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的起源地存在一些爭議,但普遍認為其起源于古印度或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熱帶雨林地區(qū)。黃瓜在中國的傳播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了黃瓜,最初被稱為“胡瓜”。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后趙皇帝石勒忌諱“胡”字,將“胡瓜”改為“黃瓜”,因為黃瓜完全成熟時外皮金黃。此后人們便一直稱其為“黃瓜”。
唐朝時,黃瓜已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陸游寫過“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葉適寫過“日昏停棹各自歸,黃瓜苦菜夸甘肥。”黃瓜不僅在中國流行,在外國也頗受歡迎。在古埃及,黃瓜被用作支付給建造金字塔的奴隸們的薪水。羅馬皇帝提比略非常喜歡黃瓜,甚至要求每天都能吃到黃瓜。在歐洲,黃瓜在中世紀的宴會中是不可或缺的。
黃瓜究竟是水果還是蔬菜?這個問題甚至上過法庭。在1893年的美國最高法院上,一起關(guān)于黃瓜稅率的案件引發(fā)了關(guān)于黃瓜是水果還是蔬菜的爭論。最終,法院裁定黃瓜在關(guān)稅法上應(yīng)被視為蔬菜,因為其主要用途是烹飪,而非作為甜點食用。這一裁定雖然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并未改變黃瓜在生物學上的屬性。黃瓜在生物學上更接近于水果,因為它是花授粉后的果實,含有種子,但黃瓜的烹飪用途以及文化和歷史因素的影響,通常將其歸類為蔬菜。
黃瓜生吃脆靈靈的,汁水充沛且香味特殊。以黃瓜為主角,中國最多的做法當屬拍黃瓜,簡單易做,口感清脆,還能通過調(diào)味變換口味。拍黃瓜的關(guān)鍵在于“拍”這個動作,通過“拍”,破壞黃瓜的纖維,使其更加入味。拍黃瓜進階版是蓑衣黃瓜,將黃瓜切成不斷片的蓑衣狀,造型美觀,也能讓調(diào)味通過刀口滲透其中。總廚高帥將黃瓜片卷起再切,得到漂亮整齊的斜切口,然后擺盤,澆上特調(diào)醬汁,使黃瓜的冰涼脆爽更上一層樓,咸鮮微辣的味道溢滿口腔。日本將黃瓜切片放在壽司上,命名為河童卷;波蘭用黃瓜拌酸奶沙拉;英國的黃瓜三明治是流行z6xEcunup5o61oI3zNyKuQ==下午茶點心;俄羅斯的黃瓜冷湯是傳統(tǒng)冷湯,夏天主角之一,先是做蔬菜高湯,或者干脆簡單點,就是水,把黃瓜煮軟后冷藏,接著與酸奶油、熟雞蛋、洋蔥、香草等食物混合,加入適量調(diào)味品,再冷藏一次,就可以搭配硬面包或餅干開吃了。
腌漬黃瓜則是黃瓜入菜的另一個賽道,爽脆解膩,格外開胃。夏日沒胃口,一碗白粥,一碟腌漬黃瓜,能吃個暢快?!都t樓夢》中,寶玉因急于出門,匆忙地用茶水泡飯吃,搭配的是一道名為“野雞瓜齏”的菜。這道菜以野雞為主料,配以醬瓜、青紅椒等,口感鮮香脆嫩。醬瓜的制作通常是用大量的鹽、醬或香料腌漬而成,味道咸鮮,是古代平民餐桌上的下飯小菜,而賈府中的野雞瓜齏則是將這種平民食材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檔次。而在國外,酸黃瓜風靡許久,酸味較重,香辛料較多,口感較軟。酸黃瓜不僅做成罐頭,夾在漢堡、熱狗、三明治里,甚至在甜品中都會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