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全面優(yōu)化小麥生長周期的病蟲害管理策略,提升糧食產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本文旨在通過系統(tǒng)分析小麥不同生長階段(播種期、返青拔節(jié)期、抽穗揚花期)采用不同處理方式對常見病蟲害的防控效果,以篩選出最適宜小麥全程病蟲害防控的最佳施藥策略。
關鍵詞:小麥;全生長周期;農藥減施;病蟲害防治
小麥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病蟲害的頻發(fā)對產量構成了顯著威脅。為確保小麥的豐產豐收,病蟲害的有效防控成為農業(yè)管理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當前,化學防治依然是應對小麥病蟲草害的重要手段,然而,該領域普遍存在的農藥濫用、使用方法不科學及施藥器械落后等問題[1],不僅降低了農藥利用效率,增加了生產成本,還與我國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倡導的綠色、高效、營養(yǎng)、健康的發(fā)展理念相悖。本文通過研究不同生長階段不同處理方式對小麥常見病蟲害的防控效果,從而探索適宜小麥全程病蟲害防控的最佳施藥方式,為實現小麥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和小麥安全生產,降低農藥污染、保護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健康具有重要意義[2]。
1 實驗設計
1.1 試驗田選擇
試驗田塊選擇在齊河縣齊力新農業(yè)服務有限公司的小麥示范田里,核心示范區(qū)面積1000畝,周邊輻射帶動面積50000畝。土地集中連片,一年兩熟,前茬是玉米。試驗示范田土壤為壤土,土壤相對濕度70%,pH值8.1,有機質1.30%,堿解氮118ppm,有效磷31ppm,速效鉀120ppm,肥力中偏上。種植小麥品種均為濟麥22,10月10日下午播種,墑情良好,畝播種量12kg,播種深度4~5cm,寬幅播種,行距18cm,播種時畝施54%氮磷鉀復混肥40kg作基肥,起身期追施54%氮磷鉀復混肥25kg,12月10日澆“越冬水”。各試驗區(qū)地力水平、栽培及田間水肥管理條件相同,所有小區(qū)的栽培條件(例如土壤類型、肥料、耕作、行距、墑情等)均勻一致,與當地的農事操作相一致。
1.2 試驗藥劑
奧拜瑞(31.9%戊唑·吡蟲啉懸浮種衣劑)、穩(wěn)騰(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艾美樂(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碧護(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均為拜耳公司藥劑;26%苯甲·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大決戰(zhàn))(山東豐禾立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滬潤)(上海滬聯生物藥業(yè)(夏邑)股份有限公司)、7.5%高氯氟·吡蟲啉懸浮劑(叫停)(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綠速達(液態(tài)氮)(雷邦斯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磷鉀動力(北京新禾豐農化資料有限公司),每種藥劑均按照推薦最佳施用量進行試驗。
1.3 施藥時間及施藥方法
試驗設 3個處理,每個處理包含小麥3個生長階段(處理方案見表1),每個處理設5個重復,每個重復3畝,除藥劑處理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4 施藥時間及施藥方法
10月9日進行藥劑拌種,用電動拌種機拌種,藥漿∶種子=1∶50,在陰涼處晾干,10月10日下午播種。
試驗藥劑、常規(guī)對照藥劑處理區(qū)于小麥返青拔節(jié)期(4月7日)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莖葉噴霧,畝噴液量20L;抽穗揚花期(5月3日)用無人機超低量噴霧,畝噴液量2L;噴霧要求均勻周到,避免重噴或漏噴;空白對照區(qū)不作任何施藥處理,田間管理同試驗區(qū)。
2 調查和記錄
2.1 小麥病害調查
2.1.1 莖基腐病防效調查
全試驗共調查3次,分別在冬前、返青施藥前、成熟期(未落黃前)各調查一次。冬前、返青期采取五點取樣,每點調查20株,記錄病株數,計算病株率和防效。
病株率防效(%)=(對照區(qū)平均病株率-處理區(qū)平均病株率)/(對照區(qū)平均病株率)×100
成熟期(未落黃前)除了調查病株數,還要調查病情指數。每處理隨機調查20株小麥單莖,每處理分級記錄發(fā)病情況。
病情分級標準:
0 級:植株最內層葉鞘及整株莖稈無變褐癥狀;
1 級:地上部分最內層葉鞘明顯變褐,第一莖節(jié)無變褐現象;
3 級:地上部分第一莖節(jié)有變褐現象;
5 級:地上部分第二莖節(jié)有變褐現象;
7 級:地上部分第三莖節(jié)有變褐現象,但無枯白穗;
9 級:病斑超過第三莖節(jié),或有白穗或因發(fā)病而無穗。
藥效計算方法: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9]×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qū)平均病情指數-處理區(qū)平均病情指數)/(對照區(qū)平均病情指數)×100
2.1.2 小麥紋枯病防效調查
全試驗共調查2次,分別在返青拔節(jié)期施藥前、成熟期(未落黃前)各調查一次,每處理隨機取樣20株,調查病株數,折算病株率,計算防效,方法同莖基腐病防效。
2.1.3 小麥白粉病防效調查
5月中旬調查,每處理調查0.25m2小麥旗葉及旗葉下第一片葉,調查白粉病發(fā)病葉數,折算發(fā)病率,計算防效,方法同莖基腐病防效。
