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chuàng)新之道,唯在得人”??萍脊ぷ髡呤强萍紕?chuàng)新的第一資源,也是科技新聞報道應當聚焦的核心對象??煨侣剷r代,北京日報《京韻周刊·領創(chuàng)》堅持慢新聞理念,以高質量的長篇科技人物通訊展現(xiàn)科技工作者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他們勇攀科學高峰的良好風貌。
文章以《京韻周刊·領創(chuàng)》為例,探討快時代做好慢新聞的路徑。研究發(fā)現(xiàn),《京韻周刊·領創(chuàng)》圍繞“產學研用”全鏈條科研成果拓展選題范圍,展現(xiàn)“科技+”重要成果,并在策劃、采寫中注重以人為本,強調報道的專業(yè)性、貼近性和人情味,發(fā)掘科技工作者的生動故事。面對科技新聞難寫好、難寫活的客觀現(xiàn)實,《京韻周刊·領創(chuàng)》做好科學術語的翻譯官,將晦澀難懂的科研概念轉化為通俗形象和貼近生活的表述,有效地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創(chuàng)刊5年多來,《京韻周刊·領創(chuàng)》在選題、版式、傳播方式等方面持續(xù)探索求變,推出多篇系列報道,積極優(yōu)化版式設計,立足全媒體浪潮探索“紙+指”融合傳播方式,并結合科技新聞報道規(guī)律出臺相關規(guī)范,持續(xù)講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關鍵詞:北京日報;《京韻周刊·領創(chuàng)》;科技新聞;科學家精神;快時代;慢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2-0109-03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2021年9月,科學家精神被納入為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1]。
北京擁有全國數(shù)量最多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是科技基礎最為雄厚、創(chuàng)新資源最為集聚、創(chuàng)新主體最為活躍的地區(qū)[2]。講好科學家故事是黨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此背景下,北京日報創(chuàng)立《京韻周刊·領創(chuàng)》(以下簡稱《領創(chuàng)》周刊),以長篇科技人物通訊為載體,通過生動的故事、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本文對《領創(chuàng)》周刊在快時代做好慢新聞的路徑展開深入剖析,旨在為業(yè)界提供有益參考。
慢新聞是一種注重深度挖掘和分析的新聞形式[3]。在新聞彈窗速度以秒計算的當下,堅持慢新聞理念,推出大體量的深度人物報道,是反其道而行的做法。但對于科技新聞領域而言,不一味迎合讀者喜好,以報道質量贏得讀者信任,不僅是黨報責任與擔當?shù)纳鷦芋w現(xiàn),更是傳播科學家精神的有效路徑。
(一)拓寬選題范圍,展現(xiàn)“科技+”重要成果
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科學,科技成果持續(xù)產出。例如,圍繞山麥冬等北京園林綠化常用的植物,北京農學院院長段留生團隊深入研究其耐寒、耐蔭等機制,為街巷公園增彩延綠;在節(jié)能減排的同時,讓居民家中更溫暖,是北京熱力集團供熱技術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鴻帶領團隊研發(fā)的人工智能供熱系統(tǒng)取得的成效……貫穿“產學研用”全鏈條,面向經(jīng)濟建設主戰(zhàn)場發(fā)力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的科研成果,是《領創(chuàng)》周刊報道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科研評價體系中,學術論文的發(fā)表是重要的標準之一。優(yōu)質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佐證成果的科學價值,這也是《領創(chuàng)》周刊重要的選題來源[4]。
此外,權威部門的科技獎勵評定也是富礦,國家科學技術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獲得者,都是《領創(chuàng)》周刊的???。
(二)注重以人為本,科學家形象躍然紙上
新聞事件的核心是人,科技新聞報道應更多關注科技工作者?!额I創(chuàng)》周刊選題策劃和行文的核心原則是:不要陷在技術里,要講好故事。要將科研故事作為牽引繩,縮短讀者與前沿科技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5]。
科技知識浩如煙海,科技新聞專業(yè)性極強,要求記者做好背景資料收集整理,在短時間內大致領會科學家深耕數(shù)年的事業(yè),“不說外行話”[6]。只有記者足夠專業(yè),采訪才能順暢、深入地進行。
貼近性也是科技新聞不可或缺的元素,報道要讓科技事件和科技人物成為公眾可理解,乃至能夠交流的存在。采訪過程中,科技工作者往往更愿意談論自己的科研成果,鮮少提及科研中攻堅克難的故事,認為科研工作并無值得大書特書的細節(jié)。遇到這種情況,經(jīng)驗不足的記者極易鉆技術解讀的牛角尖,忘記生動的科研故事,才能讓科技工作者的形象變得鮮活。
