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鄉(xiāng)黨》中孔子“問人不問馬”一直備受爭議,對于它的解釋眾說紛紜,其中主要以朱熹為代表的“貴人賤畜”一說法較為普遍,然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貴人賤畜”這一說法不妥,不符合儒家的“咸慈萬物”思想,因此他們在此基礎上提出“有先后之別,無貴賤之分”的說法,并從人作為“類”的情感角度上來解釋,借王夫之在《四書訓義》中所說“怵惕之心、惻隱之情”這一角度來闡述孔子為何“問人不問馬”這一行為。
關鍵詞:“問人不問馬”;爭議;貴人賤畜;“怵惕之心、惻隱之情”
中圖分類號:B2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5-0097-04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roversy over “Asking About People but Not Horse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olks
— Starting from “Apprehension and Compassion”
Wang Tianhui
(School of Marxism,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Abstract: The statement “asking about people but not horses” by Confuciu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olks has long been a subject of controversy.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with the view of “valuing people and belittling animals” represented by Zhu Xi being the most common. However, 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this interpretation is inadequate and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universal benevolence towards all beings”. Instead, they propose the idea of “prioritizing without distinction of worth” and explain it from the emotional perspective of humans as a “class”. They draw upon Wang Fuzhi’s explanation of “apprehension and compassion” in his book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Books to elucidate why Confucius prioritized asking about people rather than horses.
Keywords: “asking about people but not horses”; controversy; valuing people and belittling animals; apprehension and compassion
《論語·鄉(xiāng)黨》曰:“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庇腥苏J為孔子“問人不問馬”這一行為不符合他“仁民愛物”的理念,同時對于這句話也有爭議,因此造成了不同的理解。朱熹認為“貴人賤畜,理當如此”,有學者卻提出“只有先后之別,無貴賤之分”。若僅僅只理解為“貴人賤畜”,或有過分曲解孔子行為之嫌,筆者現(xiàn)從文獻梳理的角度,以期還原歷史背景,并從“怵惕之心、惻隱之情”淺析孔子“問人不問馬”的哲學緣由。
一、關于“問人不問馬”的爭議
(一)“國廄”與“家?guī)敝疇?/p>
