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碎片化教學不利于學科知識學習,新課改倡導結構化教學?;诖耍疚慕Y合籃球傳接球教學,分析了碎片化教學的弊端,提出了優(yōu)化結構化教學設計,確保目標的系統(tǒng)性;增加結構化示范操作,呈現(xiàn)動作的完整性;創(chuàng)優(yōu)結構化教學形式,體現(xiàn)學習的層次性;搭建結構化思維素養(yǎng),融通問題的鏈接性;健全結構化評價體系,檢驗素養(yǎng)的落地性;延展結構化實踐維度,實現(xiàn)育人的一體性等六方面策略,旨在為體育教師實施結構化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體育;結構化;籃球;傳接球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7-0013-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教學需要“采用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教學”。漢語詞典對“結構”有多種解釋,最貼切的解釋是“各個組成部分的排列組合”。結構化就是歸類整理已有知識,使之形成條理化的過程。與之相背的是碎片化教學,傳統(tǒng)教學采用碎片化教學,將完整的運動技術割裂成若干個孤立、單一、靜態(tài)的“碎片”,造成了學生“上12年的體育課,卻沒有學會一項運動技能”的困境。體育學科的知識具有結構性,實施結構化教學,有助于學生掌握完整的運動技能,提升學生對運動的認識與思維[1],提升育人品質。本文以水平二籃球傳接球教學為例,闡述結構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一、優(yōu)化結構化教學設計,確保目標的系統(tǒng)性
優(yōu)化設計是進行結構化教學的前提。以“整體聯(lián)系”的角度進行大單元設計,是結構化教學的核心。教師根據(jù)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yǎng),基于動作技能教學特點,整體架構大單元教學設計,突出內(nèi)容結構化、方法結構化和過程結構化,搭建“整體—部分—整體”的結構化教學框架,有序規(guī)劃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三維目標的教學設計。目前學界對運動技能結構化的教學設計關注較多,但對體育品德結構化培育的關注較少,主要體現(xiàn)在育德目標大而空泛,品德目標制定比較隨意,大單元育德目標與課時目標、課時與課時之間的育德目標缺少聯(lián)系,落實缺少手段,評價檢測常被虛化。結構化設計育德目標,就需要挖掘運動教材的德育功能,系統(tǒng)設計德育培育路徑,使單元育德目標有序落實在每節(jié)課時目標中。如籃球傳接球動作,僅憑學生個人把傳球或接球動作掌握好還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完美的傳接球完成,需要遵守練習規(guī)則和比賽規(guī)則,還需要與同伴進行掩護、移動、配合與幫助,失敗時需要同伴鼓勵,并給予必要的寬容與等待,尤其是克服技術練習過程中的單調(diào)與枯燥,遇到挫折奮起拼搏進取的精神,體育教師需要挖掘此類德育元素,在教學中有效落實。
當然,德育目標只是單元目標之一,其他維度的目標也需要有序規(guī)劃,分課時落實,確保單元目標的統(tǒng)領性,與課時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和序列性。水平二籃球傳接球單元,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基本的球性、移動、原地運球、傳接球與投籃等技術,學生能進行一些簡單的籃球游戲,這為本單元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設計籃球傳接球單元內(nèi)容時,就需要基于單元教學目標,打破簡單圍繞傳接球進行單一技術的練習桎梏,需要結合運球、傳球、接球、過人、配合、投籃技術,將每課時教學設計從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技戰(zhàn)術運用、體能、展示或比賽、規(guī)則與裁判方法和觀賞與評價等六個方面進行六維設計,使每個教學任務盡可能多地融合體育知識、比賽規(guī)則、品德培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對籃球項目b30c80c6f45c8b28b3effd7e303460b9的學習興趣與整體認識(圖1)。
二、增加結構化示范操作,呈現(xiàn)動作的完整性
