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一大批高中生會如愿以償進入大學,開啟人生的新階段。結束了高考指揮棒下十二年寒窗苦讀的生活,意味著一些必要的告別:與父母告別,走出原生家庭;與中學老師告別,進入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與同學告別,進入另一個同學圈子……但是有一種必要的告別,往往被忽略了。而沒有完成這種告別,會讓人在心理層面上始終是中學生。
這種告別,便是與在漫長的十二年教育中形成的應試學習方式和自尊評價體系告別。
在高考指揮棒下,莘莘學子心之所系,是最后一場考試的總分——它當然是越高越好。以此為目標的十多年拼搏,在學生的性格里留下了一些烙印。其中一些性格烙印對于學生未來的生存大有裨益,比如,勤奮與進取心,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但有的烙印只是對于高考有所幫助,一旦通過了高考,就應該放下并與之告別。
首先必須與之告別的性格烙印,便是完美主義傾向。
追求完美是人類的天性,例如,我們在商場里購買水果,挑挑揀揀,對果實表面些微的斑點和微小的缺損斤斤計較,甚至只有完整無缺的果實才愿意掏錢購買。但是應試教育把我們追求完美的天性強化了、也泛化了。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教科書里的所有內(nèi)容。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對所學知識反復梳理,拾遺補漏,務必把“丟分”的可能性減到最小。但是進入大學以后,面對繁多的科目和學習內(nèi)容,這種方法就難以為繼。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學生會繼續(xù)執(zhí)著于中學時代的學習模式,結果疲于奔命,學習效果也不好。而且這種完美主義還會泛化到人際關系、親密關系、專業(yè)選擇、健康與安全等許多方面。
完美主義人格傾向的另一個側面是怕犯錯誤。應試教育中,被認為“優(yōu)秀”的學生,是在考試中做對題目最多的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生更愿意尋找“正確的”答案,模仿“正確的”方法,而不會試著去探索,更不會冒著失去應試優(yōu)勢的風險去思考那些尚沒有答案或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但是進入大學,尤其是進入職場以后,人們碰到的許多問題都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害怕犯錯誤的人,往往在需要他自己探索、自己承擔后果的事情上退避三舍,寧愿躲在角落里逃避責任。雖然相對于別人,他犯的錯誤少,但他在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的提高也十分有限。
過分講究計劃性也是完美主義人格的特點。中小學時期的學習,是按照嚴格的計劃進行的,這種模式化的學習留給個人按興趣去索求知識與技能的機會不多——父母、教師用盡一切方式保證學生能夠按部就班走完每天、每學期、每年的求學之路。然而,大學及以后的生活再也難有如此完美的可控性與計劃性。這對于熱衷于計劃和控制的人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在大學里,許多完美主義的大學生經(jīng)常波動于“訂立完美計劃—計劃被干擾—情緒崩潰—繼續(xù)設定完美計劃”的循環(huán)往復里。他們在大學畢業(yè)后,也傾向于選擇那些可控性強、變化小的職業(yè)。
過度控制者往往是“細節(jié)控”和“局部控”,經(jīng)?!皳炝酥ヂ閬G了西瓜”。在大學里,我們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學生:準備在課堂上展示的PPT,他們花在調(diào)字、修圖、設計超鏈接上的時間遠遠超過他們思考內(nèi)容所付出的時間。在聚焦于并不重要的細節(jié)時,他們體驗到了完善任務的快感,可惜這種“完善”是偏離重點的。在可控的事情上努力完善細節(jié),可以規(guī)避探索關鍵內(nèi)容所必須面臨的不確定感。
高標準傾向也是完美主義者的特點。如果只是在一兩個領域擁有高標準,例如,一個藝術家希望自己的作品達到上乘的水平,或者一個企業(yè)家立志創(chuàng)造最好的產(chǎn)品,這可以成為有助于事業(yè)發(fā)展的動力。但如果這個人不單想要最出色的事業(yè),又想要最幸福的生活呢?此外他還想要最健康的身體、最安全的環(huán)境……完美主義者處處都要“最好的”,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會發(fā)現(xiàn),很大一部分人在中小學階段是面面俱到的“優(yōu)等生”。
處處都要極致完美,努力避免錯誤、謹小慎微的人,在少數(shù)職業(yè)里或許能夠游刃有余,而在更多的職業(yè)里,他表現(xiàn)出的工作能力的平庸與他在中小學時期的“優(yōu)秀”形成明顯對比??梢哉f,很多學生在高考之后,后面的人生依然被完美主義糾纏,以應試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和工作,活得手忙腳亂卻沒有實效。
除了完美主義人格傾向,也應與一些長期應試學習塑造的極端心態(tài)與性格特征告別,例如,工作狂傾向、過于好勝與嫉妒、熱衷于人際比較、數(shù)字化傾向、學歷歧視傾向。
(心香一瓣摘自“三聯(lián)少年刊”微信公眾號,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