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如何獲得貫通性理解為問題線索,經由對其中《第一手稿》的思路重構表明,馬克思在通過商品價格三要素即工資、資本利潤、地租的分析中,意識到社會總體走向勞動者階級與資本家階級對立的現(xiàn)實必然性,并在勞動者階級的受奴役地位中看到勞動異化的人的本質性存在處境,并借由異化勞動的第四個規(guī)定——勞動者與他人關系的異化,接通了哲學在經濟學上的關聯(lián)點,也即所有制關系問題,并以此找到了通向其后期思想的破題方向。
關鍵詞:商品價格;異化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地租
中圖分類號:A811;F091.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5-0038-06
A Cognitive Shift from Commodity Price to Alienated Labor
— Starting from the Tripl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Laborers in the Paris Manuscript
Sun Wu
(School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Abstract: Taking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s a clue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gain a coherent understand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deas in the First Manuscripts showed that Marx, in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commodity price, namely, the wages, the capital profit and the land rent, realized the realistic inevitability of the opL3p/P2n6UYyVdkYfypVOew==position between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capitalist class in the society as a whole, and saw the essential existence of people with alienated labor in the enslaved status of the working class. Through the fourth stipulation of alienated labor, the alie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ers and others, he connected the relevant point of philosophy in economics, that is, the problem of ownership relations, and in this way found the breakthrough direction to his later thought.
Keywords: commodity price; alienated labor; the wages; the capital profit; the land rent
自1927年梁贊諾夫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巴黎手稿》)整理出版以來,國內外學界對于《巴黎手稿》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大多數(shù)研究焦點都在于《巴黎手稿·第一手稿》(以下簡稱《第一手稿》)中“異化勞動”的章節(jié),這一理論視點構成西方如法蘭克福學派對現(xiàn)代性反思的重要理論支點。然而,法蘭克福學派及此后的學界研討,大多都著重于對“勞動”概念的獨立分析[1],這既造成《巴黎手稿》整體書寫邏輯的掩蓋不彰[2],也無從進一步探問——“勞動”概念的重要性的凸顯到底出于何種情境?“黑格爾把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因而,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現(xiàn)實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保?]116的確,借助黑格爾的勞動辯證法,馬克思將勞動的對象化作為理解人類歷史的根本關竅。但以此,若全盤囿于黑格爾抽象的思辨演繹,則顯然不能標明“勞動”在對象化活動或外化中其“異化”的現(xiàn)實處境——勞動者真實的勞動地位或經濟基礎。