楊伯駿在《論語譯注》中將上述孔子的事跡譯為:孔子的馬圈失火了??鬃由铣貋砺犝f后問:“傷著人了嗎?”不問馬。爭議一:文中的“廄”是“國廄”還是“家?guī)?,對于這一點,《禮記》與《孔子家語·子貢篇》也提到了此事,《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為大司寇,國廄焚,子退朝而之火所,鄉(xiāng)人有自為火來者,則拜之,士一,大夫再。子貢曰:‘敢問何也?’孔子曰:‘其來者亦相吊之道也。吾為有司,故拜之?!保?]《禮記》記載:“廄焚,孔子拜鄉(xiāng)人為火來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保?]可以看到,《孔子家語》中明確說“國廄”而《禮記》并未加“國”字。然雖看似“國廄”與“廄”之意思不同,實則相同,都是表示孔子的家?guī)?,《孔子家語》中用“國廄”是因為孔子當時官至司寇,家?guī)械鸟R也為朝廷公馬,屬官廄,《說文解字》:“官,史,事君也?!保?]官廄,指管理中央行政機構之大臣馬匹使用的廄。然與現(xiàn)代語境中所理解的“國廄”不同,國君所用的“廄”一般稱之為“御廄”,“御廄”又分“大廄”“小廄”“中廄”“左廄”等。因此,“國廄”并不等同于國君所設的御用之廄。若真為國廄,孔子當時官至大司寇,司寇所屬刑官,掌管御典,國廄失火因屬圉師失職,與孔子何干?再退一步說,若為國廄,無需退朝才知,國廄離朝堂不遠,在朝便可知失火,因此也不符合常理,筆者認為這里理解為“家?guī)备险Z境,家?guī)Щ?,退朝而知,因孔子司寇身份,鄉(xiāng)人、大夫來關心火勢傷亡情況,孔子以禮回之。
(二)“不”與“否”的讀音之爭
爭議二:是否應將“不”字改為“否”或通“否”。許多學者認為“問人不問馬”,不符合儒家仁民愛物的思想,改為“否”字更為貼切?!皫佟W油顺唬骸畟撕??’否,問馬?!薄顿Y暇集》:“今有謂韓文公讀‘不’為‘否’,云圣人豈仁于人,不仁于馬。故貴人所以先問,賤畜所以后問?!保?]陸氏《釋文》云:“讀至‘不’字句絕,則知以‘不’為‘否’,其來尚矣。誠以‘不’為‘否’,則宜至‘乎’字句絕,‘不’字自為一句?!保?]然單以‘不’字斷句,恐不成詞。翟氏考典:“按鹽鐵論刑德章……可知漢人亦但以不字下句,未當作否音。”[6]筆者認為,若為“否”,則無記錄意義,記者本意是想表達孔子“愛人”思想,通過“問人不問馬”的第一意識來突出當時情況的緊急,改為“否”字,雖更符合邏輯,但卻少了一些哲學意蘊,問人后問馬,則為日常平平無奇之事,不能突出儒家仁愛的中心思想,也無記錄之意。
(三)“不問馬”是否為記者之言
爭議三:“不問馬”是記者言。錢穆在《論語新解》中說到:“不問馬,此三字,乃門人記者加之。”[7]邢疏云:“不問馬一句,記者之言也?!惫P者認為,此爭議并不影響原文意思,若無“不問馬”,只問傷人乎?那么基于當下語境,我們也可得出“不問馬”,這一淺層意思,是否為記者加之或真如此,并不影響孔子的當時選擇,即問人不問馬的行為取向。
基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將原文這樣理解,孔子退朝后,發(fā)現(xiàn)家中馬廄失火,第一反應是有無人員傷亡而沒有問馬傷亡情況。
二、孔子是否貴人賤畜
對于孔子“問人不問馬”這一行為,鄭玄在《集解》中解釋:“重人賤畜也……”,何晏在《論語集解》中說到:“賤畜而重人……”,刑昺在《論語注疏》也提及重人賤畜這一觀點,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這樣解釋:“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保?]后人多以“貴人賤畜”來理解,例如《楊樹達論語疏證》中寫道:“‘問人不問馬’體現(xiàn)了孔子‘貴人賤畜’的態(tài)度,也是理當如此?!保?]認為人比動物高貴是理所應當,先秦儒家生態(tài)倫理強調貴人賤畜,人比動物高貴,以人為中心,這一思想與眾多學者的解釋不謀而合。然孔子仁民愛物,對于天地萬物有著尊敬之心,《論語·述而》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10],孔子對于動物有著仁愛之心,若用“貴人賤畜”來理解他的這一行為,多有過度解讀之意,且恐與圣人形象不符。
三、有先后之別,無貴賤之分
針對朱熹“非不愛馬……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這一注解,陳天祥在《四書辨疑》中說:“未暇問,乃是心欲問而無暇以及之也。理當如此,確是理不當問也。一說而兩分意,理皆不通。問人之言止是‘傷人乎’三字而已,言訖問馬,有何未暇?雖曰貴人賤畜,馬亦有生之物。焚燒之苦,亦當愍之。今曰‘貴人賤畜,理當如此’,其實豈有如此之理?”[11]陳天祥認為“貴人賤畜,理當如此”其實未有此理,來不及問與不問是兩碼事,只是當時的情況比較著急,本意是想問而不是不問,馬也是生靈,有焚燒之苦,與人同感應當與人相同,何況孔子只是先問了傷人乎?并不代表他不關心馬,是心有問馬之意,可若解釋為理當如此,便是曲解了孔子之意,這不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或是法則,也并非天理,只是出于孔子自身的善良意志或是本心。用理來解釋,則固化了儒家的仁愛的思想。