科學家精神往往體現(xiàn)在細枝末節(jié)處[7]。細節(jié)能有效吸引讀者,但也最難挖掘。這不僅要求記者在采訪前做足功課,全面了解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領域和工作、生活狀態(tài),還要在采訪中敏銳捕捉生動的細節(jié),充分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個性。例如,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院長姚裕貴為了節(jié)省時間做科研,常會請學生從食堂帶回兩個餡餅填肚子,學生時常打趣“今天姚老師的餡餅是幾點鐘吃完的”。再如,阜外醫(yī)院結構性心臟病中心主任潘湘斌的關鍵詞是“效率”,接診時他只需短短幾分鐘即可判斷患者病情、安排手術事宜,而他首創(chuàng)的超聲引導經(jīng)皮介入治療把復雜的開胸手術變?yōu)殚T診手術,3分鐘直播完成心臟手術震驚世界??萍脊ぷ髡咴陂L期科研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一個個細節(jié)匯聚在《領創(chuàng)》周刊中。
(三)做好翻譯官,讓硬新聞變軟
科技新聞是典型的硬新聞,寫好、寫活難度很大。記者要做好翻譯官,把晦澀難懂的科研概念變得生活化、通俗化、形象化,讓受眾看得懂、喜歡看[8]。實際上,看似艱深的科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落點,只要記者擁有相應領域的知識儲備,采寫時多想一步、多問一句,先完成知識的良好輸入,再進行加工、輸出[9]。
一方面,要善用修辭手法軟化表達。橋梁專家茅以升就很擅長用打比方的方式做科普,他曾把橋比喻成一個放大的“板凳”,比作“地上架起來的一條空中的路”[10]。這些比喻既準確又有趣,受眾聽后能夠迅速在腦海中構建起橋梁的基本結構。這也是《領創(chuàng)》周刊行文中常用的方式。例如,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季節(jié)帶領團隊為老化的瀝青尋找再生劑,以恢復其性能,這一過程便是“給廢舊瀝青‘補鈣’”。再如,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找到了乙肝、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就像是“找到了病毒入侵肝臟的‘大門’”。
另一方面,標題制作也十分關鍵。精準凝練的標題是新聞之“眼”[11]。北京測繪學會理事長楊伯鋼致力于測繪工作40余年,他推動測繪技術與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wǎng)等新技術相融合,故取題《智繪北京》;《這一仗,贏了》生動概括北京同仁醫(yī)院院長張羅帶領團隊與國際同行賽跑,最終成功改寫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期標準的驚險過程;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超聲學實驗室固體聲學與深部鉆測團隊在8340米的深部地層井孔成功獲取井外幾十米的清晰地質成像圖,成功《攀登“地下珠峰”》……《領創(chuàng)》周刊在制作標題時,注重科技元素與人文底蘊相融合,在確保通俗易懂的基礎上出新出奇。
(一)主動探索求變,尋找更優(yōu)展現(xiàn)形式
創(chuàng)刊以來,《領創(chuàng)》周刊的展現(xiàn)形式并非自始如一,版面經(jīng)歷了探索、穩(wěn)固、創(chuàng)新三個階段。
探索階段,版面策劃形式多變,常見模式為每期展現(xiàn)兩名科技工作者,稿件體量輕重有別,版式簡潔,欄目設置也比較自由,單篇稿件體量為2000~3000字。但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要充分展現(xiàn)科技工作者數(shù)十年的科研成果,需要配以更重的筆墨。稿件體量限制使行文淺嘗輒止,難以對創(chuàng)新故事和科研精神進行深入挖掘。于是,經(jīng)過約半年的探索,《領創(chuàng)》周刊單期版面不再劃分欄目,轉而用整版集中展現(xiàn)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版式固定后,選題角度繼續(xù)拓展,選題和行文都引入了更多文化味道,稿件可讀性越來越強。
進入創(chuàng)新階段,《領創(chuàng)》周刊將科技元素充分融入版式設計。聚焦測繪工作者的報道,版面上增添直尺刻度元素;講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故事,配以長征火箭等圖像、色彩和文字的融合搭配,讓《領創(chuàng)》周刊的版面語言更加豐富。
(二)優(yōu)化采編流程,推出系列報道
慢新聞需要記者有充足的選題操作時間。一篇稿件從確定選題、聯(lián)絡受訪者,到采訪成稿、稿件審核、版面編輯,通常需要3-4周,甚至更久。這樣的成稿周期在快新聞時代可以說是件稀罕事。北京日報堅持慢新聞理念,守住了科技傳播的陣地。
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領創(chuàng)》周刊策劃推出系列報道。以2023年為例,2月至3月,在北京冬奧會一周年的節(jié)點推出“冬奧科技走進生活”;4月至5月,聚焦“科技‘星’青年”;9月至10月,圍繞北京文化論壇推出文化科技系列報道“點亮北京文脈”。