換言之,探尋“異化勞動”時,勞動在現(xiàn)實中的“異化”表現(xiàn)或許才是真正開啟辯證法唯物面相的前提,那么,就需要切實回歸馬克思《巴黎手稿》,在文本重構的基礎上理解馬克思的“經驗的分析”——作為當下活生生的歷史,其時歐洲的經濟現(xiàn)實到底在反映什么問題?“異化”的視域到底以怎樣的勞動者的勞動處境為前提?而這樣的分析,在《第一手稿》里,則是由對十九世紀國民經濟學中市場價格構成的三大要素——工資、資本利潤、地租三者的分析依次展開的。
一、工資及其所反映的勞動者的悲劇性地位
眾所周知,受恩格斯影響,青年馬克思開始關注國民經濟學。當然,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反叛,即由絕對精神向人的感性現(xiàn)實的哲學轉變構成了必要的視點過渡,因此當馬克思想要找到更堅實的理論現(xiàn)實性的基礎時,對以亞當·斯密《國富論》為代表的國民經濟學的系統(tǒng)閱讀就構成其思想承轉的主要拐點,《巴黎手稿》便是其初步成果的重要體現(xiàn)。
根據(jù)古典經濟學的經典模型,產品進入交易環(huán)節(jié),在市場上構成商品時,其價格除了有其價值的絕對支撐以外,在市場交易的波動中總隱含有穩(wěn)定的三類構成要素——工資、資本利潤、地租,馬克思正是將研究的對象對準這一商品的市場價格構成,管中窺豹地分析出,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大工業(yè)時代,各主要經濟參與階層的實際經濟社會地位和可能的演變趨勢。
先看工資。馬克思開宗明義,“工資決定于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敵對的斗爭。勝利必定是屬于資本家的”[3]5。在《資本論》剩余價值理論誕生以前,馬克思更多的是考察工資作為勞動商品化的時代表征,也就是說,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中,原有的依托于耕地謀生的原始農業(yè)勞動者或城市手工業(yè)行會中的手工勞動者皆失去了其原有的外部生產資料——土地和小額資本,出于生存所迫,這些本會變?yōu)榱髅竦娜藗儽晃{進城市機械大工業(yè)中。與此同時,在市場中衍生出商品物交易之外的人的勞動本身的交易(顯然與奴隸交易不同,奴隸交易是人身的一次性交易,而勞動交易則是化零后的生產時間的交易)。換言之,由于資本、地產、勞動三者的分化,勞動失去生產資料而已然變?yōu)榭杀皇袌鼋灰椎纳唐?,工資表面上即是這一交易的市場定價,但商品化后的勞動并不是與其他兩者(資本、地產)處于公平的博弈地位中,與生產資料相剝離的勞動實則處于不利地位。這一不利地位,馬克思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視角給予了分析呈現(xiàn)。
A.就靜態(tài)也是總體而言
首先,勞動作為商品遵循供需規(guī)律,當供過于求時,它不像資本或地產方在交易中只是收益受損,而是“一部分勞動者要淪為乞丐或者餓死”[3]6,受損成本的極端不平衡造成市場以買方市場為主,“勞動者的生存被貶低為其他一切商品的存在條件”[3]5。只具有促成生產達成的條件或功能屬性,與此相應,工資多數(shù)情況下被壓低到只包括勞動者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的部分(自存)及勞動者維持自我繁殖的部分(養(yǎng)家),換言之,只是維持其生存而已。
其次,資本家或地主除去自身的經營所得外,還有資本生息和定期地租作為收入來源,而勞動者除去體力勞動所得并無其他來源。也是由此,“資本和地產可以不安于這種分離,而勞動者的勞動則不能擺脫這種分離”[3]5。前者處于主動,有更多投資選擇的可能,較高的流動性自主(如地主與資本家可以相互換位,甚或兼而得之)保證著較高的抗風險能力,而后者則全然被動和固化,除了自身的肉體勞動,無其他的獲利之方,顯然脆弱得多?!罢琴Y本家能夠把自己的資本轉用于其他方面這種能力,使得被束縛于一定部門的勞動者或者失去生路,或者不得不屈服于這個資本家的一切要求。”[3]6
再次,市場價格的波動對于地租、資本利潤、工資的影響呈現(xiàn)的是一個由小到大的梯次,即在歐洲當時的經濟環(huán)境中,商品的市場價格波動對工資影響最大,接下來才依次為資本利潤和地租。同時,勞動價格也就是工資又遠比生活資料價格穩(wěn)定。因為物價較貴時,工資因勞動的需求下降而降低,因生活資料價格的上漲而提高,這樣的反比關系造成其波動被抵消;而物價便宜時,工資因勞動需求上漲而提高,又因生活資料價格下降而降低,其波動同樣被抵消。所以,相較物價,工資較穩(wěn)定,而物價波動大。聯(lián)系這兩點因素,前者就工資收入而言,不穩(wěn)定,后者就家庭支出而言,空間有限,因此構成勞動者第三點被動因素。
