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新疆盛產果實。
當我來到阿勒泰,才知道這里是沙棘的祖籍和故鄉(xiāng)。在戈壁灘、在山林中,不時能見到野生沙棘活化石般的身影。而在阿勒泰地區(qū)人工種植的從俄羅斯引種過來的大果沙棘,有近三十萬畝。
據(jù)植物學家王仁老師介紹,從俄羅斯引種的大果沙棘,最早是從阿勒泰地區(qū)引入俄羅斯的。多年以前,蘇聯(lián)一直為宇航員尋找一種抗輻射的太空食品。不久,阿勒泰地區(qū)的野生沙棘進入他們的視野。通過對沙棘果做分析化驗,證明沙棘果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微量元素高于其他水果,且具有非常好的抗輻射作用。他們發(fā)現(xiàn)這種植物后如獲至寶,拿到蘇聯(lián)進行品種選育改良,使果實更大,產量增加。由于他們培育出的品種果大、產量高,最近十來年,我國又從俄羅斯引種過來,叫俄羅斯大果沙棘。看來,在阿勒泰種植的俄羅斯大果沙棘屬于“海歸植物”。
沙棘果實富含多種維生素、油和脂肪酸、有機酸及酚類、三萜及甾醇、黃酮類化合物、蛋白質、微量元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其維生素含量高于其他水果,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極高,有“維C之王”的美譽。適量食用沙棘果能補充更多營養(yǎng),提高人體抗病能力。
沙棘不但結果多,營養(yǎng)豐富,還耐干旱、耐瘠薄、耐寒、耐鹽堿、耐風沙。它的根系非常發(fā)達,縱橫交織,根系上的根瘤菌能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氮肥,源源不斷地供給地上部,使之枝繁葉茂,人們形容它是:地下像一張網(wǎng),地上像一把傘。它與沙拐棗、梭梭等,成為防風固沙、保水保土、改良土壤的優(yōu)選樹種,發(fā)揮著出色的生態(tài)功能。
中國是世界上利用沙棘最早的國家,早在8世紀藏醫(yī)名著《月王藥診》《四部醫(yī)典》中,就有關于沙棘果的記載。沙棘果原產于新疆,因其耐風沙水濕,枝上長刺,故名沙棘。《中醫(yī)大辭典》記載:“沙棘果有活血散瘀、化痰寬胸、補脾健胃、生津止渴、清熱止瀉之功效。”
那天傍晚,我采訪完植物學家王健老師,臨別時,他送我兩束結滿果實的沙棘樹枝,猶如兩束開滿橘黃色小花朵的鮮花,和窗外的霞光一起,輝映著我倆的笑臉。對一個喜愛植物的人來說,這是最珍貴的禮物。回賓館的車上,我觀察著枝條上那些晶瑩玲瓏的沙棘果,好似有著呼吸的生命,忍不住用手撫摸它們,立刻被枝上隱藏的枝刺刺痛了一下。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攻擊與防御,就在此刻發(fā)生了,此時的沙棘像刺猬一樣,守中有攻。
這讓我聯(lián)想起長白山區(qū)一些掛果的植物,像山梨、山楂、山荊子、山刺玫、山杏、鼠李、黃蘆木等,都長有枝刺或皮刺。有些植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自身生存繁衍,演化出一種防身術,用刺來阻擋鳥類或動物掠食自己的果實,至少不讓它們一次性吃光,這樣有利于種子傳播得更廣更遠。這分明是植物的一種生存智慧。植物的智慧實施起來非常緩慢,它們用一百萬年來完成一種計謀。在一些傲慢的人類眼里,智慧是人類的專利,它們從不相信植物甚至包括動物會有什么智慧,而我始終相信萬物有靈。
因為沙棘有刺,加之它的果柄很短很結實,不愛脫落,采摘果實是個難事兒。通常等到上凍后,在樹下鋪上塑料布,然后拿棒子使勁敲打樹干,果實就噼里啪啦急雨般落在塑料布上。這時的漿果還凍著,不會爛,也摔不壞。
