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故事:有一位女士,她的婚姻生活一直不太順利。到40歲那年,她一共離了七次婚。而離婚的理由,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三觀不合。這些年來,她不斷結(jié)婚、離婚,不過是想找一個三觀一致的人,長久地生活在一起。但經(jīng)歷了這么多失敗的婚姻,她終于醒悟:感情中并不存在三觀一致的兩個人。
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以及各自獨特的經(jīng)歷,造就了我們每個人以及我們的三觀。隨著各自環(huán)境、閱歷、認知的變化,三觀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之前三觀相近的兩個人,有可能不再有默契了;之前三觀不合的兩個人,有可能慢慢趨于接近了。我們可以用動態(tài)的思維,去看待“三觀不合”這件事。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有沒有一瞬間讓你感覺跟女(男)朋友三觀不合?其中有個答主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說,他和妻子三觀不合的地方有很多。他喜歡看書,妻子喜歡刷視頻、追劇;他比較節(jié)儉,妻子喜歡花錢。記得當(dāng)年準備買房時,他想買一個地段好點的學(xué)區(qū)房,房子小一點也沒關(guān)系。但妻子更想買一個離家近點的大房子,雖然地段比較差,學(xué)校相對一般。
羅列了這么多,答主并不是想證明他和妻子感情有多么不好。相反,他和妻子的婚姻生活很融洽。在他看來,這些都不是大事,最關(guān)鍵的是每次看到妻子在廚房用心做飯的時候;是每次看到兒子犯錯,妻子教育他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時候;是每次孩子生病,妻子火急火燎請假帶他去醫(yī)院的時候……每當(dāng)這些時候,他就覺得妻子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故事的結(jié)尾,答主說了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婚姻,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如此而已。”
在《婚姻的藝術(shù)》一書中看到一段話:如果你把原先不合適的人當(dāng)作合適的人那樣對待,最終你會覺得選對了人。與此相反,如果你與原先合適的人結(jié)了婚,而不能正確地對待對方,合適也會變得不合適了。換句話說,決定婚姻走向的不是“三觀不合”,而是面對“三觀不合”的態(tài)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三觀不合的情形,部分人會采取一致性模型來思考,即不允許對方和自己不一致,用自己的三觀強行要求對方作出改變。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增加,分歧越來越大,婚姻也變得岌岌可危。還有一部分人會采取互補型模式,即尊重對方的差異,欣賞彼此的不同,兩個人相互包容,共同成長。這樣的婚姻相處起來會很舒服,也能走得更遠更穩(wěn)妥。
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概念叫“非整合”,它的意思是“維持著的不一致”。具備“非整合”能力的人,不會通過操控自己的認知、價值觀、情感等,去解決緊張和不適,而是允許矛盾的多種認知、價值觀、情感同時存在,接受并且維持它們。
把這一概念運用到婚姻中,就是允許不一致的存在,尊重各自的差異。幸福恩愛的夫妻,從來不是因為兩個人三觀有多么一致,而是他們在三觀不一致的情況下,懂得尊重對方,求同存異。(摘編自《北方人》)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