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在全球舞臺的崛起,我國學術研究水平不斷提升,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傳播的重要渠道,承載著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然而,相較于國際知名期刊,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明顯不足。文章旨在提升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構建起以中國為主、融通中外的學術話語體系,更好地服務國家戰(zhàn)略需求,推動學術研究成果傳播。文章在概述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現(xiàn)狀的基礎上,分析制約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并結合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提出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的具體路徑。通過對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的深入研究,文章揭示了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傳播方面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涉及體制機制、管理方式、人才隊伍等方面,并發(fā)現(xiàn)成功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學術期刊普遍采取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轉型、加強編審隊伍建設、加強學術期刊品牌建設等策略。我國學術期刊在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zhàn)與機遇。政府、學術機構和學術界應該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為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關鍵詞:學術期刊;國際傳播;傳播能力;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2-0048-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編輯學研究基金項目“優(yōu)化高校文科學術期刊傳播路徑 研究”成果,項目編號:PY2021037
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傳播方面一直面臨挑戰(zhàn),如何突破傳統(tǒng)局限,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成為各方重要課題。本文致力于揭示學術期刊國際傳播現(xiàn)狀與傳播能力提升制約因素,探討多元化、開放式的路徑選擇。
當前,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傳播方面仍面臨挑戰(zhàn)。資料顯示,2012年到2017年,中國學術期刊的數(shù)量顯著增長,但國際影響力仍有待提升[1]。在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期刊中,國際他引影響因子超過3的期刊較少,大多數(shù)期刊的國際他引影響因子仍然較低。在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中,雖然數(shù)量有所增加,但占比較低,且大多數(shù)期刊的國際他引影響因子偏低。這表明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能力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影響因子、國際引用和認可度等方面[2]。
(一)體制機制
首先,學術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導致學術期刊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足,難以吸引國際學者的投稿和關注[3]。
其次,學術評價體系中存在嚴重的指標偏向數(shù)量化問題,忽視了包括學術質量、影響力在內的綜合評價,使得學術期刊的國際聲譽難以建立和提升。
最后,學術評價體系的標準與國際接軌程度不高,缺乏國際化視野和標準,使得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認可度和競爭力受到限制。因此,應當完善學術評價體系、科學設置學術評價指標、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如此方可提升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4]。
(二)管理方式
許多學術期刊采用傳統(tǒng)的機構化管理模式,由政府部門或高校機構直接管理或監(jiān)督,導致編輯、出版和國際傳播方面的靈活性不足,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國際學術環(huán)境和需求。一些學術期刊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相對滯后,缺乏先進的數(shù)字出版技術和在線平臺,缺乏在線投稿系統(tǒng)、數(shù)字化期刊平臺等,導致國際傳播中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不足。除此之外,一些學術期刊在市場化運營方面還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和營銷策略,導致其國際傳播能力受到限制[5]。
(三)人才隊伍
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對編輯和作者的英文水平要求較高,但部分學術期刊的編輯和作者存在語言能力不足的情況,導致翻譯、撰寫英文稿件以及與國際學術界交流存在困難,影響了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能力[6]。國際化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和作者需要具備跨學科研究能力,能夠理解和應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然而,部分學術期刊的編輯和作者缺乏跨學科研究的經(jīng)驗和專業(yè)素養(yǎng),導致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受限。學術期刊的編輯和作者如果缺乏國際化視野和經(jīng)驗,就無法深入了解國際學術出版行業(yè)的規(guī)則、標準和趨勢,從而導致學術期刊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無法抓住機遇,難以應對挑戰(zhàn)。與此同時,學術期刊的編輯和作者存在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的情況,無法及時把握學術前沿和熱點問題,無法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研究成果[7]。此外,學術期刊編輯團隊的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機制也存在問題,這嚴重影響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專業(yè)質量,學術期刊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聲譽和影響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負面影響[8]。
國際傳播能力強的學術期刊能夠更廣泛地傳播學術成果,提高自身學術聲譽和影響力。國際傳播能力強的學術期刊能夠吸引更多國際學者和研究機構的關注,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學術研究發(fā)展;可以通過國際傳播,引進國外優(yōu)秀學術成果,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推動學科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9]。同時,國際傳播能力強的學術期刊能夠將國內優(yōu)秀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擴大學術影響力,提升國家的學術軟實力;能夠吸引更多國際同行的關注,提高學術成果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學術評價體系的完善和國際化。由此可見,提升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能力對促進學術交流、增強學術影響力、推動學科發(fā)展和提升國家學術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10]。
(一)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
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關鍵路徑之一。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學術評價體系,加強對學術期刊審稿制度、發(fā)表標準等方面的監(jiān)督和管理,確保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和質量。其次,要鼓勵并支持學術期刊組織國際學術會議、學術研討會等活動,提高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界的知名度和聲譽,吸引更多國際作者投稿。這有利于提高學術期刊的編輯質量和學術質量,提高學術期刊的引用率,增強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11]。綜合運用以上策略,學術期刊可以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需求,推動我國學術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的傳播,提高自身在全球學術舞臺上的地位和聲譽[12]。
