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2024年上海書展閉幕前倒數(shù)第二天的晚上,走進上海展覽中心一年一度的圖書集市。因為離報社近,十多年來我基本沒有錯過上海書展,現(xiàn)場買書寥寥,但鬧猛是一定要去軋的。
這十多年,也是移動端高歌猛進的十多年,無論是獲取信息、娛樂還是讀書,很多人都轉(zhuǎn)向了線上。“紙質(zhì)書沒人讀了”的聲音一年比一年響,出版業(y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我每年都帶著“書展冷場”的擔憂,但每次都被人頭攢動的場面打消。大家興致勃勃地趕著書集,特別是童書區(qū),席地而坐蹭書看的小朋友快要把路給堵了。
我去那個夜場,不少出版社的攤位收銀處已經(jīng)排起了長隊,書攤上立著“5—6折”的打折廣告。官方數(shù)據(jù),本屆書展共吸引全國19家出版集團、357家出版社攜16萬余種精品圖書參展,實現(xiàn)線下圖書銷售總碼洋4814.83萬元,較2023年增長約35%。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銷售收入近500萬元。7天主會場入場約29.8萬人次,周末兩天參觀券更是全部提前售罄。
我頑固地相信閱讀紙質(zhì)書是一種絕不會消失的行為,因為電子閱讀很難讓人長時間保持注意力,它太容易“鏈接”到別處,讓我們失去思考的耐心。如果我的這個信念最終被證明是癡心妄想,我只能說很遺憾。
上千年的人類文明都是靠紙質(zhì)書籍傳承下來的,紙質(zhì)書的貢獻不僅是記錄下信息,更是方便向普通人分享那些偉大的思想家思考的過程,邏輯、推理、演繹、分析、總結(jié)……如果不是完整的、嚴肅的書籍,其他的載體是很難記錄的。理性是最珍貴的文明財富,書籍承載著理性。
總有一些人在刷厭了手機后,會去看書吧。
上海話里的“上上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