2.1.4 小麥赤霉病防效調查
5月下旬調查,采用五點取樣,每處理取100穗調查病穗率,計算防效,方法同莖基腐病防效。
2.2 小麥蟲害調查
2.2.1 麥蚜防效調查
最后一次藥后7天調查,采用五點取樣,每處理調查20株,調查蚜蟲數量,折算百株蚜量,計算防效。
蚜蟲防效(%)=(對照區(qū)平均百株蚜量-處理區(qū)平均百株蚜量)/(對照區(qū)平均百株蚜量)×100
2.2.2 地下害蟲防效調查
12月上旬調查,采用五點取樣,每處理調查20株,計算被害株數(枯心數),折算被害株率,計算防效。
地下害蟲防效(%)=(對照區(qū)平均被害株率-處理區(qū)平均被害株率)×100
試驗田沒有發(fā)現麥蜘蛛危害,故未做調查。
2.2.3 對作物的影響
施藥后1~7天,觀察藥劑的安全性,如有藥害發(fā)生,詳細描述藥害癥狀,并確定藥害程度。此外,應觀察對作物的有益影響,如促進小麥生長,改善品質等。
2.3 產量調查
理論測產:按照相關標準,在收獲時期進行全田實測產量調查和理論產量調查。
(1)選點:于作物成熟期目測整個試驗田,采用X型對角線取樣法,每個小區(qū)選擇有代表性的5個點,每點面積1m2。
(2)有效穗數:在各處理區(qū)選好的1m2樣點內調查每點有效穗數,計算畝有效穗數。
(3)每樣點選20個代表穗,調查每穗粒數。
(4)千粒重:在完全曬干的實粒中,每小區(qū)各隨機取兩個1000粒分別稱重,其差值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取兩個重復的平均值,以克表示,保留小數點后2位。
(5)理論產量:理論產量(kg/畝)=有效穗數(萬/畝)×每穗粒數×千粒重(g)×10-6×85%
3 試驗結果
3.1 拜耳方案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3.1.1 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各處理之間在小麥不同生長階段對其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各不相同,其中以處理1防治效果最佳,在冬前、返青期、灌漿成熟期的防效分別達到100%、70.59%、77.40%,優(yōu)于常規(guī)方案的80%、47.06%和50.39%,在生長后期病害蔓延開始,各處理病情指數差異顯著,處理1的病情指數僅3.44,空白對照的達15.22(見表2)。
3.1.2 對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處理1對紋枯病返青期、灌漿成熟期的防效較好,病株率顯著少于對照,防效分別達74.07%、75.68%,較常規(guī)方案處理高近20%。對白粉病、赤霉病防效依然高于其他處理,分別達到82.31%和86.36%,優(yōu)于常規(guī)方案的70.87%和54.55%,且三個處理間病株率差異顯著(見表3)。
3.1.3 對小麥蚜蟲、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
未處理試驗田塊蚜蟲量達610頭,被地下害蟲侵害株數達8株,利用處理1對蚜蟲和地下害蟲防治效果最優(yōu),防效分別達到100%、87.5%,常規(guī)方案效果次之,防效分別達88.36%和75%(見表4)。
3.1.4 增產作用
不同處理之間對于小麥生長的影響不同,其中處理1比處理2效果更優(yōu),其千粒重、畝產量較對照及處理2均顯著增強,產量較對照增加19.96%。其畝穗數較對照亦顯著增加(見表5)。
3.1.5 安全性
苗期調查,拜耳方案對根系生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苗期抑制地上莖生長,莖高明顯比對照矮,莖稈粗壯,中后期生長正常。
4 討論
本研究通過測定不同處理對小麥整個生長期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結果顯示處理1的綜合防效顯著強于處理2,與對照的病害、蟲害情況差異顯著,尤其是對小麥各生長階段莖基腐病的防效達20%以上,在灌漿成熟期甚至超過27%,這與前人結論一致[3-6]。此外處理1的每畝使用成本在65元左右,處理2的每畝使用成本在32元左右,處理1較對照增產94.61kg,處理2較對照增產42.16kg,按照當前小麥市場價格2.6元/kg計算,兩個處理畝均增效分別為245.99元、109.62元。即使用農藥進行防治對小麥增產增效均十分必要,且處理1的經濟效益要高于處理2,對小麥正常生長亦未產生影響。因此,建議黃淮海小麥種植戶可選擇處理1組合防治小麥全生長期莖基腐病、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麥芽以及地下害蟲等。
參考文獻
[1] 張紅星,黃龍兵,王昕,等.響水縣小麥農藥減施控害增效技術初探[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7,(11)156.
[2] 史雪巖,李紅寶,王海光,等[J].中 國 農 業(yè) 大 學 學 報,2022,27(3):53-62.
[3] 趙艷麗,王祥會,胡英華,等.種子包衣技術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田間藥效試驗[J].中國農技推廣,2020,36(5):63-65.
[4] 張帥,林彥茹,周真,等.小麥全生育期土傳病害科學防控實踐[J].中國植保導刊,2021,41(8):66-69.
[5] 高玨曉,丁發(fā)強,王來芳,等.四種拌種劑對小麥莖基腐病的田間防效[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20 (1):71-73.
[6] 王睿,高煒,王克功.不同種衣劑對小麥生長及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22,50 (3):398-408.
作者簡介:曾鳳,碩士研究生,農藝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