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社會心理學研究會會長孫亞楠,既是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又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的兒子和同齡孩子一樣,也存在一些令家長頭疼的不良習慣。經(jīng)她智慧、細心地引導,如今,兩個兒子都有了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改掉了不良習慣。
生活中教育真的無處不在,但不在于家長教什么,而在于你從這件事當中體會到了什么,然后表達自己的體會和想法,繼而引發(fā)思考
我的兩個兒子,現(xiàn)在一個10歲多,一個9歲多。和同齡孩子一樣,他們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一個心理學研究工作者,我特別注重他們的心理變化,一發(fā)現(xiàn)問題就會加以引導和啟發(fā)。
一天下班回到家,兩個兒子圍上來要跟我玩,我對他們說:“媽媽現(xiàn)在特別累,忙了一天連口水都沒喝,就想坐下來休息一下,你們可以先自己玩一會兒,等我休息好了就去找你們?!蔽覄傉f完,大寶就問:“媽媽,你吃飯了嗎?”我說沒有。二寶馬上去倒了一杯水,先嘗了嘗,覺得有點兒燙,便兌了一點涼的又嘗了一下,覺得不燙了才小心翼翼地端給我。大寶去拿了一個碗,往碗里打了一個雞蛋,然后用開水沖了一碗雞蛋茶端給我。
這時,一般做父母的都會對孩子說聲“謝謝”,或者說“媽媽感覺特別好”,但我沒有這么做。我覺得這是一個引發(fā)兒子思考的機會,便問二寶:“你剛才倒水的時候嘗了嘗,是怎么想的?”他說:“我不想讓媽媽燙著,所以就嘗嘗燙不燙?!蔽艺f:“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對你們有沒有像你倒開水那樣,有過頭的地方?”他想了一下:“我覺得有。”我問:“什么地方?”他說:“比如,你規(guī)定周一到周五不能玩手機,我覺得這個有點兒過。我們完成作業(yè)后,玩半小時手機,對學習不會造成影響。我覺得可以調(diào)一下這個時間?!蔽艺f:“剛才在你給媽媽倒水的過程中,媽媽看到了你的細心和對媽媽的關愛,心里特別溫暖,所以就有了一個思考,我對你們的愛是否像這杯溫水一樣是適度的?!?/p>
接著我又問:“剛才我跟你交流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二寶說:“我突然覺得,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溝通,都可以引發(fā)我們的思考?”我說:“是的。就像你倒這杯水的時候就引發(fā)了我的思考,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思維視角與維度,那么我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就一定要多視角、多維度地去思考。比如你倒的這杯溫水,如果媽媽說不想喝溫水,就想喝燙的,你會是什么感受?”他說:“我可能會難過,會覺得我那么費勁兒給你倒杯水,你還挑剔?!蔽艺f:“如果我講了我的需求是想要燙的,不想要溫的,在這個方面你覺得哪兒錯了?”他說:“媽媽,你的表達方式不對,你可以溫柔地跟我講,我就想喝點兒燙的,你可以幫我換一下嗎?”
我又問:“日常生活中,你們覺得咱們之間的對話,或者你們身上,出現(xiàn)過這種問題嗎?”二寶說:“生活中好像還真有這種問題。每次早餐你讓我喝玉米糝粥,我都說只想喝牛奶,不想喝玉米糝粥?!蔽覇枺骸澳窍乱淮文阍撛趺幢磉_呢?”他說:“我會說,‘媽媽,我真的不愿意喝玉米糝粥,我可不可以喝點兒牛奶?’或者說‘我們商量一下,我喝一半粥再喝一半牛奶’?!蔽艺f:“這體現(xiàn)了什么重要性,你可以總結(jié)幾點?!彼肓讼耄骸暗谝?,溝通的重要性;第二,思維認知的重要性。”
大寶聽完對我們說:“你倆給我上了一課,我剛才聽得特別入神,覺得你倆說得都很對。我現(xiàn)在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問:“什么思考?”他說:“我和弟弟同時給你東西的時候,你沒有對我給你倒雞蛋茶這個事做引導,只對弟弟做了引導。我在想,如果兩個人同時給一個人東西,那個人卻只接受了一份東西,這時沒被接受東西的人會是什么感受?”我說:“兒子,你提醒得對,媽媽剛才沒有顧及你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渴望讓媽媽看到你的關愛?”他點了點頭。
接著,他給我講了一件事:“一次弟弟過生日,一個阿姨來我們家,送給弟弟一個玩具當生日禮物。當時我有點兒不開心。你們大人想過沒有,這樣做會讓我受冷落,這就是我的真實感受?!蔽荫R上安慰大寶:“媽媽知道了你的需求,以后一定會注意……”