最后,不同行業(yè)的勞動者其工資也就是勞動價格之差,比不同投資部門的利潤之差大得多,而這顯然會造成投資的回報率趨同,部分投資者不愿意花更高的工資成本去進入利潤率并不高的產業(yè),這也就意味著部分產業(yè)勞動者的失業(yè)。“死資本總是邁著同樣的步子,根本不管個人活動的實際特點如何?!保?]7由此,是為第四點不利。
因此,從總體而言,勞動者作為商品處于被選狀態(tài),進而對雇傭方只具有從屬地位,難以為自我生存而自主勞動。
B.就動態(tài)而言又如何
這個可就整個經濟周期的動態(tài)過程切入分析。在經濟衰退期,投資放緩,市場上的勞動需求銳減,連帶著必然是大量的失業(yè),這就造成了“日益加劇的貧困”,勞動者階級是社會衰退影響下苦難最為深重的階級。
在經濟上升期,這一時期較為復雜,表面來看,相較其他時期,這一時期對勞動者最為有利,因為這一時期處于經濟擴張時期,投資力度加大,勞動需求同步擴大,相應行業(yè)的資本對勞動的競爭加劇,則勞動價格跟隨上漲,勞動者在前期處于較為有利的賣方市場地位。但這一情形并非持續(xù)的,且隱含有不利的發(fā)展動因。首先,相應工資的提高總是伴隨著過度勞動,并進一步縮短了勞動者的自然壽命,促迫勞動者階層更快地繁殖勞動者,以滿足勞動力需求擴大的現(xiàn)實,可謂殘酷異常。其次,與勞動需求擴大同時發(fā)生的是“一國的資本和收入的增長”[3]7,而這就意味著這樣幾點。一是資本作為勞動的累積而擴大,勞動的大量積累必然帶來商品轉化后的生活資料向資本家的加速集聚,財富差距擴大的同時意味著用自己的勞動加速創(chuàng)造一個與自身對立的階層。二是這樣的經濟擴張,在效率訴求和技術進步的加持下,又必然帶來分工的擴大,分工擴大后將使大量的從業(yè)勞動者日益從事片面勞動在此,片面勞動是指產業(yè)分工使勞動者日益片面化和從屬化,勞動者只能服從單一且機械的勞動分工,這一勞動的片面性是相對于作為人的類本質之自由實現(xiàn)的勞動概念而言的??蓞⒁婑R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第9頁、48頁、51頁。,成為工業(yè)生產流水線上的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必然加劇勞動者對資本家或雇傭者的依賴性和從屬關系。三是相應產業(yè)的發(fā)展會逐步造成勞動者競爭的加劇,勞動價格會逐步回落降低,產業(yè)勞動者的話語權會進一步遭到削弱。四是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白熱化階段,資本競爭加劇,資本家階層會出現(xiàn)相應分化,某些憑靠貨幣利息可以維持自我生存的絕對富有者或金融資本會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并使某些脆弱的小型工商業(yè)資本遭致淘汰,進而使其淪入勞動者階層。與勞動者階層的進一步擴大相表里的,恰是大型壟斷資本的出現(xiàn)。所以,勞動者的貧困以及被動從屬性地位沒有根本改變。
在經濟繁榮期,到達經濟繁榮的頂點,隨著競爭的激烈和用工成本的加大,資本出于贏利的驅動,同類工業(yè)生產中開始出現(xiàn)過剩生產,最終擴大為全社會的生產過剩,而這又反向影響勞動需求和工資水平,最終在產業(yè)飽和的狀態(tài)下,部分勞動者無法就業(yè)或失業(yè),而就業(yè)勞動者的工資會隨之降低到最低水平,社會經濟可能進入總體經濟危機的臨界狀態(tài)。由此,就整個經濟周期來說,“在社會衰落的狀態(tài)下,勞動者陷入日益加劇的貧困;在社會福利增進的狀態(tài)下,勞動者陷入錯綜復雜的貧困;在社會達到繁榮頂點的狀態(tài)下,勞動者陷入持續(xù)不斷的貧困”[3]9。以此,勞動者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其被動、貧困的地位幾乎成為一個無法改變的魔咒。馬克思意識到,國民經濟學的工資理解不正確——如若,勞動是價值的根本創(chuàng)造者,那么地租和資本利潤并非是工資的扣除額,反而工資應是土地和資本所讓予勞動者的扣除額(國民經濟學家變換了所予的時間邏輯),“是從勞動產品中給勞動者的勞動所打的回扣”[3]10。
與此相關,國民經濟學的不自洽,就隱含著現(xiàn)實的諸多悖論,一者,若資本是累積的勞動,那么付出實際勞動的勞動者為何無法參與資本利潤的分配;二者,為何勞動者的勞動的增加最終造就的是自身的失業(yè)與饑餓;最后,作為社會的財富創(chuàng)造者為何最終造就的是自身的一般貧困?顯然,這構成問題的新的起點,而表明這一問題前史還有另外一半拼圖——資本競爭下的大型資本壟斷和地租呈現(xiàn)的社會利益矛盾及地產、資本的最終合流。
