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斑點病是冬棗生產中危害較重的葉片和果實病害,近年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偨Y了冬棗斑點病的流行特點、發(fā)病原因、癥狀表現,提出了綠色防控措施。
關鍵詞" "冬棗;斑點病;褐斑病;防治對策
冬棗斑點病又叫褐斑病、黑斑病,主要危害冬棗葉片和果實,對冬棗品質和產量影響非常大,可導致減產20%~40%,殘次果率高達60%以上。近年來,冬棗斑點病的發(fā)病率有所上升,甚至有些地區(qū)非常嚴重。張智強等報道指出,冬棗炭疽病、輪紋病等病害的發(fā)生,可引起冬棗后期爛果性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因此,除了要做好冬棗斑點病的綜合防治,還要做好其他病害的防控。
1" "病原菌
冬棗斑點病的病原菌為細極鏈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Wiltshire),在分類學上屬于交鏈孢屬的鏈格孢菌。該病害主要發(fā)生在冬棗坐果前的葉片上,隨著果實生長,慢慢開始侵染果實。初呈黑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在果實表面形成疔狀黑斑。其病斑均在果實表皮層,致病能力有限,不侵染果實內部,也不會形成凹陷。
2" "癥狀表現
冬棗斑點病主要侵害葉片和果實,果實黃豆粒大時就有被侵染。發(fā)病初期,葉片病部呈現褐綠色,而且背面有零星褐色斑點。隨葉片病情發(fā)展,嚴重時病斑連接成片,形狀不規(guī)則,病葉發(fā)黃卷曲,容易脫落。病果表面有針尖大小的淺白色突起,突起逐漸變大,隨后出現小黑點,形成近圓形病斑,外圍有褐色輪紋,用力壓破后可見菌膿。隨果實不斷生長,引起落果,甚至爛果。冬棗斑點病主要分為4個類型,即紅褐型、灰褐型、干腐型、開放性瘡痂型。
3" "發(fā)病原因
3.1" "病蟲害因素" "崔章靜等研究指出,冬棗的侵染點與刺吸式口器害蟲有關,如冬棗綠盲蝽、食芽象鼻蟲等。
3.2" "環(huán)境因素" "冬棗斑點病發(fā)生程度受溫度、濕度影響較明顯,在每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冬棗發(fā)芽至幼果期,如果遇到連陰雨,空氣濕度達到85%以上,溫度25~30 ℃時發(fā)病較重;若遇到冰雹等低溫天氣,氣溫驟降,空氣濕度過大,土壤含水量過高,也容易引起該病發(fā)生。氣溫大于40 ℃或小于10 ℃,不利于病害發(fā)生。
3.3" "開甲過度" "冬棗樹開甲過度,甲口愈合時間過長, 易導致樹葉發(fā)黃, 樹勢衰弱, 幼果發(fā)病期表現較明顯。
3.4" "養(yǎng)分失衡" "對冬棗斑點病害的調查研究發(fā)現,每年3—4月大量施用尿素,忽視農家肥、磷鉀肥,導致土壤養(yǎng)分失衡,易引起或加重斑點病的發(fā)生。
4" "流行特點
潘愛芳等研究表明,冬棗斑點病的發(fā)生與樹勢有一定關系,樹勢弱、棗葉發(fā)黃的容易發(fā)生斑點病。每年有兩次發(fā)病高峰,一次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另一次在9月份,以危害果實為主。李海強等研究指出,冬棗發(fā)生斑點病與棗樹環(huán)剝、環(huán)割也有關。環(huán)剝、環(huán)割樹新梢量明顯減少,葉片薄,葉色較淡,樹勢整體偏弱,發(fā)病相對早且重。另外,做好冬棗斑點病的預防工作,有助于減少后期輪紋病、炭疽病等爛果病的發(fā)生,提高冬棗品質和產量。
5" "綜合防治措施
5.1" "農業(yè)措施
1)培肥土壤。選擇地勢平坦、光照充足、利于澆灌的地塊建園,培肥土壤,改良果園土壤結構,減少速效化肥的施用量,增施完全腐熟的有機肥、生物菌肥,提高土壤肥力。
2)增強樹勢。冬棗花量較大,正常坐果率在1%左右,要及時疏花疏果,以防過量負載消耗棗樹養(yǎng)分,降低樹體抵抗力。科學追肥,特別是花前,杜絕單獨、過量施用尿素、磷酸二銨,應氮磷鉀合理搭配。秋冬季要對樹體刷白,樹干綁草保護,以防凍害發(fā)生。
3)科學供水。根據天氣情況澆水,特別是花前要適時澆水,滿足冬棗坐果對水分的需求?;ㄆ诤陀坠谑前唿c病發(fā)病高峰期,要適時澆水,同時控制好土壤濕度。夏秋季節(jié)遇到連陰雨天氣,要及時排除果園積水,降低環(huán)境濕度。
4)整形修剪。栽植密度過大易造成樹冠郁閉,應合理密植,適當控制內膛過密枝條。樹形宜采用中小冠形,科學修剪,保持良好的通透性,維持樹勢平衡,減少病菌侵染。
5)清除落葉。冬棗采收后,及時徹底清園,將清理出來的枯枝落葉雜草等收集起來,帶到果園外作無害化處理。
5.2" "化學措施
3—4月萌芽前,對冬棗樹體噴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4月15日左右,噴施杜邦萬靈2 000倍液+40%福星8 000倍液,也可噴施特普唑2 000倍液或43%戊唑醇2 000倍液,防治盲椿象、葉蟬及越冬蟲害。
斑點病發(fā)生初期(花開前),噴施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70%農用鏈霉素1 500倍液。間隔10 d噴第2次。
雨前宜用保護劑,雨后應用治療劑,并在晴天用藥。若陰雨時間較長,可在雨后間隙補噴。藥物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嚴禁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參考文獻
[1] 張國福,張路生,劉京濤,等.冬棗主要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及化學防控體系建立[J].農藥科學與管理,2021,42(12):40-46.
[2] 張智強,郭曉慶.冬棗主要病蟲害的田間識別與防治[J].山西果樹,2018(4):56-59.
[3] 崔章靜,王付平,羅堯,等.大荔冬棗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四川農業(yè)科技,2018(11):32-33.
[4] 趙國友.冬棗的栽培與病蟲害防治與管理[J].科技資訊,2017(24):112-113.
[5] 潘愛芳,李友烈.冬棗病蟲害問題闡釋與無公害防治方式研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7,37(8):38-39.
[6] 李海強,王冬梅,李號賓,等.9種殺蟲劑對綠盲蝽的毒力效果比較[J].新疆農業(yè)科學,2020(11):2 075-2 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