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廠”西伯利亞
號外!“一股西伯利亞強寒潮”又又又影響我國了。聽聽,“西伯利亞”這地名的存在感一下子起來了,但它的存在感,可不是靠名字撐起來的。
西伯利亞是個啥?
西伯利亞不是寒流本身,而是俄羅斯境內(nèi)北亞地區(qū)的一片區(qū)域。它西起烏拉爾山,東到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南與哈薩克斯坦的中北部山地接壤,南部與中國、蒙古和朝鮮等國為鄰。西伯利亞面積約1300萬平方千米,比中國的國土面積還要大??梢韵胂?,這么大的體量一旦冷起來,影響力自然不一般。
冷空氣的“加工廠”
西伯利亞堪稱冷空氣的“加工廠”,來自北冰洋的極地冷空氣途經(jīng)這里時得到加強。
首先,西伯利亞“儲熱少”。由于緯度較高,其冬季夜長晝短,地面接受太陽熱量少。到了夜間,地面還會向天空反射白天所吸收的熱量。一來一去,近地面氣溫越來越低。
其次,西伯利亞“存冷多”。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地勢,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陸地盆地狀貌(西西伯利亞平原和中西伯利亞高原合稱“西伯利亞盆地”)。冷空氣沉積于此不易流失,進而孕育出強冷高壓。當西伯利亞的“冷脾氣”爆發(fā),鄰域皆被波及,影響我國冬季的“西伯利亞強寒潮”就是如此。
西伯利亞有多冷?
“傳遞寒冷”的西伯利亞,冬天也是冷得很,當?shù)匾辉缕骄鶜鉁亓阆?5℃左右。因為太過寒冷,可活動范圍小,絕大多數(shù)動物只能選擇冬眠度日,人類也只能待在屋里烤火取暖。其中位于東西伯利亞山地的奧伊米亞康小鎮(zhèn),整體海拔更高且東西南三面環(huán)山,冷空氣從唯一的“北敞口”進來后很難再出去,據(jù)說出現(xiàn)過零下71.2℃的低溫。
土地凍結,寸草不生?
西伯利亞擁有非常厚的地下凍土層,造就出千奇百怪的地表形態(tài)。冬季凍土結冰致體積增大,膨脹到地表成為球形的凍脹丘;溫度升高時,凍土活動層逐漸融化,慢慢變成能儲水的洼地。若洼地密集,還有可能進一步形成濕地。待夏天到來,富含水分的濕地長滿苔蘚、莎草和灌木,這些綠植為西伯利亞增添了許多生機。
植物尚且努力,人類生活在此處怎能不“討巧”?比如在西伯利亞腹地建造房屋有套“冷學問”:要建在深埋于永凍層的木樁上,要與地面間隔近1 米——不然,室內(nèi)熱氣使凍土融化,地基會塌陷!
比北極還冷的南極
北極的北冰洋是個冷空氣“原產(chǎn)地”,其實與北極地理位置遙相呼應的南極更冷。有數(shù)據(jù)表明,南極最低氣溫達零下94℃,北極為零下70℃。同樣是處在地球兩端的極地,怎么有足足20℃的差距呢?
都是極地,海拔不同
北極是覆蓋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區(qū),南極是高原區(qū)的冰蓋大陸,就地勢地形看,南極海拔遠高于北極,而海拔越高,氣溫就越低。
“儲熱”和“補熱”能力不同
即使吸收同等份額的熱量,南極和北極的儲熱能力也有區(qū)別。由于水土比熱容不同,陸地散熱更快,海洋“保溫”效果好很多,所以南極比北極更冷。
北極還擁有可以補充熱能的洋流:來自低緯度地區(qū)的洋流攜帶溫暖的水流,如北大西洋洋流就帶來墨西哥灣的溫暖海水。南極洋流卻沒有這般“暖”:連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南極繞極流屬強勁寒流,不僅在南極周圍形成“冰水”系統(tǒng),還把熱帶海水阻擋在外。
空氣“交換度”不同
冷空氣在南北兩極不斷下沉和旋轉,形成渦旋狀的冷氣流。這種極地渦旋又被一條強烈的西風帶包圍,這條風帶是極鋒急流。很明顯,極鋒急流分隔著低緯度的暖空氣和極地的冷空氣。盡管南北極都有極鋒急流,但北極周邊有亞、歐、北美三洲的部分陸地分布,參差的地形猶如屏障,影響了極鋒急流的“完整度”,使得冷暖空氣有機會混合,從而中和了溫度。南極周圍較平坦,相對完整的極鋒急流就像隔溫圈,外頭的暖空氣進不去,里面的冷空氣出不來。
南北方的冬,冷得不一樣
關于我們身邊的冬天,還有一場大討論正在進行:南北方的冬天哪個更冷?
表象溫度,北方更低
已有數(shù)據(jù)顯示,北方冬天的溫度多在0℃以下,有些地區(qū)甚至達零下30℃,而南方溫度至多在0℃徘徊。通常,北方可以實現(xiàn)“潑水成冰”的冬季奇景時,南方的雨,落地后依然潺潺。
體感溫度,南方更冷
很多人感受過南方和北方的冬天后,常常直呼“南方更冷”,這種感覺是因為南北方空氣“含水量”的不同:北方天干物燥,南方偏于多雨潮濕。我們知道水分蒸發(fā)帶走熱量的道理,研究表明,空氣濕度每增加10%,人的體感溫度下降1℃,同等溫度下,“濕冷”冷于“干冷”。換言之,想得到基本相同的體感溫度,除非南方比北方氣溫高出更多。
還有一種體感溫度由室內(nèi)外溫差對比造成。我國北方冬天多有集中供暖,從室外回到室內(nèi)的一瞬間會感覺特別暖和。南方大部分地區(qū)還沒有集中供暖,加之冬雨綿綿陽光少見,室內(nèi)潮乎乎的,難免讓人覺得室內(nèi)外“一樣冷”。
冷讓人不爽,那“變暖”好嗎?
“溫室效應”“全球變暖”……這些跟“暖”相關的詞語,對地球的“冷”影響極大。
凍土、海冰、積雪的不斷消融使海平面上升,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和有害物質致災害事件頻發(fā),北極熊、南極企鵝等極地動物喪失家園,就連生活在溫熱帶地區(qū)的珊瑚裸尾鼠都因島嶼被淹而走向滅絕。
在有人類生活的西伯利亞,變暖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改善這里的水熱條件,的確有助于開發(fā)出更多良田以及深埋于凍土層下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與此同時,凍土層融化,房屋、道路、油罐等基礎設施勢必受到破壞,對當?shù)厣a(chǎn)生活乃至全球生態(tài)而言仍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