動作示范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的動作在整個運動技術中只是一個片斷,教師往往只選擇碎片動作示范,而對新授動作在整個運動項目中的地位與作用沒作展示,從而導致學生只知片斷動作,而對其在整個運動項目中的聯(lián)系知之甚少。例如在籃球傳接球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會講解與示范傳接球的技術動作,而對什么時候傳接球、傳球的時機、接球者的跑位、傳球者與接球者之間的配合、傳接球后與隊員的繼續(xù)進攻與移動,以及后續(xù)的傳接球與運球、傳接球與突破、傳接球與上籃等講解較少,示范較少。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一是上課教師一般只有一人,很難把復雜的技戰(zhàn)術講解與示范清楚,二是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因為需要突出本課教學重點,從而有意回避其他動作的干擾,孰不知這是“典型的碎片化技術教學”,是“只見樹木不見林”的思維缺陷?;诖?,教師講解與示范技術動作時,就需要基于運動教材的特征,深化知識加工,可以借助于體育骨干學生與教師配合,或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既要展示完整的技術動作,又要重點突出新授教學動作,更要讓學生理解所學動作在整個運動項目與其他技術動作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籃球傳接球示范,教師可以邀請體委與教師一起,示范“運球+傳接球+運球+投籃”技術,甚至結合籃球其他技術,如移動、掩護、節(jié)奏變換等,同時重點示范傳接球技術,這樣既關照了局部動作,又統(tǒng)攬了整體,可促進學生動作技術之間的連貫與銜接。
三、創(chuàng)優(yōu)結構化教學形式,體現(xiàn)學習的層次性
新課標提出“注重球類運動項目結構化技能的教學”的要求。結構化技能教學需要注意動作技術的系統(tǒng)性、層次性與應用性,深挖教材的內(nèi)在結構,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優(yōu)結構化教學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nèi)部各個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體現(xiàn)學習的層次性,引導學生體驗技術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2]。例如籃球傳接球的單元教學,涉及到技術、體能、知識層面的知識元素較多,有運球、傳接球、投籃、折返跑、側身跑、直線跑、弧線跑、擺脫、穿插、節(jié)奏變換等知識與技術,這些是組成傳接球單元教學的重要元素。結構化教學活動的組織,就需要既關注單個技術教學,又要讓學生理解這個技術與其他技術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顒有问街校托枰趧幼鲗W習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設計相關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學、練、賽、評”的活動中,建構起立體化的網(wǎng)絡知識結構。在泛化階段,可以設計“單一動作技術+動作技術組合”,關注單個技術的學練,適當增加一些組合練習,如學習胸前傳球時,可以在練習胸前傳接球的基礎上,結合運球、移動、掩護、假動作技術進行傳接球練習;在分化階段,可以設計“單一動作技術+動作技術組合+游戲或比賽”,如進行運球+傳接球、傳球+跑動、傳接球+掩護、傳接球+投籃等組合動作練習,關注組合動作的學練,加強動作之間的關聯(lián);在鞏固階段,可以設計“動作技術組合+個人戰(zhàn)術或局部戰(zhàn)術+游戲或比賽”,可以結合掩護、擺脫、穿插、節(jié)奏變換、投籃等技術進行傳接球練習,也可以進行簡單的二對一游戲比賽,關注組合動作的學練,向精細化方向發(fā)展;在自動化階段,以“游戲或比賽”為主,保證一定時間的比賽,讓所有學生分組參加教學比賽,簡化場地與比賽規(guī)則,比賽形式可以二對二、三對三、五對五等,讓學生在比賽或游戲中啟迪思維,提高學生對動作技術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
四、搭建結構化思維素養(yǎng),融通問題的鏈接性
思維素養(yǎng)結構是知識體系和方法策略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概括,是反復理解知識、整合方法策略過程中提煉而成的結構[3]。袁振國指出:“知識的問題關鍵不是多少的問題,而是結構的問題?!痹诰唧w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基于運動項目結構特點,結合學情與運動能力,從復雜的運動技能中剝離出教學核心問題鏈,然后聚焦這些問題鏈展開教與學,練與評,比賽與展示,讓學生在真實的游戲或比賽情況中,尋求解決教學核心問題鏈,實現(xiàn)思維的升級與轉化?;@球傳接球教學涉及多課時教學,每一課時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這些問題就織成了一張龐大的問題網(wǎng)(表1)。如在二打二、二打一傳球中,如何傳球?選用何種傳球方式?如何跑動?選用哪種跑動方式?傳跑時機、傳切時機如何掌握?傳球提前量是多少?怎么樣根據(jù)變化調(diào)整提前量?如何擺脫防守?傳接球路線被封堵怎么辦?這些問題鏈僅憑教師說教難以突破,就需要教師梳理各個知識點的串聯(lián)關系與涉及的核心問題鏈,將這些問題解決有序規(guī)劃到每個課時目標中,每個課時重點解決2~3個核心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由亂到序、由學到用、由用到思,打破固有的思路與思維定式,領悟結構化的思維精髓。
