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上的鐘叔河
對鐘叔河的熱愛,不知是從什么時間開始的?,F(xiàn)在想想,可能就是梁由之主編的那本《眾說鐘叔河》吧。這是從當當網(wǎng)上買來的一本“閑書”。本書收錄了1981—2014年間評介鐘叔河出版成就及創(chuàng)作成果的文章。書分四輯:輯一“先行者并不孤獨”,多為綜合性文章,縱論鐘叔河其人其書,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項話題、一次見面、一點印象。輯二“現(xiàn)代讀書人的胸襟與眼界”,主要談鐘先生所編書籍。輯三“青燈有味憶當年”,偏重于鐘先生自己的著作。輯四“溫和的意義”,專收商榷、批評、討論類文章,力圖呈示全貌,保全“眾說”況味及“百家爭鳴”之追求。從“走向世界叢書”轟動,到《周作人散文全集》《曾國藩全集》終成,鐘叔河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的出版界和文化界。錢鐘書、楊絳、張中行、黃裳、朱正等大家,不吝筆墨,字間行里,時間深處,訴說著鐘叔河的文人本色、編著成果,以及綿延不絕之文化回響。鐘叔河其人其事深深地吸引著我,撼動著我。
在鐘叔河的著作里,他多次引用法國浪漫主義詩人繆塞的詩句“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來告誡讀者,要學會思考,學會辨別,學會分析,不讓腦子“跑別人的馬”。所以,盡管命運多舛,他的人生遭受了巨大的苦難,但他并未放棄思考,在牢中還和朱正他們談論著國家的現(xiàn)狀和未來,分析著我們的國家何以會這樣的因由。1979年平反出獄后,他被調(diào)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即著手編輯出版“走向世界叢書”,在他看來,我們的國家之所以出現(xiàn)十年動亂,恰恰是因為我們的國家這艘巨輪偏離了世界文明的航道。該叢書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國人出使、考察、游歷西方各國的記錄,它雖不全是先進人物的作品,卻都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實錄,反映著近世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足跡,極具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在那一段段特殊的歷史年份里,他們都似孤獨的先行者。而鐘叔河,讓這群先行者的足跡,綿延至我們的眼前,在一個個厚重的文字里,尋找到穿越時空的溫度。為了編好這套“走向世界叢書”,鐘叔河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跑圖書館、查資料、謄抄稿件、校對、版式設計,樣樣都得親自弄。尤其是為每一本書撰寫了序言(緒論),對作者當時寫這些考察游記的歷史背景及自己整理鉆研時的思考都作了詳盡的論述,讓讀者提綱挈領,輕松地找出作者文章之精髓,體現(xiàn)了編者的良苦用心。在《與之言集》中,鐘叔河也言明出版“走向世界叢書”的緣由:“書雖然算古籍,讀者卻是新人。整理出版古書,應該引導讀者向前看,面對未來而不是面向過去。”不論是選書,還是親自為每種書撰寫萬字導言敘論,鐘叔河都展示了少見的胸襟、膽識和眼光。
“走向世界叢書”一炮而紅,在國人中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鐘叔河始終認為,“走向世界是個永恒的命題,是全世界所有人面臨的共同課題,走向世界的過程就是人類追求進步的過程,永遠不會結束。人類總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總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只有保持開放,才能擁有未來?!?/p>
1989年,鐘叔河所在的岳麓書社改選,他的總編輯職位被“選”掉了,他只好提前離休,在省出版局掛名編審。沒有案頭編輯工作的負累,他的寫作得以長足發(fā)展,出版了第一本書《書前書后》,選錄了為自己的書、別人的書寫的前言后記以及書評文章。此后,每隔一兩年,他就會結集出版一本書,像《小西門集》《籠中鳥集》《念樓小抄》《與之言》《兒童雜事詩箋釋》《念樓學短》《學其短》《天窗》《偶然集》等著作,我是見一本買一本。先生的文章文辭有味,平實樸素,收放自如,但聞見博廣,識見高明,讓人讀來隨意隨心,又能會心一笑,有所醒悟,自有一番樂趣在焉。
