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小麥等糧食種植效益有些走下坡路,為增加麥農種植收益,我們開展了利用麥茬復播雜豆課題研究。經作所雜豆育種從零起步,確定選育適宜復播的優(yōu)良雜豆品種,研究成果經過示范推廣獲得‘一年雙收’的良好效果……”8月15日,王彩萍對《科學導報》記者說,“種子服務于農業(yè),最關鍵的還要適應于農業(yè)和農業(yè)經濟?!?/p>
王彩萍生于1970年,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山西農業(yè)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經作所”)雜豆研究室主任。1994年從山西農業(yè)大學畢業(yè)以來,一直耕耘在科研一線,從事雜豆育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至今。
1998年,課題組從汾陽市農民手里征集到第一粒綠豆農家種——“灰骨碌”,開啟了經作所雜豆研究的歷程?!爸笪覀冴懤m(xù)從中國科學院、河北保定、石家莊、吉林洮南等地征集到不少種質資源,甚至有時一些糧油門市部都是我們征集資源來源地,種質資源庫就是這樣一步步豐富壯大起來的。”王彩萍回憶道,課題雖然起步,但研發(fā)經費緊張,課題組養(yǎng)成了用有限的經費做最認真研究的習慣。能一個人辦的事,絕不兩個人辦。
2010年,得知襄汾縣農民手里有一粒葉緣開裂的裂葉綠皮光綠豆時,王彩萍只身一人前往,并利用這個特異種質陸續(xù)創(chuàng)造出了一系列裂葉綠皮光綠豆、裂葉黃皮光綠豆、裂葉綠皮毛綠豆、裂葉黃皮毛綠豆等一系列綠豆中間材料,有的升級成新品種。
“同事們知道了我視種質資源為育種生命時,都幫助我從不同的地方帶回許多種質?!蓖醪势几锌溃强蓯鄣耐轮陔s豆育種的道路上一步一步扎實前行。
創(chuàng)制新品種的育種技術課題組經歷了系統(tǒng)選育、誘變育種、有性雜交的過程。“綠豆、小豆等不少雜豆都是嚴格的自花授粉作物,花器構造復雜,花柱旋卷、柱頭側生,雜交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向前輩學習、自我摸索,目前綠豆雜交成功率達到90%以上。”王彩萍高興地說,在雜交種創(chuàng)制方面,課題組嘗試通過綠豆近緣親屬之間雜交,謀求引入更多有益基因,創(chuàng)造出產量、品質更好的綠豆品種;同時也通過人為控制光照、溫度的辦法,希望創(chuàng)造出不育性穩(wěn)定的綠豆不育系,從而創(chuàng)造出真正意義上的綠豆雜交種。
從征集第一個雜豆種質資源到目前為止,經作所雜豆研究走過了26個年頭,26年來,課題組以抗逆育種為研究方向,利用有性雜交、輻射誘變、化學誘變等技術手段,選育出不同生態(tài)類型的雜豆品種13個,這些雜豆品種在當地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課題組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的歷程,不斷創(chuàng)造出雜豆優(yōu)良品種并推廣應用到生產中。目前,課題組儲備種質資源800余份,每年配置新組合150余份,升級后代材料1200余份。育成的綠豆新品種“晉綠豆6號”2009年通過省認定、2012年通過國家鑒定,該品種是山西第一個通過國家鑒定的綠豆品種,在河北宣化單產達2070kg/hm2,較CK1(白綠522)增產6.2%,較CK2(當地主栽品種)增產19.0%。其蛋白質含量(干基)達27%、脂肪含量(干基)0.9%、淀粉含量(干基)56.5%,是一個非常符合現代健康飲食的高蛋白、低脂肪、中淀粉的綠豆品種。在抗性方面,經新疆農科院征集的全國綠豆種質資源做的抗旱鑒定結果顯示:“晉綠豆6號”抗旱指數達3.04(2012,新疆),達到極強抗旱標準,結果位居參試品種首位,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抗逆性強的綠豆優(yōu)種?!皶x綠豆6號”累計在國內外推廣250余萬畝,創(chuàng)造了21008.24萬元的社會效益,2017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步伐的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加,留守的老人、婦女成為農業(yè)生產的主力軍。為適應糧食種植業(yè)生產現狀,課題組及時調整育種方向——在雜豆抗性育種基礎上開展省工省時省力的農藝性狀改良育種。
“如綠豆的炸莢習性導致種植戶必須多次收獲,這樣既把農民綁在地里,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勞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棄種或者種一些僅供自己食用。也正是這個原因,山西作為雜糧王國的綠豆種植呈現下降趨勢?!蓖醪势剂信e了綠豆炸莢給農業(yè)生產帶來的不便。課題組捕捉到這種情況,對課題組種質資源進行了一次摸底式篩查。通過創(chuàng)造極端環(huán)境用烘箱烘烤豆莢然后模擬人工降雨的方法,篩出一批抗裂莢的種質資源,創(chuàng)造出一大批抗裂莢后代材料,讓綠豆實現了一次性收獲。
同時,課題組通過有性雜交育種方法,創(chuàng)造出結莢位高、開花自封頂性好的綠豆系列后代材料,讓綠豆機械化種植成為現實。育成了以“汾綠豆5號”為代表的綠豆優(yōu)種,該品種2021年通過山西省品審委認定,其色澤光亮、商品性好、百粒重高、株型直立、結莢位高、適宜機械化種植、一次性收獲,省工省時。這個品種將成為山西省綠豆品種更新換代的又一個優(yōu)種。
30年的科研攻關讓王彩萍嘗盡了艱難困苦,也練就了她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精神。她克服了橫在面前的一個個關隘,收獲了眾多榮光。她先后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院校級項目7項;育成雜豆品種13個、獲發(fā)明專利4項、起草地方標準2項、發(fā)表第一作者論文18篇。2013年被評為山西省農科院(山西農業(yè)大學合署前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模范工作者”,2018年獲得“呂梁市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獲“山西省勞動模范”和“三晉英才拔尖骨干技術人才”等榮譽稱號。
王彩萍說,多年的研究經歷證明,種業(yè)是農業(yè)的核心與根本,沒有種業(yè)創(chuàng)新,農業(yè)將受制于人。種子是農業(yè)的芯片,她的工作就是為“豆”裝“芯”,要讓中國糧食都裝上“中國芯片”,她義不容辭,無怨無悔,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