五、健全結構化評價體系,檢驗素養(yǎng)的落地性
傳統(tǒng)教學評價以技能學習的終結性評價為主,對學習過程關注不夠。結構性評價,就需要改變“唯結果論”的單一評價方式,建立核心素養(yǎng)目標下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多元化的測評,關注運動能力的形成過程,把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學習態(tài)度、進步程度、與同伴協(xié)作等進行綜合性評價,建立健全多元立體的結構性評價體系。評價內(nèi)容,既要關注運動能力,把籃球傳接球技術的發(fā)展情況納入評價內(nèi)容,也要關注健康行為,把籃球學習的興趣愛好、自覺鍛煉習慣、健康行為和安全意識納入評價內(nèi)容,更要關注學生體育品德的培育,把學生在籃球學習過程中的尊重規(guī)則、吃苦耐勞、互幫互助等納入評價內(nèi)容。評價主體,既要充分發(fā)揮教師評價的作用,對學生的籃球學習權威評價,又要發(fā)揮學生評價的作用,引導學生更多地經(jīng)歷自評與互評,引導學生自我批評與“從內(nèi)打破”,不斷改進自身的學習行為,提升學習的品質。評價方式,既要重視終結性評價,更要重視過程性評價,把籃球學習的過程折算成積分,進行積分制評價;既要重視量化評價,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努力與同伴之間以及絕對標準之間的差距,更要重視質性評價,用語言等對學生的學練情況作出針對性評價,幫助學生明確努力方向,落實多維度結構化評價目標,加深對運動項目本質特征的理解。
六、延展結構化實踐維度,實現(xiàn)育人的一體性
體育運動僅靠課堂教學還遠遠不夠,結構化教學還需要拓展實踐維度,向課外和校外延伸,建立技術“課內(nèi)學、課外練、多平臺賽”的結構化實踐體系,讓學生有更多平臺與機會“學、練、賽”。以籃球傳接球教學為例,首先,扎實“學”的過程,充分利用40分鐘的課堂教學,既要學練單一動作,更要讓學生體驗多種動作之間的聯(lián)系,把傳接球的技術傳授給學生。其次,豐富“練”的形式,除了體育課堂練習外,還需要利用體育課外活動、大課間和家庭鍛煉與社區(qū)活動時間,延伸課堂練習,提高學生對已學動作技術的熟悉程度,加深對所學項目的體驗和理解。最后,創(chuàng)建“賽”的情境,或利用大課間,或利用社區(qū)體育展臺,或舉行小型比賽、運動會、體育節(jié)等,搭建更多技能展示或比賽的舞臺,讓每名學生都能找到“秀一秀”的陣地,甚至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達人秀”進社區(qū)活動,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在不同情境中加以運用與展示,享受刻苦學習帶來的成功感。通過搭建體育課、班級賽、年級賽、學校賽、社區(qū)賽等一系列的體育展示與比賽平臺,形成覆蓋校內(nèi)外的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新體系。
結構化教學是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與新方向。實施結構化教學,需要教師發(fā)揮聰明智慧,厘清知識與技能的聯(lián)系,優(yōu)化結構化運動設計,增加結構化示范操作,創(chuàng)優(yōu)結構化教學形式,搭建結構化思維素養(yǎng),健全結構化評價體系,延展結構化實踐維度,引導學生在“單個中學,組合中練,比賽中用”的過程中,解決真實問題,指向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正林,張登芬.實施體育結構化教學的策略與建議[J].中國學校體育,2022(02).
[2]徐慶濤,朱丹陽,艾孟龍.從點到體:基于單元整體的結構化教學探究[J].體育教學,2022(09).
[3]徐慶濤,曹強,趙明,陸立冬.體育學科結構化教學的實踐探討[J].教學與管理,2022(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重點課題《運動技能結構化教學的設計與實踐研究》(批號T-b/2021/32)和《學習共同體視角下小學生課外體育作業(yè)模式的建構與實施》(批號T-b/2021/23)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