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蘭葛山莊》中的中年女性角色伊迪斯和珍妮佛未能完成與她們各自母親的分離,因而無法自我分化成完全獨立的個體。本文從鮑文家庭系統(tǒng)理論論述了她們自我分化和個體化的失敗,使得她們沒能向世界展示其獨有的特性,成了“無用之人”。女性走向成熟必然會經歷失落純真和建立家庭之外的社會關系的過程。珍妮佛和伊迪斯受困于不健全的母女關系,體現(xiàn)了人們心中那個永遠無法長大的、受傷的小女孩,終究無法擺脫少女式的純真而成長為成熟的女性。
【關鍵詞】自我分化和個體化;母女關系的一體化;失落純真和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1-00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1.008
《杜蘭葛山莊》是英國女作家安妮塔·布魯克納的作品,于1984年榮獲英國文學最高獎項布克獎。小說描寫了39歲的浪漫愛情小說女作家伊迪斯逃婚后,來到杜蘭葛山莊休假,試圖找回自我的故事。伊迪斯通過回憶與現(xiàn)實交錯敘事的方式,對山莊中的人物進行了細致的描摹,尤其對被稱為山莊失敗女性群像的刻畫令人印象深刻。
學者們已從女性主義、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空間解讀、弗洛伊德心理學等不同角度對小說進行解析。本文從鮑文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角度,分析了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珍妮佛和伊迪斯與她們各自的母親關系一體化以及她們個體化失敗的成因。本文進一步探討了女性成熟所必然經歷的失落純真和社會化的過程,并以此來探索她們的成長之路。該小說作為一本女性成長小說,將女性之間,尤其是母女之間復雜而深刻的情感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珍妮佛和伊迪斯在通向建立自我主體性的道路上,被以母愛為名的扭曲的母女關系阻抑,她們的個體化受困于融合的、非愛的母女關系,由此導致個體化的失敗使她們未能向世界展示她們獨特的個性。即使已近中年,她們的身心卻始終未能擺脫少女式的純真,無法進入一個復雜而成熟的成人世界,她們的成長之路還未完成。
一、自我分化、一體化和個體化
(一)龜兔賽跑的隱喻
美國心理學家鮑文認為:“人類所有行為背后的驅動力源自兩種相互對抗的生命力量——個體化和一體化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種力量使人習慣于遵循自己的內心,變得獨立(個體化),另一種力量使人習慣于響應他人的指示,變得有聯(lián)結(一體化)。自我分化指的是,人們投入和綁定在關系中生命能量的比例之間的差異。分化水平越低,綁定在關系中的能量越多;分化水平越高,個體保留的用于自身功能的能量越多?!盵1]60
“每個人都有一種本能的生命力(分化或個體化),這種生命力促使正在發(fā)育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感受和行動能力的人。高度分化的人,也即個性化的人面臨他人壓力時能夠基于理智去堅持自己的信念,而不需要迎合他人的期望?!盵1]65
小說中女主角伊迪斯經常提到“這是展現(xiàn)我個性的時候了”[2]30,結果她卻總是在退縮和迎合他人的期望中,喪失了自己的獨特性。個性意味著獨一無二,為自己設定目標和負責,是自我的表達和展示,是將自己與他人區(qū)分開來的重要特征,也即個體化。高度個體化的人的自我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如果有必要,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在群體中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小說中,伊迪斯和珍妮佛作為39歲的成年女性都展現(xiàn)了較低的個性,伊迪斯性格溫順、缺乏野心,從不對人提要求。她習慣作為陪襯配合他人,是其他人沖突的緩沖國。珍妮佛和母親形影不離,除了華麗的外表,世人看不到她獨特的一面,她一直被認為是母親的影子,并且是更為遜色的那個。