系列報道集中度高,用豐富的報道角度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主題。例如,系列報道“冬奧科技走進生活”盤點了氫能技術、石墨烯加熱、場館數(shù)字孿生等冬奧科技成果的落地應用,文章不止于賽場,而是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專題版面在版式設計上也實現(xiàn)了系列化,奧運五環(huán)的設計元素貫穿始終。該系列報道對打造《領創(chuàng)》周刊品牌、增強讀者黏性均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拓寬展現(xiàn)渠道,探索“紙+指”融合
全媒體時代,傳播技術、傳播方式均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科技新聞報道必須適應新的時代要求[12]?!额I創(chuàng)》周刊積極拓展版面呈現(xiàn)方式,從“紙端”走向“指端”,嘗試報網(wǎng)融合。在“科技‘星’青年”系列報道中,記者不僅采寫文字稿件,還拍攝制作新媒體短視頻,并在版面上呈現(xiàn)視頻入口二維碼,讓版面“動”起來。
系列作品以版面、圖文、視頻等不同方式多端發(fā)布,全網(wǎng)閱讀量超1600萬,其中《北京地下水的秘密》登上微博同城熱搜排行榜第三名,很好地展現(xiàn)了北京高校青年科學家的良好形象。
(四)結合科技新聞規(guī)律,明確報道規(guī)范
科技新聞報道與人們生產生活結合度高、社會關注度高。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強調各類新聞媒體要提高科學素養(yǎng),宣傳報道科研進展和科技成就要向相關機構和人員進行核實,聽取專家意見,杜絕盲目夸大或者惡意貶低,反對“標題黨”[13]。
北京日報社積極響應,制訂了《北京日報社科技報道規(guī)定》《北京日報社科技報道用語規(guī)范》,指導新聞業(yè)務工作開展。要求科技報道要做到“加油”而不“添亂”;在報道科普化、通俗化、大眾化的同時,必須嚴謹求實,符合客觀科學規(guī)律,符合采訪對象的本意,符合科學成果的客觀特點;用語要客觀平實、適時適度等。
科技新聞報道是科學技術、科學思維、科研成果得以普及傳播的重要方式??鞎r代下書寫慢新聞,發(fā)掘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高峰的故事,促進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chuàng)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能夠充分體現(xiàn)黨報的責任與擔當。一篇篇有深度、有溫度的科技新聞報道,不僅能打破公眾對科技工作者的刻板印象,還能為科技工作者營造更好的科研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楊雪.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如何更好弘揚科學家精神:以科技日報社2019年新聞實踐為例[J].科技傳播,2021,13(2):59-61.
[2] 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DB/OL].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管理委員會,[2024-03-23]. https://kw. beijing.gov.cn/art/2023/9/7/art_1140_647420.html.
[3] 楊正文.新媒體時代地市級黨報慢新聞實踐策略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2):105-107.
[4] 曹謙.科技報道選題及新聞價值判斷[J].新聞世界,2000(4):7-8.
[5] 周浩喆.科技新聞報道應增強貼近性[J].視聽,2020(6):198-199.
[6] 黃道弘.科技人物采寫技巧[J].新聞知識,1995(10):26.
[7] 聶穎.媒體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報道方式探索[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0):104-106.
[8] 張力.如何用平民化視角軟化科技新聞[J].傳媒評論,2014(6):90-91.
[9] 劉蘇雅.科技記者如何打破“知識的詛咒”[J].青年記者,2023(23):32-34.
[10] 茅以升.沒有不能造的橋[J].知識就是力量,1979(1):9-10.
[11] 王碧君.“快閱讀”時代新聞標題如何更“亮眼”[J].新聞世界,2023(5):61-64.
[12] 王迎霞.全媒體時代科技新聞報道創(chuàng)新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2):111-113.
[1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4-03-23]. https://www.gov.cn/zhengce/ 2019-06/11/content_5399239.htm.
作者簡介 劉蘇雅,記者,研究方向:科技新聞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