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xiàn),三毛與李娟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才華橫溢、名噪一時的作家;都有不少優(yōu)秀作品流傳于世;都獲獎無數(shù),有很多粉絲;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她們都“得江山助”。
唐代詩人張說是開元前期一代文宗,行文俊麗,運思精巧。特別是他被貶到岳州后,終日流連于山水之間,受山川日月之熏陶,他的詩風大變,下筆凄婉深沉,詩文更加感人?!缎绿茣堈f傳》說他“既謫岳州,而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助云”。
“得江山助”確實是一條藝術(shù)規(guī)律,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都對此感受深刻。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還有蘇東坡,被貶到黃州后,每日布衣芒鞋,出入阡陌,或泛舟江上,或登高望遠,或憑吊古戰(zhàn)場,“故其胸次灑落,興會飛舞,妙詣入神”,于是就有了千古名篇。
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州——青山綠水、美景佳地,則催生了柳永的名作《望海潮》。此詞流傳甚廣,據(jù)說金主完顏亮聞之,傾心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對于這種文學現(xiàn)象,同樣感同身受的陸放翁的總結(jié)可謂切中肯綮:“揮毫當?shù)媒街坏綖t湘豈有詩?”
我們回過頭來,繼續(xù)說作家三毛。正是因為長期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三毛才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熱情豪爽的當?shù)厝?、狂放不羈的單峰駱駝、鋪天蓋地的沙塵暴、甜美的沙漠清泉、千瘡百孔的帳篷、鐵皮做的小屋,還有成群的山羊……大漠風情在她的筆下變得多姿多彩,令人向往。
李娟的情況也差不多。長年累月的草原生活,為她提供了無數(shù)的寫作素材,激發(fā)了她的靈感。善良淳樸的牧民和遼闊無垠的草原,不僅養(yǎng)育了李娟的青春,而且強健了她的精神。
三毛與李娟的成功,都與“得江山助”有關(guān)聯(lián)。她們的作品接地氣、帶泥土味,有草原的芳香、大漠的浩瀚,這些活色生香的東西都是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所向往的。
文學創(chuàng)作是有根的事業(yè)。三毛的根是撒哈拉沙漠,李娟的根是阿勒泰的草原。
(冬瓜在遠方摘自《聯(lián)誼報》,插圖由視覺中國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