沙棘果霜打上凍后,會變甜一些。世界上苦與甜的轉換隨時都在發(fā)生,悲與喜的交替每天都在上演。
黑加侖
七月中旬,果實開始逐漸成熟。新鮮的黑加侖果顏色是黑色或深紫色,圓潤豐滿,沒有核,果肉細膩多汁,有種清新自然的味道。果實表面有層白色的果粉,這是一種天然的保護層,可防止水分流失和細菌侵入。
黑加侖的野生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亞洲。16世紀開始在英國、荷蘭、德國馴化栽培,至今只有四百余年歷史。有關黑加侖栽培的首次記錄,出自英國17世紀初的藥物志上,因為它的果實和葉片的藥用價值而受到重視。
中國新疆是黑加侖的原產地之一,在新疆北部的部分逆溫帶地區(qū),分布有較大面積的野生黑加侖。當?shù)匕傩找延袛?shù)百年的采食歷史。據(jù)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疆植物檢索表》記載,新疆有七個野生種,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和天山山區(qū)。但20世紀90年代以前,新疆沒有人工栽培的歷史。1992年,在塔額盆地,當?shù)剞r業(yè)科技人員潛心研究國內外黑加侖栽培技術,當年引進波蘭黑加侖優(yōu)良種苗,與本地野生黑加侖進行嫁接,經(jīng)過六年的艱苦努力,成功培育出適宜新疆大面積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黑加侖品種——塔豐一號、塔豐二號。從那時起,阿勒泰地區(qū)也逐漸擴大種植面積,黑加侖產業(yè)漸成規(guī)模。
黑加侖鮮果在國內市場上比較少見,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藍莓。通常大眾見得最多的是黑加侖制成的果汁、果醬等。在新疆有種黑加侖葡萄干,它是由黑玫瑰葡萄晾曬而成,只是外形與黑加侖比較相似,所以才被命名為黑加侖葡萄干。而真正的黑加侖價錢比黑加侖葡萄干貴十倍左右,營養(yǎng)價值也高得多。
景區(qū)導游見我們在品嘗黑加侖果,便炫耀起他已講解過無數(shù)遍的水果知識:“通常把水果分成三代,第一代水果,指人工選育栽培的傳統(tǒng)水果,栽培歷史一般都在幾百年或千年以上,主要包括蘋果、梨、桃、葡萄、橘子等。第二代水果,特指近一百年以來人工栽培的野生山果,主要有獼猴桃、草莓、山楂等。第三代水果,指大量分布于荒山野嶺,尚未被廣泛食用的野生山果和一些新的優(yōu)特水果,典型的就是沙棘、刺梨、黑加侖、樹莓。第三代水果個頭都比較小,而被人們看作小果、雜果、野果?!?/p>
“黑加侖屬于第三代水果?!彼值靡獾刂貜鸵痪?。
未來一定會有第四代水果。鳥類和動物想采食獵食野果野味,只能依靠自己的翅膀、腿和嘴,進行簡單直接的生產勞動。而聰明智慧的人類可對那些可食可用度高的野生動物、野生植物進行馴化,經(jīng)長期飼養(yǎng)或培育,逐漸改變它們原來的生長環(huán)境和習性,成為家畜家禽或栽培植物。從人類馴化出第一種家禽、栽培出第一種谷物或蔬菜開始,預示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將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從此徹底告別與野獸為伍的時代,真正開啟屬于人類自己的新時代。而隨著人類馴化的野生動物、植物種類數(shù)量的不斷增多,人類生活水平隨之得到改善和提升,人類與它們之間似乎漸漸有了感情,不時會生出感恩之心,因為畢竟是它們養(yǎng)活了人類,人類理應感恩。
而伴隨著儲存和運輸手段的不斷進步,人們能夠品嘗到不同地域的新鮮果蔬和美味食品。從此,尋常百姓也能吃到曾經(jīng)是專供“妃子笑”的嶺南荔枝。
