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推動發(fā)展面向世界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通過文本比讀法,以《紅樓夢》兩個權威英譯本——楊憲益、戴乃迭譯本和霍克思譯本為語料,從微觀層面分析《紅樓夢》中的語言文化詞,關注文本內(nèi)歷史典故、神話傳說、文學典故、詩詞歌賦、民俗民風等文化因素的意義轉化,分析語言文化詞的翻譯方法,探究譯者在翻譯實踐中處理語言文化詞時的意義與價值。
[關" 鍵" 詞] 《紅樓夢》;語言文化詞;翻譯
一、引言
中華文化的精髓在于語言?!都t樓夢》語言文化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特色,其語言藝術特別是土語方面,運用了豐富生動的北京話和南方話,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峰。本文充分利用紅學的研究內(nèi)容,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語言文化詞匯,通過翻譯《紅樓夢》的語言文化詞,堅定文化自信,發(fā)揚傳播中華文化。
二、文化與語言文化詞
文化概念有廣義和俠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含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狹義的文化包含社會文化制度與組織機構在內(nèi)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在文化交流過程中,物質財富是有形的,因此形成的障礙是可以消除的??缥幕涣鞯闹饕系K就在于廣義文化中的精神方面,或者主要是由狹義文化造成的。
語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文化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標記。語言的形成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逐漸固定下來的。中西方因其歷史背景和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不同而具有各自鮮明的特征。中華文明形成了以農(nóng)耕為特色的文化風俗體系,傳統(tǒng)思想體系集宗教文化與儒家文化于一身,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物質文化、風俗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符號,主要包括民族意識化符號、民族聲像化符號、民族社會化符號、民族地域化符號以及民族物質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通過具有歷史文化積淀和鮮明文化屬性的漢字,使語言文字符號系統(tǒng)得以存續(xù)。文化詞和其他詞匯一起組成了語言的底座,與語言緊密相隨,在語言中隨處可見,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所有的積累都保存在語言的信息系統(tǒng)中,成為未來文化發(fā)展的起點。
語言文化詞是指與特定文化相關的詞匯,包括特定時期、地區(qū)、族群或專業(yè)領域等的特色詞匯,體現(xiàn)了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傳統(tǒng)習俗、信仰體系、社會制度、藝術表達等方面的內(nèi)容。語言文化詞可以理解為語言表層的文化價值,主要指詞匯部分,語言與歷史緊密相連,語言中的詞匯、語法、發(fā)音等,記錄著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文化信息,也反映著社會的變遷和發(fā)展。研究語言不僅是對語言本身的探索,更是對歷史的追溯和解讀。歷史上存在過的文化現(xiàn)象,都要在語言中留下投影。例如起源于先秦時代的“殺青”,原指為便于著墨書寫,去除青竹表面光滑的青皮,從而制成竹簡,現(xiàn)引申為“完成”。同樣,起源于12世紀的古法語“pene”原指羽毛,后來引申為通過液體墨水書寫的工具,這些都屬于語言文化詞匯。
三、語言文化詞翻譯的重要意義
語言文化詞具有特定文化背景或涉及特定領域的概念,是跨文化交流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詞匯通常對于理解和描述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習俗、藝術形式、歷史事件等具有重要意義。語言文化詞既可以反映一個群體或社會的特征,也是認知和研究某一領域所必需的法門。通過了解、學習、翻譯和使用語言文化詞,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參與到特定文化或特定領域的交流和活動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同之處。
語言文化詞的英譯是將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以便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和交流。語言文化詞的英譯需要考慮到詞匯的意義、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差異。文化因其悠久的歷史積淀和獨特性,在翻譯過程中,目標語難以找到與原語相對應的詞語。例如詩詞中借助意象來表達和寄托個人情感,如 “梅”象征高潔、孤傲、堅強,“杜鵑”代表凄婉等。這些意象是英語中所沒有的,在翻譯詩詞意象時既要譯出意象的表面,又要分析意象所表達的內(nèi)涵,并準確傳達作者的思想感受。因此翻譯文化詞通常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知識,遵循準確性、適當性和易讀性的原則,確保正確傳達其含義和符號意義。譯者需要理解源語言中文化詞的含義和文化背景,以便在目標語言中選擇適當?shù)脑~匯和表達方式,確保所選詞匯在目標語言中能夠傳達原詞的特定意義。