二、資本競爭下的大型資本壟斷
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對資本利潤的分析共分為四個層面,這四個層面可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資本的本質性前提及資本贏利的通常方式,可被視為對象性的客觀呈現(xiàn)部分,第二部分則重在表明資本的贏利驅動及資本競爭激化后的兼并趨勢,可被視為對象的自主演化部分,后者顯然是基于前者的主體特性而來的自主性演化。
首先,資本在還原論上實則是積累起來的勞動,但這一積累恰恰必須基于對他人勞動及其產品的占有,而這樣的占有關系是被當時的成文法所確立和保障的,謂之資產階級法權(換之而言,歐洲近世自由、民主、平等的法權訴求最終著眼于財富創(chuàng)造和占有的自由),同時,資金與資產只有在流通中產生贏利,也即自我的再生產和增殖,才能算作真正的資本。基于這一廓清,便可轉入對贏利的探討和歸納上(因為這才是經濟得以運行的關鍵)。
第一,在實際經濟運行中,資本要求相關贏利的合理性的自我證成是源于其對工資及生產原料的預付行為,相關付出被劃扣在產品的利潤回饋中。同時,這樣的劃扣比例并不明確,其唯一的推算方式是借助貨幣利息進行推算,利率與贏利率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高贏利帶來的資本擴張的沖動必然推高貨幣的借貸價格也即利率。那么,一般而言的贏利區(qū)間,也即最低和最高贏利各自如何呢——“資本的普通的、最低的贏利率照例除了補償資本的任何運用都可能遭到的那種偶然損失以外必須略有剩余”(斯密語)[3]19。而最高贏利則實際是借助于對地租的取消(如自身即是地主,其地租一項的邊際成本為零)以及壓縮勞動者工資至最低來獲得的。
第二,以上幾點就決定了,常見的贏利方式,無非是以下幾點:a.嚴守產業(yè)贏利的秘密,拒斥其他產業(yè)的資本入局;b.降低生產費用,并于暗中降低售價,在保證利潤的同時搶占市場;c.基于地理優(yōu)勢和信息的不對稱,在部分地方形成局部壟斷;而“壟斷價格是可能達到的最高價格”(斯密語)[3]20。同時,存在另一些帶來贏利的偶然因素,如新領土或殖民地的開發(fā)、新興商業(yè)部門的出現(xiàn)、同類產品技術加工的密集度加大及流通手段的輕便化和低廉化。
基于資本家的逐利動機以及壟斷地位帶來壟斷利潤的誘惑,資本之間的競逐就變得白熱化,而這一發(fā)展過程中,資本開始對立于社會的整體利益并向大型壟斷資本發(fā)展。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大資本在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上的諸多比較優(yōu)勢。一是大型產業(yè)資本在生產工具上更具規(guī)模,機器的利用率較高,平均的勞動成本顯然相較小型產業(yè)資本要低。二是大型資本具有更大的貸款信用,能夠獲得更大的流動性和產業(yè)擴張、抵御風險的能力。三是大工廠式的集約化勞動的組織方式擁有更高的勞動生產效率,并能降低單位時間內的產品成本。四是其固定資本更為集中,相應勞動工具的組織協(xié)調程度更高。這些都使得大型產業(yè)資本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及更低價格獲得產品市場、碾壓小型資本而獲得壟斷地位,進而攫取相應市場領域的壟斷利潤。更為可怕的是,產業(yè)資本向生活服務業(yè)滲透,并與地產合流,造成城市中的全面壟斷和赤貧,“(其)從淪落的無產者的放蕩行為也取得利息(賣淫、酗酒、憑抵押品放債的高利貸)”[3]29,近乎敲骨吸髓。
三、地租呈現(xiàn)的社會利益矛盾以及最終的地產、資本合流
馬克思對地租的分析顯然參照了對資本利潤的分析模式,在既有性質的剖析下著重展開了其演變態(tài)勢。
首先,馬克思表明,地租作為土地所有者的收益,其獲取收益的權利前提不是其他,而是源初掠奪,基于掠奪的自然占有被立法確認后才產生相應法權關系,換之而言,土地理論上的永久占有實則擁有一段戰(zhàn)爭、殖民的自然競爭前史。其次,地租是一次性獲得的非勞動性收入來源,土地所有者只憑借土地上的自然產物來要求地租。同時地租的高低只取決于土壤肥力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并無實際的勞動參與。在實際的交易環(huán)節(jié)中,實際地租完全決定于租佃者與土地所有者之間的斗爭或博弈,即土地所有者竭力留給租佃者的數(shù)額只夠用于再生產的生產資料部分和平均而言的佃耕贏利,除此即為最低地租。最高地租則體現(xiàn)為“土地所有者極力要把產品或產品價格高于這個數(shù)額的部分作為地租留歸自己,而不管這個余額有多大”(斯密語)[3]32。這表明實則土地的租用是一種壟斷性關系,“對他們(土地所有者)的商品即土地的需求可能不斷地增長,但他們的商品量卻只能擴展到某一點為止”(薩伊語)[3]32,土地所有者擁有絕對的交易優(yōu)勢,故而地租經常是以租佃者所能承受的最高價格來呈現(xiàn)的。更為重要的在于,地租經常穩(wěn)定在總產品價格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較少波動,使其對資本和工資的斗爭波動產生著激化作用,因此,如果說工資和贏利是商品價格高低的原因,那么地租則是這一價格的結果。