(二)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轉型
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轉型是提升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路徑之一。
首先,學術期刊需要建設數(shù)字化平臺,包括網(wǎng)站、移動應用等,提供在線投稿、審稿、出版、閱讀等全過程服務,優(yōu)化用戶體驗。在此基礎上,學術期刊還要優(yōu)化網(wǎng)站界面和功能,提供多語言界面、多樣化的檢索和瀏覽方式,提高自身的國際化水平,吸引更多國際讀者和作者[13]。其次,要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積極宣傳學術期刊的數(shù)字資源,提高其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開發(fā)數(shù)字化工具,如智能化搜索引擎、大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等,為讀者提供精準、個性化的檢索和推薦服務,優(yōu)化學術期刊的用戶體驗。學術期刊還需要加強對數(shù)字化平臺的防護,避免黑客攻擊、數(shù)據(jù)泄露等安全風險,保障平臺的正常運行和用戶數(shù)據(jù)的安全,并且探索新的數(shù)字化出版模式,拓展學術期刊的盈利模式,提高其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最后,政府應加大對學術期刊數(shù)字化轉型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推動學術期刊數(shù)字化建設,提升其國際傳播能力和競爭力。
(三)加強編審隊伍建設
首先,期刊需要加強對編審人員的培訓,包括學術寫作、審稿技巧、學術倫理等,提高編審隊伍的學術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并且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擔任學術期刊的編委會成員,參與學術期刊的編輯和評審工作,提高編審隊伍的國際化程度。其次,要構建完善的團隊協(xié)作機制,加強編審人員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作,提高期刊編輯的效率和質量,并根據(jù)學科領域的特點,組建多學科、多層次的編審隊伍,形成專業(yè)的編審團隊,提高期刊編輯的學術水平和專業(yè)性[14]。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獎勵優(yōu)秀編審人員,增強編審隊伍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期刊編輯的質量和效率;要培養(yǎng)編審人員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使其掌握數(shù)據(jù)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編審隊伍的數(shù)字化運營水平。
(四)加強學術期刊品牌建設
加強學術期刊的品牌建設是提升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路徑之一。
首先,學術期刊要通過持續(xù)的宣傳推廣和專業(yè)化的運營管理,樹立獨特的品牌形象,確立其在學術界的權威地位。其次,學術期刊要重視學術評價和質量管理,提高期刊的引用率,提高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同時,學術期刊要明確自身定位、特色和發(fā)展方向,塑造獨特的品牌形象。最后,學術期刊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與社會良性互動,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信力,提升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力。綜合運用以上策略,學術期刊可以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品牌形象和學術地位,提升其國際傳播能力和學術影響力,推動我國學術研究成果在國際舞臺上傳播,提升國家學術軟實力[15]。
(五)提升期刊的國際化標準
提升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能力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和組織結構,明確責任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引入國際化的編輯團隊和顧問委員會,吸引國際知名學者擔任編輯和顧問,以確保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其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提升期刊國際化標準的重要途徑。期刊可以與國際知名期刊、學術機構和學者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學術交流、聯(lián)合舉辦學術會議和研討會等活動,促進學術資源的共享,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除此之外,英文是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語言,提升期刊的英文水平對其國際化至關重要。期刊應重視英文編輯和翻譯工作,確保論文的英文質量,提高期刊在國際學術界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最后,加強期刊的國際宣傳和推廣是提升其國際化標準的必要手段。應搭建專門的國際化網(wǎng)絡平臺,加強期刊的線上推廣和宣傳,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和展覽,提升期刊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由此可見,通過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和組織結構、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期刊的英文水平以及加強國際宣傳和推廣等多方面的措施,能夠逐步提升期刊的國際化標準,增強期刊的國際傳播能力和影響力。
本文總結了制約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能力提升路徑,包括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轉型、加強編審隊伍建設、加強學術期刊品牌建設等。落實這些對策,可以有效提升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上的公信力、引導力和影響力,構建起聯(lián)通中外的學術話語體系,進一步增強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能力。
參考文獻:
[1] 許志敏,楊蕾歆.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渠道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科技與出版,2019(6):60-65.
[2] 柳豐.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與傳播力提升策略研究[J].出版廣角,2019(22):25-27.
[3] 肖宏,孫紅梅,齊琪.“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去’國際化增強傳播工程”助力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去”[J].出版參考,2019(67):107-112.
[4] 姜志達.如何提升社科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能力[J].新華文摘,2023(18):169-170.
[5] 祁艷紅,陳少志,李瑤.我國學術期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路徑研究[J].現(xiàn)代出版,2018(6):3.
[6] 張彩霞,楊永軍.新時代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2(11):30-32.
[7] 張曉寧.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提升策略研究[J].新聞傳播,2023(7):80-82.
[8] 何苗苗.我國學術期刊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的路徑探析[J].出版廣角,2023(3):60-63.
[9] 楊爽.高校社科學報提升學術影響力路徑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2):73-77.
[10] 王紅霞.學術期刊特色欄目的選題策劃及實踐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4(1):133-136.
[11] 路可如.新時代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去”與提升國際影響力的路徑研究[J].新聞世界,2023(2):81-85.
[12] 任泓.新時代云南邊疆地區(qū)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路徑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全文版)社會科學,2022(7):52-57.
[13] 康寧.新時代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fā)展路徑選擇[J].傳播與版權,2023(13):72-74.
[14] 劉燕南,潘紫菱,王雪穎.中國國際傳播研究的議題變遷,知識生態(tài)和共同體建構[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2(5):69-89.
[15] 孫瑤.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傳播力的提升路徑研究[J].時代人物,2022(27):13-15.
作者簡介 郭霞,副編審,科長,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