沒想到,因為一杯水引發(fā)了我和兩個兒子的思考,并發(fā)現(xiàn)了彼此身上的問題和不足。我想說的是,生活中教育真的無處不在,但不在于家長教什么,而在于你從這件事當中體會到了什么,然后表達自己的體會和想法,繼而引發(fā)思考。所以,我覺得教育是一個喚醒的過程,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
早上叫兒子起床只叫一次,結(jié)果兒子起晚了,沒有早飯吃,到學校還被老師批評。但兩個兒子從此慢慢改掉了賴床的毛病
倆兒子都有早上賴床的毛病。剛開始,早上我喊他們起床,可他們睡得沉,喊一遍往往不管用,我就會喊兩遍。后來,我覺察到這個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第一,這是誰的事兒?這是兒子的事兒!第二,我為什么要喊他們?因為我怕他們上學遲到了被老師批評,當老師在家長群里公布他們的名字的時候,我覺得沒面子。其實,這是我自己的面子問題,而不是兒子的問題。覺察到這兩點后,我決定放下這份擔憂,放下我的面子,把擔當?shù)呢熑谓贿€給兒子。
隨后我主持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我說:“兒子們,從明天早上起媽媽只喊一次,就當是鬧鐘,不過我這個鬧鐘是人工的,不是智能的,所以它只響一次,我喊完之后你們?nèi)绻黄鸫玻揖筒辉俟芰?。?/p>
第二天早上,我說到做到,就對兩個兒子喊了一次,而且聲音也不是特別大,喊完之后我還拍了拍他們以示提醒:“媽媽的人工鬧鐘只有一次機會,喊完就沒有第二次了?!比缓?,我就開始干我自己的事。
我洗漱完準備吃飯的時候,兩個兒子仍然沒有起來。于是,我就跟家里人說,不要給他們留飯,因為他們沒有起來,我們沒有義務等他們吃飯,以后都要這樣做。家人也很配合。
那天早上,兩個兒子確實起晚了,一看沒有飯吃,很不開心。一想到上學去晚了還要被老師批評,兩個孩子都哭了。那天到學校后,他們果真被老師批評了。老師問他們?yōu)樯哆t到,他們說媽媽只喊一次就不喊了,所以就睡過了頭。老師說:“上學是你們自己的事,與父母沒有關系?!比缓蠛⒆泳筒豢月暳?。
晚上回來,大寶對我說:“媽媽,你真狠心,真的就喊了我們一次?!蔽艺f:“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媽媽也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第二天早上,我又喊他們:“大寶二寶,人工鬧鐘又來了,趕快起床,只響一次哦?!闭f完我就走了。大概過了5分鐘,兩個孩子齊刷刷自己穿好衣服起來了。后來,兩個兒子慢慢地就改掉了賴床的毛病。
之后,我把這種方法又用到教育兒子們的其他方面。比如寫作業(yè),每次他們從學校回來,我都會放心地把手機交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看群里老師布置了什么作業(yè)。第二天我也不問他們作業(yè)寫得怎么樣,更不會向其他同學打聽他們完成作業(yè)的情況。就算老師在群里點二寶的名說他沒交作業(yè),過后我也不會問。一次,我看二寶灰溜溜地從學?;貋砗筅s忙補寫作業(yè)。一連補寫了兩次之后,他就再也沒出現(xiàn)過同樣的情況。我知道,這是因為他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他要找回面子,所以就自覺地完成作業(yè)。
一天晚上到了睡覺的時候,二寶的作業(yè)還沒寫完:“媽媽,我特別困,咱們?nèi)ニX吧!”其實我知道他作業(yè)沒寫完,但我還是同意。睡覺前,他還悄悄對我們家做飯的阿姨說,第二天早上一定要叫醒他。第二天早上阿姨叫他,他果真起來了,然后就開始補寫作業(yè)。我暗中觀察,他這次補寫作業(yè)不僅沒有怨言,也沒有困意,而且寫得很認真。
我知道,這是兒子有了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他覺得寫作業(yè)是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爸爸媽媽再管。同時,我也有了感悟:你把所有的東西歸還給孩子,他在完成自己的事情,頭一天雖然沒有完成,但第二天完成未必是壞事。因為第二天他主動去完成的時候,這是一個承擔的過程,是家長講多少道理都不能替代的。因為第二天早早起床補寫作業(yè),他自己有體驗:其實我很瞌睡,但作業(yè)沒寫完,我還得寫。這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斗爭過程。
體驗幾次之后,兒子頭一天會主動把作業(yè)完成。慢慢地,不管是日常還是放假,現(xiàn)在兩個兒子回家第一時間一定會先把所有作業(yè)完成,然后再做其他事。如果當天作業(yè)沒完成,他們會合理安排補寫作業(yè)的時間。
如今,看著兩個兒子的可喜變化,我很欣慰,突然想到了一句很有教育意義的話: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孩子成為孩子。這不正是我們很多家長渴望的樣子嗎?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