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土撥鼠之日》里,人們根據土撥鼠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來判斷冬天什么時候會結束,西方像這樣奇怪的土方法還有很多。
比如在冬天的一個夜晚,人們會把洋蔥切開,然后從中取出12片,代表未來一年的12個月。接下來他們會向上面撒上一些鹽,等待一夜后,觀察洋蔥上面鹽顆粒的狀態(tài)。
如果第二天鹽還是一粒一粒的,說明這個月天氣會比較干燥;如果洋蔥上的鹽變成了鹽水,說明這個月可能會下雨;如果鹽結晶了,說明可能會結霜。
顯然這種說法完全沒有依據。如果洋蔥表皮有破損,細胞內外的鹽度存在差別,自然就會滲出一些水,完全不能作為預測天氣的根據。不過這并不影響這個源自意大利小鎮(zhèn)烏爾巴尼亞的傳統(tǒng)帶給人們的快樂。
除了洋蔥,還有人試圖用毛毛蟲破解未來天氣的秘密。
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小鎮(zhèn),毛毛蟲節(jié)已經舉辦了半個世紀。這里有種毛毛蟲兩頭是黑的,中間是棕色的。
人們把這種毛毛蟲分為13節(jié),代表冬季的13周。如果那一節(jié)是黑色的,說明氣溫低于平均值,并且有可能降雪;如果是棕色的,說明氣溫與平均值差不多,或者會高于平均值;如果出現(xiàn)了棕色和黑色相結合的區(qū)域,說明可能會發(fā)生霜凍。
一位動物學家表示,毛毛蟲身上的顏色可以告訴你這個夏天的天氣情況,但這最多只能說明這種毛毛蟲可以記錄過去的天氣,并不能預測未來。
在西方還流傳著一種預測天氣的方法:如果秋天很多松塔掉到地上,說明即將迎來寒冬。這種說法顯然也沒什么依據,不過松塔本身的確可以作為天氣變化的參考。
很早人們就發(fā)現(xiàn),在天氣干燥時,松塔的鱗片會張開,潮濕時會閉合,整個松塔緊緊裹起來,形成一個密實的球。
這是因為在天氣干燥時,松塔要打開,便于種子隨著風吹到遠一點的地方生根發(fā)芽。而天氣潮濕甚至下雨,又沒有風的時候,這時松塔就會合起來,防止種子掉到自己腳下。
不過,組成松塔鱗片的都是一些死細胞,也就是說它們本身沒法感知濕度,也并沒有主動開合的能力。而且即使松塔掉了下來,也依然保留著隨濕度變化而開合的特性。
這是怎么做到的?死細胞也能自動開合的秘密就藏在松塔的鱗片結構中。松塔的鱗片可以分為多層,每層都有不同的性質。
鱗片的外層,也就是松塔張開時在下面的那側,由松散排列的、可伸縮的細胞構成,它們就像松塔的“肉”。而鱗片內側,也就是松塔張開時朝上的那側,由緊密排列的硬纖維構成,它們就像松塔的“骨頭”。
當天氣潮濕時,空氣中的水分子或小水珠會凝聚在鱗片上,沿著鱗片滑向松塔中央,在柄處聚集,然后被吸入鱗片內部。
水會填滿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空隙,有伸縮性的外層因此膨脹、延伸,而僵硬的內層依然會保持緊繃的狀態(tài),于是鱗片就會一點點向上彎曲,直到完全閉合。當空氣再次變得干燥時,鱗片中的水分蒸發(fā),外層縮小,它就重新打開了。松塔的這種特性讓它們非常容易感知空氣中含水量的變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空氣濕度為20%左右時,1%的差別都會驅使松塔鱗片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