我買的第一本書鐘叔河的書是《念樓學短》,五卷本,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這些短文,原是為“課孫”而作的古文的釋讀,在鐘叔河看來,“我們的古文最簡約,‘少廢話,這是老祖宗的一項特長,不應該輕易丟掉?!献孀诘臅r代畢竟是過去了,社會和文化畢竟是在進步。我們要珍重前人的特長,更要珍重現(xiàn)代化對我們的要求和期待,這二者是可以很好地結合起來的。”這些短文,始作于1991年,連載于報刊。2002年集結為一卷本《學其短》,收文190篇。2010年再版,更名為“念樓學短”,擴為五卷530篇。該書所選古文,內(nèi)容橫跨多個領域,“四書五經(jīng)”、筆記小說、序文題跋、文論詩話、名人酬唱,涵蓋各種文體,包羅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篇篇短小精悍,句句朗朗上口。百字版《古文觀止》,拉近與經(jīng)典文言文的距離。全書以所選文章為主旨,每篇分編四部分,分別為原文、注釋、今譯、點評或議論。原文冠名“學其短”,今譯冠名“念樓讀”,點評冠名“念樓曰”。而最為絕妙者就是“念樓曰”,這是對原文在解讀基礎上的意義升華和現(xiàn)實觀照,往往聯(lián)系時事、時俗、時風、時政、時弊展開議論,或褒獎,或貶斥,溫文爾雅而又洞見迭出,為讀者獨辟了一條閱讀古文的蹊徑,獲益頗深。
幾十年的編輯生涯,使鐘叔河練就了一支鋼刀般的筆墨。他的文章簡潔明了,言約旨遠。用黃裳的話說是,“作者又是善于文章的。很沉痛的話,卻閑閑落墨,別無渲染。如果尋根溯源,這種筆路風致,可以到東坡、山谷、放翁的題跋里去找。有如人的面目表情,有的只是一微笑,一顰蹙,而傳達情愫的力量卻遠在橫眉怒目之上?!敝軐嵰舱f:“鐘叔河的筆就像劍,那劍總是寸寸而出,劍氣一旦逼住對方,也就悄然入鞘了?!?/p>
喜歡鐘叔河的文章,敬佩其膽識和學養(yǎng),他的書我基本買齊了。2023年年初,岳麓書社推出十卷本的《鐘叔河集》,這是作者數(shù)十年來著述的最新最精的結集。由于這些文章作于不同時期,收入不同集子,每次印前均有修改,所以這次收入《鐘叔河集》時,鐘先生仍逐篇逐本作了必要的補正和修改,不厭其煩,有的稿子不知過了幾遍。每一次改動,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標點,甚至版式,都凝結著他的智慧和心血,體現(xiàn)著他樸實為人、嚴格作文的精神,體現(xiàn)了老輩學人認真做事的風范,讓晚學后生感佩不已。由于是精裝精印,所以該書定價較高,我便在2023年年底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零星購買了其中五本,分別是《學其短》《念樓學短》《小西門集》《兒童雜事詩箋釋》《青燈雜抄》。大約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又把這些書通讀了一遍,寫成了《這樣耿介的一位先生》《鐘先生改稿》等讀后隨感。我深感鐘叔河為文的從容、思想的張力,他眼光如炬,洞察古今,照引著我們前行的路。但讀書人的通病在于,“吃了雞蛋,還想認識下蛋的雞”。我很想弄全這套書。
因緣際會,我與岳麓書社的李緬燕女士有了聯(lián)系。她是《鐘叔河集》的責任編輯。我寫信給她,希望能通過她的渠道,購買一套《鐘叔河集》。她告訴我,出版社只能六五折給編輯,還是比網(wǎng)上的價格高。今年五一節(jié),通過孔網(wǎng)我終于拿到了一整套的《鐘叔河集》。布面精裝,鎖線裝訂,版式疏朗,紙張精美。抱著這一箱子的精裝書,我感到沉甸甸的,它不單單是書,還是一個杰出的出版人用生命和心血凝結成的精神大餐,引領著人們走向世界。
五一收假后的第二周,我意外收到了李女士寄來鐘先生的新作《暮色中的起飛》題簽本。這是老先生大病之后人民文學出版社為他出版的最新散文選。該書精選了先生從1946年到2023年,時間跨越77年的散文佳作。先生在該書扉頁題簽道:“胡忠偉先生愿讀拙作,多予指導,實是我的文章知己,志此以表感謝。甲辰立夏后七日,九十四歲鐘叔河于病中?!弊煮w剛健有力,透著濃濃的書卷味。先生獎掖嘉惠后學的高風亮節(jié)讓人感佩。我不敢謬托為先生的“文章知己”,只是太愛讀他,太喜歡他的文章了,他說了真話、實話和別人想說但不敢說的話。