基于以上的相應特性,土地所有者就成為社會其他相關利益階層(租佃者、工業(yè)勞動者、資本家)的盤剝者,其寄生性體現(xiàn)在:一是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地租會相應提高;二是其與交通的便利化程度成正相關,交通的改善可幫助私人地產增值;三是社會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技術性的社會進步(如土壤改良、耕作方法的改善等)都能促進土地交易價格的上漲;最后,隨著工業(yè)化發(fā)展,工業(yè)原料需求的增長也會帶來土地的增值。所以,“私有財產占統(tǒng)治地位的條件下,個人從社會得到的利益是和社會從個人得到的利益成反比的”[3]34,社會的整體財富的增長,似乎都只是為土地私有者做嫁衣。地租傳導作用下的房租所帶來的被雇傭勞動者的貧困更是相應盤剝的重要體現(xiàn)。
在這樣的利益沖突下,地產的集中化使問題更趨激化。大地產相較小地產通常有以下幾點優(yōu)勢,a.勞動者和勞動工具所占比重更能因資金投入的增加而減少,相應生產費用會日趨節(jié)約,分工更加合理。b.大地產憑借強勢規(guī)模,可以將租佃者土壤改良資產的利息據(jù)為己有(即在地租收入中擴大抽成比例或預先占有),小土地所有者無法做到。c.每一項重大的社會改良因前期技術投入較大,導致小土地所有者難以承擔,而大地產所有者則能快速投入并在邊際成本較低的情況下獲得收益。d.最后,其他地租總取決也受制于生產食物的土地地租,這又通常為大地產所有。同時,土地上的礦產豐饒度、相關經營能力多與資本額成正比。
更為重要的是,現(xiàn)代土地交易主要是貨幣交易,土地的市場價格隨著貨幣利率而上下波動,“土地的通常的市場價格取決于通常的利率……如果地租大大低于利息,那么,任何人都不會購買土地”,反之則不然。以此,隨著工商業(yè)資本贏利率的高漲,推高的利率就會變相壓低地租或說土地收益,由此,屆時最富有的人才能靠地租過活,“大地產進一步集中”[3]37。隨之而來的,則是部分土地所有者的破產,和部分地產被資本家收入囊中,甚至部分大土地所有者開始變?yōu)榇笮凸I(yè)資本家,坐等食租的原有地主階層將慢慢被淘汰或是遷徙海外(如拉美的大型莊園)。因此,在資本主義一國內,“最終的結果是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差別的消滅”[3]37。
由此,馬克思有了對其時資本主義社會性危機的根本預感及部分的本質歸因。首先,其時社會整體的階級演化最終會走向勞動者階級與資本家階級二者對立,由于兩者地位的絕對失衡,當市場競爭加劇時,勞動者階級便會承受過量勞動及日益微薄的工資。只要生產過剩引發(fā)相應失業(yè),社會脆弱的組織生態(tài)便會崩潰,“這就必然導致革命”[3]42。其次,對相關問題的解決,馬克思提示,國民經濟學在“地產分割與否”的兜轉是言不及義——根本問題在于私有制,上述連篇累牘而來的階級演化史隱含著“私有制”這樣的潛藏暗胎,對它的揚棄或許才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問題的提問方式總隱含著問題的解決。我們跟隨馬克思重新回到了另一個問題的起點,也是由此躍升到了經濟學與哲學的邊界處——如若,由私有制而來的整個資本主義體系造成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一般從屬或奴役地位,那么這樣的從屬關系又揭示了怎樣的本質現(xiàn)實,并在本質性層面呈現(xiàn)了怎樣的根本任務?而這一點就蘊含在勞動的“異化”概念之中。
四、異化勞動及私有制問題的凸顯
上述的經濟及歷史的剖析陳述促使馬克思集中于上述事實所反映出的一個悖論:勞動者生產的對象越多,能夠占有的對象便越少。這樣的悖論則反映出勞動者勞動中的異化表現(xiàn),即勞動者的勞動被其勞動所生產的對象所奴役。由此,有了馬克思經典的“異化勞動”的四個規(guī)定:
A.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
B.勞動者與勞動活動本身相異化;
C.勞動者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D.勞動者與他人的相互關系的異化。
