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家長因為孩子的種種“問題行為”而抱怨:提到學習就提不起精神,做作業(yè)磨蹭、拖拉,考試粗心大意,成績不理想;安坐困難,上課小動作多,動來動去,一刻不停,精力異常充沛;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愛做“白日夢”,生活中丟三落四,易忘事;與其他兒童相處不融洽,總是闖禍……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有這些問題是性格原因,缺乏管教,殊不知很多孩子被“誤診”了,事實上他們可能患上了“兒童多動癥”。
▲ 什么是兒童多動癥
兒童多動癥是一個俗稱,專業(yè)名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種發(fā)病于兒童時期的神經發(fā)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和性格沖動。這類兒童的智力正?;蚧菊#珜W習成績普遍不理想,且行為和情緒問題比同齡兒童更突出,往往會導致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伙伴關系不融洽。
▲ 多動癥的病因
ADHD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是由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單獨或共同作用造成的一種綜合征。其中,家系和雙生子研究證實了遺傳因素在ADHD的發(fā)病中起主要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兒童患有ADHD,那么其家庭成員中兒童患ADHD的風險為普通兒童的5倍;雙生子研究結果顯示,雙生子之一患有ADHD,那么另一個孩子患病的風險是80%—90%,在兒童多動、沖動行為方面的遺傳度可高達97%。懷孕不滿37周出生的早產兒,或出生時體重過輕(<2千克),這類兒童患ADHD的風險更高。社會環(huán)境因素,如孕期母親吸煙、飲酒,父母關系不和諧、離異,父母教育方式不恰當,長期鉛暴露等,都可能導致兒童患ADHD的風險增加。
▲ 兒童多動癥的患病率
目前,世界范圍內ADHD的患病率為3%—5%,男女比例為4:1,男孩患病率明顯高于女孩。多國的研究結果顯示,ADHD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患病率有差異,我國最新報道的ADHD患病率約為6.26%(全國約有2300萬患ADHD的兒童),即一個班上(以50個兒童為例)有2—3個患ADHD的兒童。但從醫(yī)療機構就診情況看,ADHD的就診率不到10%。由此可見,很多患病兒童由于家長不夠重視而被漏診,沒有得到及時治療。
▲ 兒童多動癥的主要表現(xiàn)
ADHD臨床表現(xiàn)多樣,根據(jù)癥狀可分為3種類型。
1.注意缺陷型。兒童注意力分散,導致不能有效學習,做事容易分心、走神,上課或寫作業(yè)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造成學習效率低下;生活中丟三落四,粗心大意,做事情拖拉,虎頭蛇尾;經常有意回避與人社交,或不愿意從事需要較長時間集中精力的事情。這種類型比較隱匿,很多兒童到小學階段才被發(fā)現(xiàn)患病,尤其是女孩子。
2.多動沖動型。表現(xiàn)為自控能力差,身體活動過多,上課時小動作多,經常在座位上扭來扭去,安坐困難,有些兒童甚至會離開座位;喜歡干擾其他兒童,活動時不能安靜玩耍,話多、喜歡插嘴,耐性差,不愿接受排隊或等待。這類兒童通常難以理解別人的內心活動或無惡意的玩笑,經常做出沖動反應,與其他兒童發(fā)生沖突,甚至做出危險性或破壞性行為。由于多動、沖動等行為問題突出,經常被其他兒童及家長、老師告狀,讓家長很頭痛。
3.混合型。既有注意力缺陷的問題又有多動、沖動的問題,此種類型一般預后較差。
并非所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多動、沖動的兒童都是ADHD,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xiàn)相似的癥狀(學習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等)。目前沒有任何一個特異性的生理指標可以診斷ADHD,確診需要專科醫(yī)生經過專業(yè)、細致、多維度的觀察、訪談、檢查和心理測評,從兒童的語言、行為、能力、學習、家庭情況等來綜合評估。
▲ 兒童多動癥不治療會怎么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問題行為只是不好的習慣,而不是疾病,不需要尋求醫(yī)學干預和治療。20世紀70年代,許多醫(yī)生認為兒童進入青春期后ADHD癥狀就會緩解,青春期前并不需要治療。但到了80年代后期,相繼有學者質疑這個觀點。目前,醫(yī)學界的共識認為ADHD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不接受及時、規(guī)范的治療,可能影響兒童的學業(yè)、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社會交流等多個方面。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學者認為70%的ADHD癥狀會持續(xù)到青春期,30%會持續(xù)到成年期,影響兒童成年后的生活。因此,家長們千萬不能忽視異常的兒童行為習慣,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干預是關鍵。
▲ 兒童多動癥的治療
治療ADHD,一般推薦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相結合。
1.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學齡期兒童的首選治療方法。治療藥物大致可分為中樞興奮劑和非中樞興奮劑,中樞興奮劑我國目前有哌甲酯速釋劑和控釋劑(專注達);而非中樞興奮劑有鹽酸托莫西汀(擇思達),α-腎上腺素能藥物、安非他酮等。其中鹽酸哌甲酯和鹽酸托莫西汀為國內一線治療藥物。藥物治療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食欲抑制、入睡延遲、心率增加、血壓升高、心境不穩(wěn)(可能出現(xiàn)愛哭,甚至嚴重的抑郁樣綜合征)、易怒等;不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痛、胃痛、疲倦等。不良反應通常是暫時的,家長們可以放心,一般在治療的第4周不良反應便會消失,大部分兒童是能耐受的。
2.非藥物治療。包括父母培訓、行為干預、學校干預、認知干預、心理治療及腦電生物反饋訓練等。父母培訓是一種主要的非藥物治療方法,目的在于為家長們提供ADHD的相關知識,便于家長輔助兒童進行行為管理?;糀DHD的兒童由于好動不安、容易闖禍,學習注意力易分散,需要家長不停地督促,家長只有掌握合理的行為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除了父母培訓,大量循證醫(yī)學研究也證實家庭的心理治療、學校內的系統(tǒng)干預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家長正確認識ADHD,不給孩子“貼標簽”,做到理解和接納,與他們進行友好溝通是參與治療的第一步。雖然治療ADHD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家長也不用過于焦慮,基于科學的干預,通過正確的養(yǎng)育方式,ADHD并不會成為孩子未來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