馴化與野性歷來是一對矛盾。人類想馴化某種野果,無非是貪念它獨特的山野味道、營養(yǎng)成分,以及最終由此帶來的經(jīng)濟價值。但如果過度過快地追求經(jīng)濟利益,只能采取一些完全違背野果天性的手段,比如注入農藥、化肥等,一旦開始埋下貪婪變質的種子,終究結不出純然美味的果實。就如同一條本來十分清澈的河,由于人類不斷地排入各種污水,最終使它變成了一條污濁的河。河流是無辜的,人類是有罪的。
我想起長白山有種藤本植物叫軟棗獼猴桃,老百姓稱它的果實為圓棗子,它自帶野果的獨特味道。每年秋季都有山民背筐進山里采摘它,到集市上賣。我尤其喜愛它漿汁充足、甜軟略澀的獨特口感。近年來,有些人看到它有利可圖,便開始培育它,并取得成功。這本是件好事,可為了追求產量,便開始注入一些不該注入的東西,結果是人工培植的果實,個頭普遍變大了,且?guī)缀醵际钦R齊同樣大小,看起來呆頭呆腦,好像真的被人類馴服了一樣。雖然產量提高了,卻失去了山中圓棗子自帶的那種山野味道。我一見它們的長相,就產生一種本能的抵觸,我不喜歡吃這種人工培植的所謂野果,怕久而久之破壞了我對野生圓棗子的美好味蕾記憶。
我希望阿勒泰的黑加侖能夠一直保有屬于它的天然味道。
樹莓
在阿瑟穆·小七老師被稱為解憂牧場的庭院里,有很多瓜果:通紅的西紅柿,粉紅的蘋果,紫紅的海棠果,泛黃的梨子。果實身上濃重色彩的出現(xiàn),如同一幅畫作進入了尾聲,它們故意透露了自己已成熟的秘密。來訪的人們一邊聽小七老師介紹院子的布局,還有她多年收藏的散放在院中的各種老物件,一邊伸手摘下自己相中的果實開始品嘗。
我在院落的東南側見到兩棵一米來高的灌木,在綠葉叢中發(fā)現(xiàn)幾嘟嚕白里泛紅幾乎跟草莓一模一樣的果實。選個更紅一些的果實摘下來嘗一嘗,酸酸的,稍有點兒甜,感覺尚未成熟,那味道和口感似乎更證實了它和草莓是近親。我第一次見到這個樹種,后來小七老師告訴我,這是樹莓。
小七老師的鄰居布魯汗姐姐家靠院墻邊有一大片樹莓。不到十年時間,三十米長、三米寬的區(qū)域都長滿了,有些枝甚至從石墻縫伸到墻外,墻外側也鋪展開有一米寬。這些樹莓蓊蓊郁郁的氣勢,令小七老師印象深刻。尤其是進入秋季,樹莓枝頭紅潤飽滿的果實,散發(fā)出一種迷人的氣息,誰也抵擋不住它們的誘惑。柔軟多汁的樹莓果放到嘴里,感覺不到果皮的存在,整個口腔瞬間被它清新、甜美、酸爽的味道所征服,仿佛不是你在吃它,而是它在吃你。加之它還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小七老師非常喜歡,就問布魯汗姐姐是怎么栽種的。布魯汗姐姐說,當時是朋友送給她兩根樹莓的枝干,她一插地里就活了,慢慢就長成這樣。
等秋天布魯汗姐姐剪枝的時候,小七老師就去拿了兩枝,插在院中井旁邊的地方,結果到了第三年,二十平方米的地方全長滿了樹莓。本來這個區(qū)域她想種些小菜,在井邊方便洗菜,沒承想這里變成了樹莓的領地。她便剪了幾根樹莓枝條,重新選個地方插上,也就是我見到它們結果實的地方。她將井旁邊的那些樹莓全部鏟掉,當時有些根沒鏟凈,等到第二年春天,依然有樹芽從地面萌發(fā)出來,可見樹莓的生命力有多么頑強??梢韵胂螅瑯漭谏揭袄锫奖橐绊б獐傞L的狀態(tài)。
樹莓又稱覆盆子、木莓,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灌木。開白花,有五枚花瓣,一朵或數(shù)朵頂生或腋生。果實為聚合漿果,多為紅色,也有的橙黃色,寶石型,成串成簇,柔嫩多汁,口味獨特,被譽為黃金漿果。
樹莓的枝頂剛掛果時,是小小的白果,隨著漸漸長大,也漸漸變紅,宛如春天的白花變成了秋天的紅花。色彩的深度是它們畫在果皮上的年輪。
阿勒泰當?shù)厝瞬烧墒斓臉漭螅有┓涿垡黄鸢境晒u。把熬好的果醬儲存起來,一年四季用它蘸點心和馕餅吃。果醬是每家每戶必備的食物,除了熬樹莓醬,還熬蘋果醬、草莓醬、黑加侖醬等。也有用樹莓果釀酒的。