伊迪斯幾次提到龜兔賽跑的寓言,“兔子是什么人呢,她們堅信自己出類拔萃,就沒把烏龜當成真正的對手。這就是兔子為什么總贏。兔子在生活中獲勝,而在虛構的故事里,從來不會。正是因為現(xiàn)實的生活事實太過殘酷,人們才喜歡龜兔賽跑的故事”[2]27。書中寓言里的兔子是能充分展現(xiàn)自己完整個性的人,是高度自我分化和個體化的產物,不被外在環(huán)境干擾,朝著明確的目標前進。蒲賽夫人和莫妮卡就是“兔子”類人物的典型代表,她們極端自我,卻成功地展示不同于他人的個性。而烏龜順從傳統(tǒng),是低分化的存在,伊迪斯和珍妮佛更多像是烏龜,她們對人沒有要求,習慣配合其他人,甘于面目模糊的附屬者的地位。伊迪斯多次表達了身為烏龜?shù)臒o奈,她渴慕身邊活成像兔子一樣的女性,充分說明她對展示個體性的向往。
(二)“無用之中年女性”的困境
作者的大部分小說,正如羅伯特·霍斯默指出:“它們都講述了一個敏感、孤獨的中年女人的困境,盡管她敏銳、聰慧,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但卻從來沒有‘把事情做對’?!盵3]《杜蘭葛山莊》也不例外,書中的中年女性伊迪斯和詹尼佛展現(xiàn)給讀者的就是“從未把事情做對”的失敗者,她們始終以邊緣人的角色活在社會和各種關系中。
為什么她們聰明努力,卻一事無成,始終是局外人呢?這實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伊迪斯寫了好幾本浪漫愛情小說,雖然有不錯的銷量,卻漸漸脫離時代,連她的經紀人都認為她書中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浪漫愛情理念已和當代獨立女性的需求相悖了。伊迪斯卻不想做出改變,并自欺欺人地認為所有女性讀者最終還是會被傳統(tǒng)的王子公主式的愛情所吸引。表面上是她不想屈從于市場,而實際上她自己創(chuàng)作的初衷是潛意識里迎合母親因情感失意,沉迷于大團圓的庸俗愛情幻想。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之后,她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開始產生懷疑,賴以為豪的寫作事業(yè)實際上也是無用的,受困于母親的情感操縱。
布魯克納小說中對這些“無用之中年女性”作為社會邊緣人物的刻畫深入人心。書中的女性伊迪斯和詹尼佛,她們看上去瀟灑迷人,足夠遺世獨立,但實質卻是在逃避現(xiàn)實。伊迪斯對愛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沒有愛情就不能活,一廂情愿地維持著和有婦之夫大衛(wèi)的情人關系,在愛情上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珍妮佛則整日無所事事,生活沒有寄托,沉溺于生活享受,虛度人生。這些都是她們反抗母親控制,宣示自己獨立的叛逆行為,但卻缺乏成年人的擔當。究其原因是她們沒能從和母親的一體化中分化出來,無法建立主體性,但人與生俱來的獨立渴望又讓她們以叛逆的姿態(tài)無聲地反抗母親。然而她們以為的特立獨行,實際上還是落入套,看上去顯得清新脫俗,驚世駭俗,實際是故作姿態(tài),這只是為了逃避那些太過真實卻無力控制的局面,并非對自我深刻地自省之后采取的行動。她們的努力全部都用來反抗母親,沒有朝著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努力,因而是無用功。
反倒是伊迪斯看不上的內維爾成了她成長的啟蒙導師,指出了真相:“除非你更犀利地審視自己,否則你不會寫別的東西?!盵2]116這對伊迪斯無疑是深刻一擊,內維爾進一步告訴她要以自己為中心,不要把愛情看成人生的全部。她認識到她終究需要把精力用在探索自我和認識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上面,否則她的個性本來就會越來越不被重視,越來越弱,因為那并非真正的個性。
二、母女關系的融合和分離
(一)非愛的母女關系
心理學家弗洛姆指出:“母愛的本質就在于關心孩子的成長,而這便意味著想讓孩子離開她。在母愛中,原來融為一體的兩個人分離了。母親不僅必須容忍而且必須希望并支持孩子離開她。只有到了這一階段,母愛才成為如此困難的事?!盵4]荷蘭著名心理學家伊基·弗洛伊德認為:“女性如果想要不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控制,那么她就必須避免兩個極端:與母親共生或疏離?!盵5]因此,女兒和家庭尤其是母親的分離、建立她的個性化和自主性對其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而真正愛女兒的母親會允許并祝福這種分離。