翻譯文化詞需要翻譯者具備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和專業(yè)知識,深入了解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熟悉各種文化背景和知識領域,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翻譯文化詞是跨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它有助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通過準確地翻譯文化詞,我們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建立起更好的溝通和合作關系。
四、《紅樓夢》中語言文化詞的翻譯
語言文化詞匯與民族心理、風俗習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密切相關。民族心理作為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集體意識,其獨特性和復雜性在語言文化詞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這些詞匯往往承載著民族的情感、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通過語言的表達,我們能夠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內(nèi)涵。風俗習慣作為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語言文化詞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各種節(jié)日、慶典、儀式等風俗習慣都在語言中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這些詞匯記錄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傳承了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制度作為民族生活的規(guī)范和保障,同樣對語言文化詞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同的社會制度會形成不同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在語言中有所體現(xiàn)。一些與社會制度相關的詞匯,如“官制”“法律”等,都反映了特定社會制度的特征。此外,詞語的引申義、聯(lián)想義、比喻義、象征義都體現(xiàn)在語言文化詞中。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夢辭典·序》中指出,《紅樓夢》具有極其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展現(xiàn)出一種奇妙且獨特的風格和手法。作為古代文學巔峰之作的《紅樓夢》包含的語言文化詞涉及宮廷禮教、家族家風、宗教思想、音樂、美術、詩詞、戲劇等多方面,可謂是種類多、范圍廣。學界公認的兩版經(jīng)典英譯本,楊憲益夫婦譯與大衛(wèi)霍克斯和約翰敏福德譯,對書中關系到不同文化內(nèi)涵的細節(jié)翻譯上,也就是語言文化的翻譯上,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紅樓夢》中出現(xiàn)的主要人物,利用諧音的巧妙,將音與意融為一體,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隱含地預示了人物的命運走向和最終結局。賈家的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首字諧音“原應嘆息”,似乎預示著她們的一生將充滿無奈與哀嘆。然而,遺憾的是,在將這些充滿深意的人名翻譯成英語時,無論是楊譯還是霍譯,都選擇了直接音譯,未能保留這些名字背后的深層含義。這樣的翻譯雖然保持了原名的發(fā)音,卻失去了原名的語言文化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使外國讀者難以領略到這些名字背后的豐富意蘊和作者的巧妙構思。王熙鳳雖直接按照音譯為Xifeng,但其別稱“辣子”“鳳辣子”的翻譯將人物的性格特點翻譯出來。在南方,用“辣”來形容一個人,意味著此人的性格強烈,有勇氣、有魄力,個性具有吸引力與魅力的同時也具有沖突性。楊譯本中翻譯為“Hot Pepper”和“Fiery Phoenix”?!癶ot”和“fiery”用以描述暴躁、易怒的性格特點,楊譯本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王熙鳳性格火辣的特點,“鳳”直譯為“phoenix”,這樣的翻譯既能展現(xiàn)原語的風貌,又能讓讀者領略到人物名字的寓意。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史為主線,通過語言文化詞描繪出封建貴族家庭的生活和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奥铱仗茫斈牦藵M床”中的“笏”是封建時代臣子朝見皇帝時用以指話或記事的板子,由象牙或竹片制成?!绑藵M床”源于唐代歷史典故,崔神慶的兒子中大都是大官,每年家宴時“以一榻置笏重疊于其上”。后來誤傳為郭子儀“七子八婿,富貴壽考”的故事,并編有《笏滿床》戲劇?!绑藵M床”由此引申為家里人做大官的多。在楊譯本中翻譯為“emblems of nobility”,作為權貴的象征;霍譯本翻譯為“courtiers”(朝臣),僅譯出了表層含義,未譯出這一語言文化詞的象征意。此外,小說中的人物稱呼十分多樣,根據(jù)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關系的變化,出現(xiàn)不同的稱呼。從初入榮府的賈寶玉,到賈府眾多子孫們,人物之間的親屬稱呼和相處之道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族文化與尊卑等級文化。長輩的老祖宗、老太爺、表兄弟之間的兄弟姊妹,家族內(nèi)親戚之間的嫡親、遠親、內(nèi)兄、姨表兄弟等?!巴袃?nèi)兄如海薦西賓,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其中“內(nèi)兄”為書面語表達,指林如海妻子的兄長。林如海有兩個“內(nèi)兄”,賈赦和賈政,這里是指賈寶玉的父親賈政。目標語中無完全對照的翻譯,楊譯本和霍譯本都將其翻譯為“His Brother-in-Law”,用代詞點明是林如海法律姻親關系?!拔髻e”又稱西席,是對家塾教師的敬稱,楊譯本翻譯為“tutor”,而霍譯本將其譯為“private tutor”,強調了私人性。
