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學生,全家人最頭疼的事情就是送我上學。雖然我家離學校不遠,但花在路上的時間一點不比住得遠的同學少。我很納悶,明明已經選擇了速度最快的交通方式,難道是我的媽媽開車水平不佳嗎?
于是,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怎樣上學才能使路上花的時間最短?我上學可以采取的交通方式分為4種:開車、公交、電動車和步行。由此,我制定了一個“上學計劃”,用4周的時間做了實驗。
每周計劃如下:周一媽媽開車送我,周二爸爸開車送我,周三我獨自乘坐公交車,周四爺爺騎電動車送我,周五我和奶奶步行前往。在進行實驗的4周里,我們需要實行嚴格的時間管理,每天早晨6:50準時出門,記錄每天上學路上的實際耗時。
實驗結束,我得到了4組實驗數據。在張老師的指導下,我將數據進行了整理,做成了一張統(tǒng)計表。
張老師告訴我,想要準確地評估每種上學方式的實際耗時,計算平均數是個好辦法。于是,我進行了計算,并對結果進行了排名。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知:媽媽和爸爸開車送我上學的耗時差不多,排除“媽媽開車水平不佳”這一假設。
坐公交車和步行的平均耗時都多于開車的平均耗時,排除這兩種上學方式。爺爺騎電動車送我上學的平均耗時為14分鐘,居然是最短的!這是怎么回事呢?電動車的行駛速度一定比汽車慢,怎么反而用時更短呢?
我細心回憶起上學途中的路況,并和全家人討論起來,我們發(fā)現:早間是上班和上學的高峰時段,每次開車出小區(qū)車庫門都需要排很長時間的隊,而電動車可以“見縫插針”,完全不用排隊。另外途經紅綠燈時,汽車需要等2個甚至3個紅燈才能通過一個路口,但是騎電動車最多只需要等1個紅燈。
通過這次研究,我明白了速度最快的交通方式不一定耗時最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根據路況、紅綠燈數量等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
指導老師:張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