“母女關系并非單純一位母親和一位女兒所組成的人際關系,而是由社會性、歷史性以及家庭因素共同累積而成的。女兒們看待母親的方式亦影響著她們性別的自我認同?!盵6]蒲賽夫人把長期無法生育的焦慮,投射到來之不易的女兒珍妮佛身上,對女兒極為寵溺,導致母女過渡融合形影相隨。蒲賽太太說話的時候,珍妮佛嘴巴微笑的弧度都不變。母女倆的表情幾乎一模一樣。珍妮佛時刻準備好為保衛(wèi)母親而站出來,似乎這是她存在的唯一使命,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她們永遠不會分離。蒲賽夫人看上去是一個深愛孩子的母親,但深入探究,這是一種非愛的母女關系。
弗洛姆說:“慈愛的母親的責任是承擔分離的愿望,并且在分離后繼續(xù)慈愛?!盵6]55蒲賽夫人把女兒看成是自己的延伸,阻礙了她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種非愛狀態(tài)。小說中,經常用以下詞匯描繪珍妮佛:“孩子氣,天真單純,無憂無慮,表情像窗戶一樣空洞,像玻璃一樣透明。”她大部分消遣就是和母親購物以及悠閑地度假。而這對一個39歲的女性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表現(xiàn),完全缺乏一個成熟的人應有的擔當。她本該獨當一面,有自己的事業(yè)和追求,建立屬于自己的社會關系,而不是和母親纏繞不休,一事無成。
而伊迪斯的母親則沒有一般母親常有的舐犢溫存與無私奉獻,反而表現(xiàn)出恐怖女性的陰暗面,以神話學中所謂的死亡之母和壞母親,帶給女兒全方位的毀滅,而女兒則是天使的形象:溫順、聽話、無害、乖巧。伊迪斯始終小心翼翼地對待情緒化的母親,甚至她的寫作事業(yè)都源自她潛意識里想要討好母親。小說中寫道:“我可憐的母親從來沒有這樣,她只是嘲諷譏笑,大喊大叫。然而,我還是認為她是我可憐的母親。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體會到了她的憂傷,她對人生大變的迷惑,還有她的孤獨。她生活在一無所知的陰云當中,把她自己的陰云饋贈給了我。”[2]122
《戰(zhàn)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蹦笎鄣谋举|是為了分離,而蒲賽夫人和伊迪斯母親對女兒們的愛,不管是過渡融合的還是邪惡充滿控制的,本質上都屬于弗洛姆所說的“兩人份的自私”。親子關系在延續(xù)生命的本能下,可以作為愛的動力來源,卻不能成為控制、主宰的借口。而“我不必成為我母親一樣的人”的信念構成了女兒們自我重造的契機。女英雄之踏上自我追尋的旅程,就是為了離開母親,害怕變成和母親一樣的人。
(二)女性的失落純真和社會化過程
然而,人不可能永遠活在童年的樂園里抗拒長大,這就像人類走出伊甸園一樣,是一種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和他人建立關系所共有的失落純真。珍妮佛和伊迪斯必然要成長,時間已在后面不停地逼促。她們在年齡上都已步入中年,然而在心理和外在行為表現(xiàn)方面卻一直缺乏成年人的擔當,仍然像處在青春期的少女。
人們贊頌純真,但純真難免淺薄,故而豐子愷在緬懷兒童純真之美,也承認它貧乏低小,寫道:“所謂兒童的天國,兒童的樂園,其實貧乏而低小得很,只值得顛倒困疲的浮世苦者的艷羨而已,又何足掛齒?童真之純美事實上必然也兼具貧乏低小的性質,而往往成為那些社會適應不良的懷鄉(xiāng)癥候群。”[7]小說中,經常描寫珍妮佛和伊迪斯展現(xiàn)的少女般純真的一面。盡管珍妮佛已經39歲了,她的身體發(fā)育良好,但她母親仍然認為她是個小女孩,珍妮佛也繼續(xù)表現(xiàn)得像個小女孩。伊迪斯對自己的認知是:“我又不是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我是嚴肅認真的女人?!盵2]4說明了她心中渴求進入一個成熟的世界,但從第一次婚禮現(xiàn)場逃離的行為,表明了她實質上無法承擔婚姻的責任。但在答應內維爾的求婚后,她感覺人生第一次有了成年人的嚴肅態(tài)度,從此以后,她就要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這表明了伊迪斯一直處在成長和幼稚搖擺不定的狀態(tài)中,始終沒有跨出真正的一步。在又一次拒絕了內維爾的求婚之后,她選擇繼續(xù)與有婦之夫大衛(wèi)保持情人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可以不用負責,不用給出承諾。她自己也承認她生來就不是為人妻子的料,因而她還是未能建立起真正屬于她的社會關系。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一個人要成為正常而健康的人,就必須通過合作和建設性的姿態(tài)將自身融于社會之中,借此獲得一種社會意識,即對他人懷有一種社會興趣?!盵8]個體通常與生俱來擁有社會興趣的潛能,要保證這種固有的潛能在個體后天的生活中被認知并獲得充分的發(fā)展,兒童時期的母親便發(fā)揮了關鍵性的重要作用。母親是兒童最初接觸到的,最主要的社會環(huán)境,母子關系是以后與他人發(fā)生社會關系的雛形。珍妮佛沒有自己獨立的社交,沉浸于和母親一體化的世界,對外在世界漠不關心。“這位‘少女’總是跟在媽媽身后,亦步亦趨,顯然,只要能陪在媽媽身邊,看著她談笑風生,這位‘少女’對于社交的欲望也就滿足了?!盵2]204珍妮佛和內維爾的私情,也是夜深人靜母親不在身邊悄然進行的,這表明她內心期望擺脫母親的束縛,但在母親權威的壓迫下,不敢公開行事,只能暗中發(fā)展這種扭曲的兩性關系。