正如馬克思表達的,真正的本己性勞動是可在勞動中見證自身的類本質,是在對自然的合尺度的微妙改造中見證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自由,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性差異所在[4]。因此,片面、強迫性的工業(yè)勞動是對人的物化使用。那么,我們意識到,前三個規(guī)定在由外在對象、對象化活動、自我主體性本身三者依次演繹而來,而第四點則是基于前三點在現(xiàn)象上的自明顯現(xiàn),也是總體上對于前三點根本原因的某種逆推。所以,基于“勞動者與他人的相互關系的異化”表述,馬克思意識到問題的根節(jié)在經濟學上的反映應當是所有制關系問題。換言之,要想根本破解人的異化悖論,使勞動重歸本己,也即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躍遷必須依賴于對私有制關系的揚棄而走向共產制關系。
當然,這一點更多是基于馬克思中后期的政治經濟學探索,但在《巴黎手稿》中,第二手稿及第三手稿對私有制關系的討論卻已然切入到問題的破題方向,及至在第三手稿中對“貨幣”的抽象價值的觸及,則使馬克思意識到社會運行中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由此,馬克思才能在稱揚黑格爾對人的價值肯定的同時,指陳黑格爾將“人”等同于“自我意識”,并批判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對勞動的異化揚棄全然囿于“思維”或“精神”活動來完成,而無視活生生的物質現(xiàn)實及行動[5],從而由《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實現(xiàn)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推進,馬克思才得以真正完成哲學上的“實踐”轉向[6]。
不過,如果將《巴黎手稿》的上述分析視為馬克思思想的“承前”之論,那么,從商品結構分析入手帶來的深刻認知則是其理論的“啟后”之思,也即蘊含著商品—貨幣—勞動—資本的內在展開路線[7]。這就無怪于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強調到:“馬克思在其成熟階段的兩部偉大的著作中,從商品入手分析,從整體上來描述資本主義社會,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性質,這并非偶然。因為在人類歷史的這個階段,任何問題都要最終追溯到商品問題,離開對商品結構之謎的解答,就不可能找到任何解答?!保?]
參考文獻:
[1]復旦大學哲學系現(xiàn)代西方哲學研究室.西方學者論《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56-69,93-144.
[2]楊曉然.人的本質觀的深化與異化觀的轉變:對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一種考察[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20(1):70-78.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SAYERS S.Marx and Alienation: Essays on Hegelian Theme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1:69.
[5]王紹梁,何云峰.論馬克思對黑格爾勞動辯證法的批判與顛倒:以《巴黎手稿》為文本依據(jù)[J].財經問題研究,2019(9):12-21.
[6]何云峰,王紹梁.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系:兼析《資本論》中勞動辯證法的革命意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9(2):54-61.
[7]何云峰,王紹梁.馬克思勞動辯證法的新解讀:“資本—勞動”權力關系的起源與變革[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49-60.
[8]格奧爾格·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82.
作者簡介:孫武(1989—),男,漢族,湖北孝感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歐陸哲學。
(責任編輯:馮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