如今,鐘叔河的這些書,單本的和這套合集,整齊地列隊在我的書架上,每天晨昏之際,看看這些書,仿佛老人正在用慈祥溫煦的目光注視著我,教我警醒,催我奮發(fā)……
“須用自己的文句和思想”
2023年初,鐘叔河先生把自己懷人紀事憶舊的文章選為一集,用其中的一篇篇名“今夜誰家月最明”作為書名交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該書收錄了鐘叔河近30年間所寫的50余篇文章,無論懷人憶舊,抑或紀事見聞感想,都保持了他的平實清明的風格。按照作者的話說,行文“目的不在習藝糊口,無須擔心沒人來叫去吹吹打打,不過想用‘離職休養(yǎng)’的閑時,講點自己想講的話罷了”。
鐘先生已至耄耋之年,又因2021年新冠疫情而致中風偏癱,受困于居室之內(nèi),遭受著病痛的折磨,但他思維仍然清晰,還可以看看書,寫寫字。2023年8月2日,劉少龍拜訪鐘先生的當日,“鐘老正在編輯人民文學出版社準備為其出版的《鐘叔河散文選》。散文選的目錄,都是他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目錄上的字,都是他在偏癱的情況下,用右手一筆筆寫出。心血之作,字字都是藝術品,因為里面蘊含著鐘老的認真!”這本散文選集,就是今年4月出版的《暮色中的起飛》。這是他從自己已出版的著作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反映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見識。
鐘先生在《談美文》中,闡述了自己的文章主張。他很贊同周作人關于“美文”的觀點:寫文章“須用自己的文句和思想”,認為這是衡量美文的最根本的標準。他說:“周作人首倡美文,但他卻絕不只是位美文家,而是他自己所說的‘愛智者’(Philosopher)。愛智者追求的為智慧和理想,亦即真和美,而又能以冷靜明智的態(tài)度出之,發(fā)而為文,在‘詩與真實’兩方面都能顯示出動人的力量,這便是周作人高出同時代和后來別的散文的原因?!蔽蚁?,這也是鐘先生上世紀六十年代與八道灣通信、求其新刊及集外諸作,知堂老人回信贈書并盡可能地滿足他的要求,鐘先生又在八十年代力排眾議率先編輯出版周氏文集的原因所在了。
鐘先生在本書自序中謙虛地說,自己不是什么作家。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文章”和“文學”不是全等的,他的文章,只是表達了他自己的看法、觀點、思想、情感和識見。
一直以來,鐘先生都是堅持獨立思考,他的頭腦絕不會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他努力用手中的筆和自己的出版實踐,表達著他自己的“文句和思想”,追求著“真”和“美”。他編輯的“走向世界叢書”“知堂系列”圖書,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誠實的寫”和“認真的編”的閱讀體驗;他自己的著作《鐘叔河集》,皇皇十卷本,更是無一虛字、無一妄語。
全書所收文章七十六篇,按文章內(nèi)容和題材分為四輯,依寫作年月先后編次:第一輯十九篇是“書話”,都是關于書的話題,有多篇就是他為編輯“走向世界叢書”所撰寫的緒論;第二輯十八篇,是“瑣談”,題材比較寬泛瑣碎,諸如毛筆、紙張、書籍的前世今生,童謠的流傳等;第三輯十九篇,是“往事”,多為關于往事和故人的記敘,回憶親朋詩友,情真意切;第四輯十九篇則全是“自述”,說念樓,說筆名,說油印,說買舊書,那些曾經(jīng)的過往,在他的筆下濃縮為言辭懇切的述說。所選篇目,從1946年的《蛛窗述聞》弁言,到2023年的《兩首〈水調(diào)歌頭〉》,時間跨度長達77年,基本涵蓋了作者各個時期的重要散文作品。無論是評書作序,還是憶人憶事,文字質(zhì)樸清明,散淡平和又充滿溫情,讀來只覺婉而多諷、余味悠長。
幾十年的編輯生涯,練就了鐘先生一支鋼刀般的筆墨。我喜歡先生的文章,敬佩其膽識和學養(yǎng),他的書我基本買齊了,包括以前出版的單行本和2023年十卷本的《鐘叔河集》。
兩本書的啟示
最近我得到了兩本書,一本“大書”,一本“小書”。兩本書的作者是鐘叔河先生,一位今年已經(jīng)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
“大書”是《鐘叔河集》,岳麓書社2023年1月出版,皇皇十卷本,真正的大書。這是鐘先生晚年很看重的一部書。他親自參與設計,親自編目,親自校改,所輯篇目幾乎囊括了他這一生所寫的各類文體的文章,既有散文、隨筆、雜論,也有緒論、訪談、箋注,還有打油詩、題跋小品和嵌名聯(lián),林林總總,讀之給人思考,引人聯(lián)想。
