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機械結構創(chuàng)新為核心,以硬件聯網通信為導向,以數字孿生平臺為歸依,國電智溫-城市變電站智慧散熱技術破壁者在雙碳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研發(fā)項目立足節(jié)能與智能領域,為城市變電站存在的散熱缺失與物聯服務提出了一種嶄新的發(fā)展路徑。
關鍵詞:城市變電站;智慧散熱;無線通信;應用設計
1 作品介紹
電,是一座城市的命脈,也是智慧制造和節(jié)能減排最需要落實的領域之一。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力,城市變電站為我們生活提供優(yōu)質可靠的電力供應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城市變電站自20世紀誕生,歷經傳統變電站、綜合自動化變電站、數字化變電站三個發(fā)展階段,到今日逐漸向擁有先進、可靠、節(jié)能、環(huán)保、集成特點的智能變電站創(chuàng)新,城市變電站已經成為我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據圖1中官方公布的數據,2009—2010年,我國新建智能變電站46座,在運變電站智能化改造28座;2011—
2015年,新建智能變電站8 000座,在運變電站智能化改造50座;2016—2020年,新建智能變電站7 700座,在運變電站智能化改造44座;“十四五”期間預測智能變電站將新建7 411座,在運改造39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變電站智能化升級已經在進行,說明智能變電站關鍵技術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技術標準體系也在逐漸確立。同時,圖2數據表明,我國變電站數量也在穩(wěn)步增加,在雙碳大背景下,對于變電站智能化改造的技術創(chuàng)新尤為重要,城市變電站智慧散熱技術的創(chuàng)新是時代所需,更是社會所望。
我們針對城市變電站存在的由于結構不完善、控制不智能,導致長時間工作下溫控失調,容易造成電能流失、元件老化、排放超標等連鎖危害,甚至危害電力一線工作人員安全的問題,自主設計研發(fā)城市變電站智慧散熱技術,旨在降低城市變電站由于散熱引發(fā)的一系列風險,重點提升其智能化的經濟效益與綜合節(jié)能的環(huán)保能力。
2 技術原理
2.1 機械層面
機械層面為具備智慧散熱保護功能的變電站裝置,包括封閉門、電力支撐架、散熱機構和保護機構。散熱機構包括散熱扇、熱交換板、循環(huán)泵、輸液管、封閉板、除塵網和過濾網。電力支撐架使得降溫效果最大化,提高了散熱能力。熱交換板內部為中空設置,方便后續(xù)對冷凝液進行快速風冷降溫,進而方便后續(xù)進行循環(huán)導流。封閉板能防止冷卻空氣由下部導通,避免后續(xù)溫控重復。保護裝置確保了裝置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使用過程中可以有效保護導線,避免導線斷裂,并且使內部單元走線整齊,有利于城市變電站高效運行。具有散熱保護功能的機械結構圖紙設計如圖3所示。
2.2 物聯層面
提高物聯能力需要硬件和軟件的雙重支持。其中,硬件層面為集成HPLC模塊、通信模塊、AC/DC模塊、交采板、運算芯片、主控板的控制單元;軟件層面為以3D渲染程序為主體,小程序和Web端同時兼容的互聯調度平臺。通過單片機與傳感器組裝的控制系統將實時溫度上傳,通過模型構建和算法預測,實現城市變電站的核心組網,優(yōu)化智能變電站到主站調控、調度和生產的數據流向,提出數據優(yōu)化、告警直傳、遠程瀏覽三種數據傳輸方式應用方案,最后通過構建輕量化3D可視化場景,搭建數字孿生變電站系統。城市變電站互聯調度與綜合管理平臺如圖4所示。
3 創(chuàng)新點與應用前景
(1)適用范圍廣:可以覆蓋每個街道的城市變電站,適用于電力系統城網建設與改造,能夠解決地下變電站普遍存在的結構不完善、散熱效果差、能耗高等問題,提高密閉空間的空氣循環(huán)能力,保護生產安全,最大限度提高元件的散熱能力。
(2)社會價值顯著:可以進一步提升城市變電站的物聯網交互能力,將城市變電站溫控情況反饋到系統中,提高工作效率,落實“人民電業(yè)為人民”的服務宗旨,構建變電站綠色環(huán)保工程,以節(jié)約能源、減少排放、親近自然、保護自然。
(3)多學科交叉研究:此舉是機械創(chuàng)新在電氣領域的綜合應用,有利于帶動電氣行業(yè)的發(fā)展和保護電力一線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可以進一步推廣到其他相對密閉的生活生產場景,提高節(jié)能工作效率,幫助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新電力設備,深入探索研發(fā),優(yōu)化產品結構,智慧建造,使電力設備具有自然環(huán)境與人民生活的雙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