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梁漱溟前往山東從事鄉(xiāng)村建設(shè)研究,為了方便照顧家人,他把全家人接到了山東鄒縣。
有一天,8歲的大兒子梁培寬閑著沒事,趁父親不在家,便鉆進父親的辦公室。他坐在父親的辦公桌前摸摸這個,看看那個,都是一些筆墨和資料。梁培寬發(fā)現(xiàn)辦公桌的抽屜沒有上鎖,便想著里面一定有好玩的東西。不過拉開一頓亂翻后,他發(fā)現(xiàn)里面除了書和資料,再無他物。
梁漱溟回到家后,發(fā)現(xiàn)大兒子把抽屜翻得亂七八糟,不禁皺起了眉頭。一轉(zhuǎn)身,他看到站在一旁的梁培寬,立即沉下臉,隨即拿過一把尺子說:“把手伸出來!”看到父親一臉嚴肅的樣子,梁培寬意識到自己犯了錯,便乖乖地把手伸出來,低著頭等著父親一頓痛打。
不料,父親只是象征性地在他的手心輕打了三下,就讓他出去了。驚訝于父親沒有責(zé)罵自己,梁培寬出了父親的辦公室后,偷偷地躲在一邊,看著父親將被他翻亂的抽屜一點點整理好。梁培寬摸著自己的手心,恨不得打自己幾巴掌——父親每天如此繁忙,自己還給他添亂——心里的愧疚感油然而生。從那以后,梁培寬再也不會隨意翻動父親的東西了。
在外人看來,梁漱溟對孩子有些寵溺。然而,梁漱溟卻不這么認為,他只是對孩子的個性養(yǎng)成不多加約束。他在給初中畢業(yè)時的梁培寬的信中寫道:“我的原則是,一個人要認清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的興趣。你們兄弟二人要明白我的這個意思,喜歡干什么事,我都不會阻攔你們的。”
二兒子梁培恕曾說:“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父親聽任我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做事,他不管我。我不想上學(xué),要自學(xué),一會兒說要當(dāng)空軍,一會兒說要開火車。對于我這些離奇的想法,父親不指責(zé),不阻止。他的學(xué)生都有點擔(dān)心我,但是他卻泰然處之,認為我撞了南墻后自己就會回頭?!?/p>
有趣的是,梁培寬的觀點和弟弟相差不多,他說:“在父親面前,我完全感覺不到精神上的壓力,因為父親從不以端凝嚴肅的神氣面對兒童和少年人。父親如果不同意我的看法,他只會讓我明白他的想法,卻從不干涉我。”
其實,梁漱溟的這種教育理念完全繼承了其父梁濟的風(fēng)格,而他更是將這種優(yōu)良風(fēng)格發(fā)揚光大。梁漱溟上小學(xué)五年級時,有一天,他在院子里玩耍,隨手將自己平日攢下來的一串銅錢掛在一棵桃樹上,回去吃晚飯時卻忘記取下。因為找不到銅錢,他便在家里問誰拿了自己的銅錢,問得家人面面相覷。看到?jīng)]有人回答,梁漱溟心里便認定有人拿了他的錢不敢承認。那天晚上,梁漱溟把全家人鬧得不得安生,但仍沒有得到那串銅錢的下落。
第二天一大早,梁漱溟剛起床,父親就來到他的身邊,遞給他一張字條便不再說話了。字條上有一段文字,大意是:一小兒在桃樹下玩耍,將一小串銅錢掛在樹上而忘之。到處向人詢問,吵鬧不休。次日,其父打掃庭院,見一串銅錢懸于樹上,乃指示之??赐曜謼l后,梁漱溟一溜煙地跑到院中的桃樹下,果然看見自己的那串銅錢完好無損地掛在樹上。想到自己昨日的吵鬧,他心里頓時充滿愧疚。
一張小字條讓梁漱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父親的寬放和包容也深深地影響著梁漱溟。后來,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梁漱溟也像父親那樣,持寬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想必,這種寬放和包容,也正是梁家世代相傳的家風(fēng)吧。
(川子摘自《北京青年報》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