伊迪斯和珍妮佛仿佛是潛伏在人們心中,那個永遠沒有長大的、受傷的、寂寞的小女孩。她們因命運被母親控制而帶來的不安,并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化解,而是固守在內心深處的陰暗角落。但失落純真和建立家庭之外的擬親緣關系,是人成長過程所要必然經歷的過程。
三、結語
珍妮佛和伊迪斯的悲劇,充分展示了過渡融合的非愛的母女關系對女兒們的生理和心理所造成的摧殘。小說可謂是失敗女性群像的精彩展現(xiàn),她們失意的原因各種各樣,概括起來不外乎是書中大部分女性受困于男性權威的規(guī)訓,而患上了慢性焦慮。她們言談舉止離不開男人,她們潛意識受到男性權力和意志的影響,甚至包括母女之間的雌競。母親們的低分化,在家庭中又傳遞給了女兒們。小說的結尾,伊迪斯將正在寫作的小說手稿收進了箱子里,表明她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信念不再盲從,并有了剖析自己內心的勇氣,朝著真正的創(chuàng)作性寫作的路上前進。
《杜蘭葛山莊》可以說是一本女性成長小說,“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有;這種改變使她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9]。珍妮佛受困于母女關系的過渡融合,她的成長覺醒之路還未被喚醒,但對自由的渴望已在暗中燃燒。伊迪斯經歷了內維爾求婚事件后,開始有了較深刻的存在自覺,這是一種人格成熟的表現(xiàn),但從她最后回到情人大衛(wèi)身邊的決定來看,她的成長還在路上,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E·科爾,(美)默里·鮑文.家庭評估[M].王謹一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3:60.
[2](英)安妮塔·布魯克納.杜蘭葛山莊[M].葉肖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27.
[3]Hosmer,Robert E,ed:Contemporary British Women Writers:Narrative Strategies[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3.
[4](美)艾里?!じヂ迥?愛的藝術[M].劉福堂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55.
[5]Iki.Freud.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母女關系的悲劇[M].藺秀云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6]劉惠琴.母女關系的社會建構[J].引用心理學,2000,(06):97-98.
[7]楊牧.豐子愷選集1[M].臺北:洪范書店,1984:15.
[8](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黃光國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3.
[9]Mordecai Marcus,“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in William Coyle(ed.),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NY:The Odyssey Press,1969.
作者簡介:
王曉,女,江西上饒人,上海中僑職業(yè)技術大學,專任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近現(xiàn)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