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爪龍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的恐龍。2020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科研團隊在福建省龍巖市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巨大、種類豐富的晚白堊紀恐龍足跡群化石——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這次發(fā)現(xiàn)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化石記錄的歷史,擴展了恐龍的版圖。更讓人欣喜的是,今年,科研人員在該足跡群化石中發(fā)現(xiàn)了世界最大的恐爪龍足跡。
恐爪龍是獸腳類虛骨龍類恐龍一個獨特的演化支,它們長有羽毛,有些種類有一定的飛行或滑翔能力,被認為是和鳥類親緣關系非常接近的一類恐龍。
絕大部分的恐爪龍都是掠食性的,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擁有“殺戮爪”——巨大如鐮刀狀的第二根腳趾。除了狩獵之外,恐爪龍通常會將“殺戮爪”向上抬起,盡量不接觸地面,以保持其鋒利。
恐爪龍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分為兩個演化支,分別是馳龍類和傷齒龍類。它們體型懸殊,馳龍類中最大的物種猶他盜龍身長約7米,最小的物種之一小盜龍身長約90厘米。
恐龍踩踏條件適宜的地面,會留下凹形的、具有生物特征的地面形變坑。此后,該形變坑如果被沉積物快速地充填、埋藏和固結,再經(jīng)后期地質作用,就會形成恐龍足跡化石,3個以上的連續(xù)足跡,被稱為一道行跡。
恐龍足跡化石被稱為恐龍的“特寫鏡頭”,通過其尺寸,科學家可以估測出恐龍的臀高、體長;通過步幅,可以估測出恐龍的行進速度。
因為形成環(huán)境和保存條件不同,通常情況下,恐龍足跡化石和恐龍骨骼化石不會同時出現(xiàn)??铸堊阚E化石可以作為恐龍骨骼化石的補充,證明恐龍在某區(qū)域存在過,也能為科學家還原恐龍的動態(tài)行為提供材料和證據(jù)。
但是,恐龍足跡化石的分類和命名與恐龍骨骼化石是獨立的,這意味著科學家并不能將恐龍足跡化石和恐龍骨骼化石對應起來,新的恐龍足跡化石分類也并不代表一種新的恐龍類群。
江西省贛州市是著名的晚白堊紀化石產(chǎn)地,而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不僅臨近贛州,還出露了大面積的白堊系地層,被研究人員選為野外考察的起點。
在龍翔大道附近的一所中學旁,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片磚紅色的斜坡上竟有300余枚恐龍足跡化石,其中包括蜥腳類恐龍足跡化石、三趾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二趾型恐龍足跡化石和鳥腳類恐龍足跡化石。
這個罕見的大規(guī)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被命名為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
二趾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全球罕見,而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中就有尺寸不同的兩種二趾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研究人員將它們命名為英良福建足跡(Fujianipus yingliangi)。
在英良福建足跡中,小型足跡化石平均長約11厘米,有鋒利的爪痕和短而圓的腳跟印跡;大型足跡化石共5枚,組成了一道行跡,平均長約36.4厘米,寬約16.9厘米。
英良福建足跡中有數(shù)枚化石的第三根腳趾近端附近有一處短小的圓形印跡,這就是第二根腳趾抬起的地方。上文提到過,恐爪龍的“殺戮爪”(即第二根腳趾)不完全接觸地面,所以英良福建足跡的造跡者是恐爪龍。
科學家通過現(xiàn)生生物的行走模式,推算出了經(jīng)驗性的公式。將英良福建足跡的步幅代入公式后,研究人員估測出該造跡者當時的行進速度約為7.34千米/時,處于步行或小跑狀態(tài)。
也有科學家根據(jù)恐龍腳部的解剖結構、化石的臀高與腳趾長度的關系推算出了相關的公式。將英良福建足跡相關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后,研究人員估測出它的造跡者體長至少5米,臀高可達近2米,體型堪比南方盜龍和猶他盜龍——這兩者都是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內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恐爪龍。從足跡尺寸來看,英良福建足跡造跡者也是該地區(qū)恐龍生物群中的佼佼者。
此前發(fā)現(xiàn)的大型恐爪龍主要集中在美洲,所以英良福建足跡代表了恐爪龍類在美洲以外的又一次獨立的體型巨大化。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由于當時陸地頂級掠食者異特龍(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的多樣性減少造成了生態(tài)位空缺,給了恐爪龍更多的機會搶占更高級的生態(tài)位。
古生物學家根據(jù)化石記錄和地層學原理,在看似普通的地區(qū)找到了豐富的化石資源。這些化石資源不僅增進了我們對地球歷史的認識,也為我們提供了關于生命如何在地球上演化和適應的重要見解。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