作為“半路出家”的職業(yè)編輯,鐘叔河的眼光、學養(yǎng)和膽識,遠在同輩同行之上。1979年,他“解放”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編輯出版“走向世界叢書”,受到了錢鐘書、李侃、李普等專家學者的肯定,影響了一代國人。他率先整理出版《周作人散文全集》,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大陸首次署名“周作人”出版周著第一人。作為“課孫”讀物的《念樓學短》,精選百字文言文,作注、翻譯、引申談感想,以其清新活潑的行文風格、睿智幽默的語言、汪洋恣肆的思想,把文言文經(jīng)典請下神殿,引進尋常百姓家,成了眾多讀者爭相購讀的文言普及讀物。他的文章,寫得輕松、自然,但字里行間,有深情,有思想,有膽識,這是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對于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未來所懷抱的獨有的、深沉的憂思和感喟,亦是一種難得的擔當和責任。在鐘先生僅有的不足十年的編輯生涯中,他寫下了大量信札,談編輯,談出版,談文化,談人生,談學習,談事業(yè),往來書信的對象,有學者專家,也有普通的讀者,他的互動交流之廣之勤,在其出版的《鐘叔河書信初集》《谷林鐘叔河通信》中可以看出,但遺憾的是“大書”未收錄書信?!按髸边€未收錄的,有他早年以文言文寫成的故事集《蛛窗述聞》,這本書在他八十八歲時,由海豚出版社影印出版。
“小書”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的鐘叔河散文精選集《暮色中的起飛》。所選篇目,從1946年的《蛛窗述聞》弁言,到2023年的《兩首〈水調(diào)歌頭〉》,時間跨度長達77年,基本涵蓋了作者各個時期的重要散文作品。這本書設計很有特色,封面構圖給人無限滄桑之感,稍覺遺憾的是,內(nèi)頁版面較密,字號又小,看起來很吃力。
這兩本書,“大書”《鐘叔河集》是買的,接近定價1200元的半價,我在網(wǎng)上“盯”這套書很久了。由于定價高,就想著零買,一本一本來。2023年8月,網(wǎng)上有4本單本流出,幾經(jīng)討價還價,每本以80元買入。四本書很快看完了,求全之心又促使著自己去網(wǎng)上淘書。五一前夕,終于逮住機會,有賣家以700元出售全書,我遂立即下單訂購。“小書”《暮色中的起飛》也是買的,但是題簽本,是托岳麓書社編輯李緬燕女士帶到念樓,請鐘老題簽的。
兩本書,一大一小,凝結著鐘老的心血和智慧。前不久,在網(wǎng)上看到鐘老的小女兒鐘先鮮女士寫的文章,說晚上九點多鐘了,父親依然在看書。她在文中寫道:
“剛才看到大謝發(fā)來的照片,我看了一下時間,已經(jīng)是晚上九點多鐘,父親還在那里認真看書。我仔細看了一下,正是張阿泉先生送他的那本《寫在采訪邊上》散文集。這時我也正在讀這本書。書印得非常精美,裝幀也很特別,給人以親切溫馨之感。
……
今夜又讀《寫在采訪邊上》了,一彎新月從窗戶照進,特別地明凈。我又看了看手機上父親讀書的樣子,也看著我手中的書,這是我一天下來最愉悅的時刻。
……
翻著看著,忽然發(fā)現(xiàn)書已經(jīng)看到了‘校后記’了。我看了一下時間,今天是五月初四,從拿到手到今天,正好兩周時間。心想又看完了一本好書,心里有點小驚喜(可能就是我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感受吧)。能和父親同讀一本書也感到榮幸,父親九十三歲還對自己要求那么高,還那么自律……還堅持讀書,堅持寫作?!?/p>
“有空多讀點書!”這是四十多年前鐘老對自己的女兒們說的話。如今,他最小的女兒已退休多年,但仍然記著父親的話,得空就讀讀書,寫寫文章,不也是一種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樂趣嗎?
兩本書,一大一小,放在我的床頭,每晚臨睡前,我都要讀一讀,翻一翻,文集上鐘先生的眼睛像是看著我,鼓勵著我:“有空多讀點書!”我想,這些年來,我是多讀了些鐘老的書,要說鐘老有什么過于常人之處的,無非是他讀的書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