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詩中言: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這首語言淺白甚至有些戲謔的詩,說出了一個樸素自然的大道理——靜生百慧。
現(xiàn)代人最稀缺的資源是什么?不是財富,也不是勇氣,甚至都不是思想,而是安靜。多少人坐在案前,腦海里卻思緒萬千,躁亂不堪;多少人躺在床上,卻總是輾轉反側,心亂如麻。靜不下來,精神會損耗,肉體會疲勞,生命將被虛擲,本來無事,卻成了大事,本來是坦途,卻鉆入了死胡同。
與蘇軾類似,王陽明也對靜坐這件事情有獨鐘。在他看來,靜坐才能摒棄雜念,抱元守一。世事紛繁復雜,名利誘惑紛至沓來,常常會令人煩躁不安,雖坐而不靜。究其原因,無非是貪嗔作祟,欲壑難填,所以,一定要把“靜”字置于“坐”字之前,坐只是形式,靜才是內質。
靜坐是對內在世界的審視,是對生活方向的修正,是對生命質地的思考。一個人在花花世界里生活,難免眼花繚亂、意亂情迷,唯有把靜坐作為習慣,放空自己,尋回最初的空蕩與真誠,才能生發(fā)出真正的大智慧,人生才能更為堅實飽滿。
不是因為無事才靜坐,而是因為靜坐才無事。蘇軾的樂觀豁達、王陽明的深刻通透,都是在靜坐這件小事上發(fā)了芽、開了花、結了果。想必你我也能從先賢的經(jīng)驗之中,獲取一點寶貴的人生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