李颙在《四書反身錄》中寫道:“傷人乎?不問馬,蓋倉卒之間,以人為急,偶未遑問馬耳,非真賤畜,置馬于度外。以為不足恤而不問也。畜固賤物,然亦有性命,圣人仁民愛物,無所不至,見一物之催傷,猶惻然傷感,況馬乎?必不然也。學者慎勿泥貴人賤畜之句,遂輕視物命而不慈天物,必物物咸慈而后心無不仁,庶不輕傷物命?!保?2]李颙的思想與陳天祥大致相同,都不贊同“貴人賤畜”這一解釋,認為只是倉促之間未暇多問,而非置馬于不顧,認為馬命輕賤不值得關心,警惕學者勿入“貴人賤畜”思想泥潭,舉圣人仁民愛物,見到一物品受到傷害都會悲傷難過,更何況馬呢?希望后人不要輕視物命,只有咸慈萬物心中才能有仁,遂不會輕視以人之外的事情。李颙的本意同樣是糾正朱子的“貴人賤畜”一說,他認為學者不應該陷入“貴人賤畜”的這一思想中,若只是這樣解釋,則將孔子推入了冷漠與無情之中,也窄化了儒家的思想,圣人仁民愛物,泛愛眾而親仁,后人應摒除貴賤之說,將仁愛放入生活的身體力行之中,咸慈于物然后成仁。
王夫之在《四書訓義》中寫道:“夫馬有死者,則皂人必以告,而可無待問。至于人或傷與否,雖必知之,而怵惕之仁,不能自已。唯貨利之心澹泊而不擇其寧靜,惻隱之情肫摯而無所旁分,故如此?!保?3]程樹德在《論語集釋》中表達了對王夫之上述觀點的看法:“此節(jié)本當以武億之說為正解,假定退一步言之……世人多重視財產,圣人獨否,故弟子特記之。若貴人賤畜,庸夫俗子皆知之,何必圣人?王氏之說是也。”[14]王夫之認為“問人不問馬”是因怵惕之仁、惻隱之情,馬廄失火,皂人一定會告訴孔子馬的傷亡情況,無需多問,至于人有無傷亡,孔子到現(xiàn)場看一定知道,家中仆人定會告知,然還是又問了一遍“傷人乎?”也許這不是孔子對主仆的提問,更多的是情感的表達,一種基于當下情境而生的怵惕之心、惻隱之心。
我們可以想象人在極端或某些特定情況下,接收到某種信號或受到某些刺激會有一些情不能自已的表現(xiàn),例如在失重情況下會大叫,看到感人的電影會流淚,看到生活困苦又頑強拼搏的人會同情,這些都是人基于一些特定情境下的真情流露。我們可以將馬廄失火,基于特殊情境,可以想象一下孔子退朝歸來,發(fā)現(xiàn)家中大火彌漫,推門而入仆人們爭相滅火,馬廄燒得只剩殘垣斷壁,看到此情此景孔子第一想法問是否傷人?這是孔子的真情流露,并不是所謂的“貴人賤畜”,只是對同類的一種共情,對生命受到危險的一種怵惕之心。與此類似的還有孺子將入井,旁人將生怵惕惻隱之心,是對孺子跌入井后可能摔傷或死亡的一種怵惕感知,是一種人的本能,正如孔子問人的第一本能一樣,驚恐人生命的消逝,豈非不問馬,然而正是這種第一本能展示出了孔子圣人的賢能。正如程樹德所說,世人多視財愛物,馬在當時屬于奢侈品,然孔子并不貪財好物,與那些庸夫俗子不同,具有高潔的品行。這正是記者所要表達的,并不是所謂的“貴人賤畜”,更多的是孔子的基于當下的一種本能反應,與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不同,與世俗的社會風氣不同,他尊民、愛物、仁愛天下。我們不應把重點放在“貴人賤畜”上,或是僅僅解釋為“貴人賤畜”,更多的是從孔子的第一反應中即“怵惕之心、惻隱之情”來理解這一行為。
四、“怵惕之心、惻隱之情”
基于此,我們討論為何孔子會生“怵惕之心、惻隱之情”,在這之前需要明確一個觀點,即作為“類”的情感,惻隱之情作為一種道德情感,一定是基于人作為“類”的角度上來理解的。王中江指出:“人能夠‘表現(xiàn)出’同情心,恰恰依賴于人自身對自己身心痛癢的親切感受和體驗……既然自己有趨利避害、求福遠禍的強烈愿望,那么作為‘同類’的他人肯定與自己有一樣的愿望,這自然會使對他人的不幸遭遇和幸運的際遇作出不假思索的同情反應?!保?5]“因從人與我同類故而其心與我同然”[16],戴震說:“己知懷生而畏死,故怵惕于孺子之危,惻隱于孺子之死。使無懷生畏死之心,又焉有怵惕惻隱之心?”[17]孔子看見作為同類的“人”處于大火之中,能夠感同身受到大火的焚燒之苦,因而不假思索地說出“傷人乎”,這是對當時危機情境的一種條件反射,而“怵惕之心”是乍見火勢之猛,情況之急產生的一種危及人生命的恐懼,他沒有理性的思考與利益的衡量,是一種本能的懷生畏死。因而朱子一派將之解釋為“貴人賤畜”是不妥當?shù)模@里沒有思考與衡量、也沒有規(guī)則與秩序、更沒有禮教與德性,只是一種原發(fā)的本能的道德反應,是對同為人類生命受到傷害的一種恐懼與同情。我們不能將之理解為,不問馬抑或是不關心馬,孔子仁愛萬物,強調“不時不食”“取物以時”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可能不關心同為生靈的馬,何況這也不符合儒家的咸慈萬物。我們應該從當時的具體的情境來理解,人的情感是不穩(wěn)定的,它依情境而發(fā),廄焚或恐傷人,觸發(fā)了孔子的“怵惕之心、惻隱之情”,這樣理解或許更為合理。