《紅樓夢》的語言文化詞還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如小說描繪了民間故事、傳說、典故以及如鬼神、神仙等迷信場景。《紅樓夢》又名《石頭記》,空空道人訪道求仙,路過頑石,看到了石頭因“無材可去補蒼天”而幻形入世,可見小說以女媧補天的民間神話傳說為背景。故事講述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以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玄”為線索,講述了既真實又虛幻、既美好又悲哀的紅樓世界?!凹僮髡鏁r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钡谝换刂刑摶镁持械膶β?lián),真真假假、有無相生,這是道家辯證思想的體現(xiàn)。楊譯本為“When 1 is taken for true,true becomes 1;if non-being turns into being,being becomes non-being.”霍譯本為“Truth becomes fiction when the fiction’s true. Real becomes unreal where the unreal’s real.”楊譯本與霍譯本都將真假、有無這兩組相對的概念翻譯出來,不同的是在翻譯有無時,楊譯本翻譯為“being”和“non-being”即“存在”與“不存在”可以說是還原了道家思想的有無思想;這兩個詞的選用對應到目標語中莎士比亞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便于目標語讀者的理解與接受?;糇g本中將“有無”翻譯為“real”和“unreal”這兩個詞強調“真實”與“虛幻”只能部分表達道家有無思想,但卻能與太虛幻境形成呼應。在《好了歌》中的“神仙”一詞楊譯本直接譯成“immortals”,忠實地傳達了追求長生不老、超凡脫俗的理想。而霍譯本則采用轉譯的手法,將神仙譯為 “salvation”表意是“拯救”或“救贖”。這兩種翻譯方式,各自體現(xiàn)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文化取向。楊譯本忠實于原作原則,讀者能夠直接感受到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而霍譯本則更多地考慮了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將道教概念轉化為西方讀者更為熟悉的概念,有助于西方讀者理解和接受這一中國語言文化元素。這種轉譯的方式雖然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原文的語言文化特色。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時,又確保目標語讀者的理解,是每一位譯者都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
五、結束語
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都t樓夢》中涉及的語言文化詞匯非常廣泛,深入到各個領域,飽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古代社會文化、社會制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語言文化詞的翻譯通常采用意譯的方法,意譯有時無法完全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精華,輔之以直譯加注法,能更多地保留原語中典故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更有助于讀者準確地理解語言文化。上文的分析幫助我們了解了《紅樓夢》中涉及的語言文化詞的翻譯問題,展現(xiàn)了兩個權威譯本在處理語言文化詞時的異同,對譯者在翻譯實踐時處理語言文化詞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有助于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參考文獻:
[1]曹明倫.也談中國人字、號的英譯[J].中國翻譯,1995(5):56-57.
[2]曹雪芹.紅樓夢[M].霍克思,等,譯.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3]曹雪芹,高鶚.大中華文庫·紅樓夢(英漢對照)[M].楊憲益,戴乃迭,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4]馮慶華.紅樓藝壇:《紅樓夢》翻譯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6.
[6]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王秉欽.文化翻譯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8]王宏印.紅樓夢詩詞曲賦英譯比較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9]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10]張經(jīng)浩.譯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安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段瀟云(1994—),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化、翻譯、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