為什么還叫覆盆子呢?相傳東晉有位叫葛洪的醫(yī)藥學家,他醫(yī)術高明,自小性格內向,不擅與人交流,常年閉門不出,與書為伴,涉獵甚廣。之后,又隱居在羅浮山煉丹。他在修道時,常用自己所學醫(yī)術幫助百姓,因過度操勞加上年事已高,便得了“夜尿癥”,睡眠不足,精神不振。一日,葛洪像往常一樣上山采藥,爬到半山腰,腳下不小心踩空,墜入山谷,摔昏了過去。待他醒來時,發(fā)現(xiàn)了好多通紅的小果子。葛洪便摘了吃,發(fā)現(xiàn)這種小野果柔軟多汁,酸甜可口。意料之外的是,吃了這種小紅果當天晚上,葛洪的“夜尿癥”明顯改善。他感到驚奇,便又采回不少,吃了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夜尿癥”日漸好轉了。葛洪大喜,便采來許多小紅果分給一些百姓食用,發(fā)現(xiàn)這種小野果果然具有治療“夜尿癥”的功效。百姓們便口口相傳:“食用了這種小野果,晚上就可以把尿盆翻覆過來放置了。”覆盆子這名便由此得來。
覆盆子最早記載于《名醫(yī)別錄》。金元時期的朱丹溪有本名著叫《丹溪心法》,其中有個非常有名的五子衍宗丸,里面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覆盆子。覆盆子入藥,主要是補腎、固精、縮尿,還有養(yǎng)肝明目的作用。中國藥典有云,覆盆子尚未成熟變紅,其酸澀之性較強時,為最佳采收期。
黑果小檗和紅果小檗
神鐘山峰海拔一千三百五十九米,相對高差三百六十五米,是一座如鐘似錐的花崗巖奇峰,孤峰傲立,直插云霄。
額爾齊斯河不急不緩地從神鐘山下流過。河中的幾塊巨石有二層樓高。河水清澈得有些發(fā)綠,像寶石在流動。只有在這樣的山、這片土地上,才會流出這樣的水。不必長久地看著這條河,只需看一會兒,就會覺得心靈清爽純凈了許多。有三只棕色的大哈薩克羊靜立在河對岸神鐘山腳下,還有一只小羊趴在它們身邊,四只羊早已喝足了水,卻不愿離開這里,我猜它們同樣也在享受被河流聲治愈著的感覺。
我們登上緊挨神鐘山西側的山坡,上面有觀景臺,是欣賞拍攝神鐘山的絕佳位置。同伴們都在選角度位置,與神鐘山合影。我卻在觀察這里的植物,這面山坡的大樹主要有西伯利亞云杉、西伯利亞落葉松、西伯利亞冷杉、白樺、歐洲山楊。在高樹下面巖石縫隙中,生長著一些低矮的灌木,主要是西伯利亞刺柏、大果枸子、黑果小檗等灌木。不停地觀察,終于發(fā)現(xiàn)一叢黑果小檗的枝葉間,藏著不少紫黑色近球形像山葡萄一樣的漿果。果皮有層薄薄的白粉,大自然專門為山中野果化了淡妝。它們躲藏在高樹下和倒卵形的綠葉間,還是被我找到了。接著又發(fā)現(xiàn)了好幾叢黑果小檗,枝上都有果實。我選準離木棧道邊沿最近的一枝,探出身子摘下幾串果實,因為它有莖刺,下手十分小心。漿果放嘴里一咬,口腔里的唾液幾乎與漿汁同時涌出,雖然漿果味道是苦澀的,我此刻卻感到無比甜美,因為自己又品嘗到了阿勒泰的野果。
黑果小檗的葉子營養(yǎng)非常豐富,很柔嫩,枝條又細又脆,駱駝和羊很喜歡吃。
阿勒泰地區(qū)還有種紅果小檗,它的果實成熟后為橢圓形深紅色漿果。一般生長在河谷次生林、河谷平原、山地草甸、山地草原上。它的根與莖含有小檗堿,可提煉小檗堿,也是一種藥用植物。
游完了神鐘山,我們乘車返回,公路的方向也是額爾齊斯河水流的方向。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境內唯一一條流向北冰洋的外流河,這是一條真正流向遠方的河,人類與河流有著同樣的天性,總是向往著遠方,向往著希望。
新疆之行見識了如此之多的阿勒泰的果實,它們屬于治愈系,每種果實都有熱烈、明媚、香甜、多汁的性情,有如這條靜謐曠達的額爾齊斯河,更如辛勤淳厚、能歌善舞的阿勒泰人,無處不散發(fā)著活力。
原載《廣西文學》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