“怵惕之心”是伴隨著人的“乍見”而顯現(xiàn)的,孔子退朝至家乍見家中馬廄失火,從而伴有一種應激性的情感,人在應激狀態(tài)下的表現(xiàn),往往是最真實的情感,它沒有時間弄虛作假或遮掩。因此,在這種應激狀態(tài)下,孔子問是否傷人,恰好是最能表現(xiàn)出他的真實情感,即對同為人“類”生命傷亡的恐懼,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恐懼馬的生命?因為作為人與馬不屬于同一“類”,人的恐懼只能基于同屬性的“人”身上感受到,他之前可能遇到過或體驗過類似遭遇,能夠想象出這種痛苦的,從而迸發(fā)出這種應激的情感。然而這種情感是短暫的,正如人不會一直持續(xù)地處于應激情感之中,這種心理狀態(tài)會隨著事件的變化而消退,轉而產生一種“惻隱之心”。
“惻隱之心”是孔子“仁”的體現(xiàn),孟子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然心與情有何區(qū)別,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已做回答,學生問:“孟子言四端處有二,大抵皆以心為言。明道卻云:‘惻隱之類,皆情也?!链ㄒ嘣啤诵运陨普撸谒亩酥榭梢姟!灰运亩藢僦T心,一以四端屬諸情,何也?”曰:“心,包情性者也,自其動者言之,雖謂之情亦可也?!保?8]
朱熹回答:心包括性與情兩者,從情感發(fā)動處言心時,指的是情,如惻隱之心;從寂然不動的本體處言心時,指的是性,如仁義禮智之心[19]。故“惻隱之情”與“惻隱之心”本質上是一致的,是心的情感發(fā)動,是情的一種表現(xiàn),對他者一種同情、憐憫之心,也是仁的一種體現(xiàn),因此有人說問人不問馬不符合孔子仁愛的思想,這是不合理的??鬃拥拟鹛钀烹[之心恰恰能證明對于人與馬生命受到傷害的擔憂與同情,而朱子所言“貴人賤畜”則放大了人的高貴性,貶低了動物的生命。朱子之所以這么理解是因為沒有將人基于“類”屬性上去分析,怵惕惻隱之心的前提皆是“類”的道德情感,但這并不代表不擔憂馬,儒家講仁愛,不僅僅是對人,同時也對宇宙萬物中的一切包括花草鳥獸樹木等。因此,對問人不問馬以“貴人賤畜”評價多有委屈孔子之嫌,更多地應以“類”屬性基礎上的“怵惕之心、惻隱之情”理解更為妥當。
參考文獻:
[1]黃敦兵.孔子家語[M].長沙:岳麓書社,2021:365.
[2]王紅娟.禮記[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21:162.
[3]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479.
[4]李匡文.資暇集[M].吳企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166.
[5]黃焯.經典釋文匯校[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208.
[6]鄉(xiāng)黨篇[M]//翟灝.四書考異.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0.
[7]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139.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6:172.
[9]楊樹達.楊樹達論語疏證[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181.
[10]孔子.論語[M].楊伯峻,楊逢彬,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18:84.
[11]陳天祥.四書辨疑[M].光潔,點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499.
[12]楊軍.四書反身錄詳解:上[M].長春:長春出版社,2022:499.
[13]王夫之.四書訓義[M].長沙:岳麓書社,2011:639.
[14]程樹德,等.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8:921.
[15]王中江.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17-218.
[16]田探.論“惻隱之心”與孟子的“類本善”說[J].哲學動態(tài),2021(2):82-91.
[17]戴震.孟子字義疏證[M].何文光,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2:29.
[18]黎靖德.朱子語類:4[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1297.
[19]李春穎.孟子惻隱之心中的情感與德性[J].中國哲學史,2018(3):19-25.
作者簡介:王天慧(1998—),女,漢族,江蘇鹽城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