愿者。作為彭學軍“男孩不哭”組合的最新力作,《大鳥》保持了彭學軍一貫的扎實嫻熟創(chuàng)作水準,將少年的心靈成長扎根在現(xiàn)實大地上。作品通過少年澄凈的視角和成長蛻變,以輕盈詩意的敘事,生動展示長江流域豐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弘揚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彰顯新時代大美中國、大美鄉(xiāng)村的昂揚氣象。
在小說中,彭學軍把蒿子設定成一個失去了媽媽的鄉(xiāng)村男孩。因為父親喜歡打牌、喝酒,對他疏于照顧,蒿子的性格內(nèi)向靦腆。在特別孤獨、傷心的時候,他就跑到鄱陽湖的大堤上去,看鳥看湖水。城里人周薔來到村子要種藕給大鳥吃,當?shù)厝藫拇篪B會破壞農(nóng)田影響生計,對周薔并無好感。然而,因為媽媽喜歡大鳥,蒿子很自然地接納了周薔,他對周薔的親近和對大鳥的護衛(wèi),寄托著對媽媽的思念。在接受蒿子幫助的過程中,周薔也默默愛護著這個孤獨的孩子。之后,兩個從城里來的少年志愿者加入護鳥的隊伍,他們對蒿子的成長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蒿子慢慢走出了思念媽媽的悲傷,變得樂觀開朗起來,對學習也有了興趣……“我就想寫出這種人和人之間、人和動物之間的互相影響,他們之間慢慢建立起來的一種非常美好、和諧的關系。不管是人還是動物,生命和生命之間的互相影響和互相連接是很奇妙的?!迸韺W軍說。
在遭遇變故和危機時,如何自我救贖,實現(xiàn)自我成長和提升?和“男孩不哭”組合的其他作品一樣,《大鳥》同樣注重展現(xiàn)或喚醒男孩所應具備的堅韌、包容、豁達、陽剛的一面?!跋M⒆觽兡軌蚋嗟馗笞匀唤佑|,拓寬眼界,提高抗挫能力,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不會只是關注到自己的小世界?!迸韺W軍相信,“只要做到身體健康、人格健全這兩點,這個孩子的未來就不會太差?!?/p>
在《大鳥》這部新時代生態(tài)兒童文學力作中,彭學軍書寫厚重的現(xiàn)實題材,卻能做到文本閱讀的輕盈。恰如此書責編孫睿所言,“《大鳥》就像鳥類極具特色和美感的羽毛,在新時代的綠水青山間振翅出不一樣的文學光澤”。
天然就喜愛純凈的故事
小時候隨父母下放在農(nóng)村,彭學軍沒有太多的書可以讀。高中時期,和她要好的一位同班同學家里訂了《兒童文學》和《少年文藝》,她每次都借來看,這才接觸到兒童文學?!拔蚁矚g的篇目會反復看了一遍又一遍,可能我天然就喜愛這種很純凈的故事和文字。”到上大學的時候,彭學軍有了零花錢可以自己支配,就訂了5種雜志,全是兒童文學方面的?!拔覀儼嗤瑢W都笑話我,說‘你怎么長不大,還看這些哄小孩的東西’,但我就是很喜歡看。”大學畢業(yè)以后,彭學軍去了中學教書,又繼續(xù)訂這些雜志,還推薦給她的學生看?!霸诋斃蠋熎陂g,我的學生會給我講一些他們的故事,我跟孩子之間也有一些故事,我就想我應該可以嘗試去寫作?!币淮嗡『每吹健秲和膶W》雜志招收函授生,老師可以一對一地進行輔導,彭學軍就報了名,寄去了習作?!澳菚r候的編輯修改習作非常認真,還經(jīng)常表揚和鼓勵我,我特別受鼓舞,寫得更有勁了。后來有一天,老師說‘你可以不用給我們寄習作了,直接給我們投稿吧’。”就這樣,彭學軍正式開始走上了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之路,《兒童文學》雜志原主編、文學評論家徐德霞就是她作品最早的責任編輯之一,曾經(jīng)用“純、靜、美、雅”概括彭學軍的作品風格。
除了展現(xiàn)生命和生命之間的連接,彭學軍也在作品中持續(xù)書寫著她與故鄉(xiāng)的連接?!叭绻f讓你的心靈得到安放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我想我的第一故鄉(xiāng)應該是湘西。”彭學軍在湖南湘西出生和長大,18歲隨父母來到江西贛州,之后到了南昌,如今定居上海,江西可謂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江西對寫作者來說其實是一個素材的寶庫。然而,只緣身在此山中,我是去了上海后,才覺得那里有很多可以去寫的東西。比如《浮橋邊的湯木》的故事,發(fā)生在贛州的一座浮橋旁;《森林里的小火車》的那輛小火車,是贛州上猶一個運木材的小火車;《建座瓷窯送給你》寫的是江西景德鎮(zhèn)的瓷窯。離開江西以后再去回望它,就會發(fā)現(xiàn)不管它是否美好,你都會不自覺地用你的想象把它補充完美?!?/p>
如何讓作品能夠真正地打動孩子?彭學軍坦言,她寫作的時候并沒有刻意地去想這個問題。彭學軍的父母都是老師,她大學畢業(yè)以后也當過老師。住在學校,上課在學校,放學也在學校,或許正是這種相對單純的生活環(huán)境讓彭學軍保留了比較多的童心和童趣,作品自然更能讓孩子產(chǎn)生共鳴。
彭學軍將新作取名為《大鳥》,“跟我以前的作品相比,這部作品可能在意境上面是最開闊的”。在她眼里,“大鳥”是美的化身,是生命堅韌的象征,“其實,喜愛大鳥在藍天下自由舒展地飛翔,也是人們內(nèi)心的投射。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只大鳥,精神也好,肉體也好,都渴望著自我生命的舒展,能自由自在地放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