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以太全光網和無源光局域網POL 2種組網技術的對比分析,提出園區(qū)全光網絡建設方案,詳細說明其設計及部署方式,并進一步介紹微管微纜氣吹施工工藝在園區(qū)全光網絡建設中的應用。
關鍵詞:智慧園區(qū);全光網絡;無源光局域網;POL;微管微纜
中圖分類號:TU8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24)23-0132-05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of Ethernet all-optical network and passive optical local area network(P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campus all-optical network, explains its design and deployment mode in detail, and furth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tube and micro-cable air blow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k all-optical network.
Keywords: smart park; all-optical network; passive optical local area network; POL; microtubule microcable
在“寬帶中國”戰(zhàn)略的指引下,我國通信基礎設施經歷了10余年的“光進銅退”大發(fā)展。對于家庭用戶而言,早已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問題,實現(xiàn)千兆光纖入戶。而對于園區(qū)用戶而言,內部網絡還多數停留在傳統(tǒng)銅纜的傳輸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智慧園區(qū)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園區(qū)信息網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網絡承載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然而不同類型銅纜的網絡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也不盡相同,面對網絡升級時,除了更新設備外,往往還需要將大量的銅纜全部替換,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巨大損失。目前以光纖為傳輸介質的網絡速率已經達到1.84 Pbit/s(距離8 km),并且還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光纖傳輸的損耗低、距離遠,其直徑、重量和抗干擾能力也比銅纜更具優(yōu)勢,因此全光網絡將是未來園區(qū)信息網絡建設的新趨勢。
1 園區(qū)網絡面臨的問題
信息網絡作為重要的園區(qū)基礎設施,猶如人體的血管承擔了園區(qū)信息共享和數據交互的重任。近年來,隨著數字孿生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智慧應用場景的日益豐富,智慧園區(qū)的建設達到了新的高度,對園區(qū)信息網絡的承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園區(qū)信息網絡的建設面臨多重挑戰(zhàn):一是帶寬需求日益增加,數字孿生、VR、4K高清視頻等應用的數據量成倍增長,傳統(tǒng)的銅纜帶寬已經無法滿足傳輸需求;二是業(yè)務擴展瓶頸,各類傳感器、智能終端的接入需求不斷增加,提升了接入端口擴展和網絡布線改造的難度;三是節(jié)能降耗的要求,傳統(tǒng)以太網除了中心機房外,還需要設置一定數量的設備間,隨著網絡規(guī)模的不斷擴張,設備間數量增加帶來的能耗增加也不容忽視;四是網絡維護難度增大,網絡規(guī)模不斷擴大、組網方式多樣化、組網技術更新升級快對網絡的運維及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構建一套穩(wěn)定、高效、低碳的網絡基礎設施成為每一個園區(qū)運營者的迫切需求。
2 組網技術對比
當前,園區(qū)全光網絡的建設有2種主流組網方案,即以太全光網和無源光局域網POL(Passive Optical LAN)。以太全光網是在傳統(tǒng)以太網架構下的技術演進,它保留了以太網技術成熟、管理便捷、可靠性高和擴展性強等優(yōu)點。無源光局域網是一種基于無源光網絡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的新型局域網組網模式,它繼承了PON網絡大帶寬、高可靠性、扁平化、易部署和易管理等優(yōu)點,同時也優(yōu)化了傳統(tǒng)局域網的布線方式和網絡結構。
下面將對這2種組網技術在網絡架構、網絡承載能力、QoS保障、安全性、綠色節(jié)能和運維管理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2.1 網絡架構
以太全光網是傳統(tǒng)以太網的延伸應用,對于園區(qū)信息網絡而言,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核心—匯聚—接入”3層網絡架構。在園區(qū)中心機房設置核心交換機,在樓宇匯聚機房設置匯聚交換機。而和傳統(tǒng)以太網的區(qū)別是,將接入交換機下沉到了房間或終端用戶處,從而實現(xiàn)光纖到辦公室FTTO或光纖到桌面FTTD。
無源光局域網雖然也采用類似的3層網絡架構,但是其匯聚層采用的是無源器件,因此可近似認為是一種“核心—接入”2層網絡架構。在園區(qū)中心機房除了設置核心交換機外,還需要設置光線路終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作為光纖鏈路匯聚設備。在匯聚機房設置無源分光器,在房間或終端用戶處設置光網絡單元ONU(Optical Network Unit),從而實現(xiàn)光纖到辦公室或光纖到桌面。不同組網方案的架構對比如圖1所示。
2.2 網絡承載能力
以太全光網與傳統(tǒng)以太網一樣承載基于IP協(xié)議的數據業(yè)務,而無源光局域網通過一根光纖即可承載IP數據、模擬語音、有線電視和串口數據等多種業(yè)務。
對于終端接入帶寬而言,2種組網方式都能提供千兆到桌面服務。這2種組網方式都存在帶寬收斂,并無本質上的差別,收斂比的大小取決于鏈路帶寬和端口數量。目前以太網中,接入層到匯聚層普遍采用1 G/10 G光纖鏈路,匯聚層到核心層采用10 G/40 G光纖鏈路,具有一定的性價比;而無源光局域網中,接入層到匯聚層、匯聚層到核心層采用1 G/10 G光纖鏈路。單從傳輸帶寬上來看,以太網更具優(yōu)勢。
2.3 QoS保障
相對于以太網而言,無源光局域網具備更加完善的QoS保障機制。無源光局域網通過動態(tài)帶寬分配DBA(Dynamic Bandwidth Assignment)技術實現(xiàn)微秒或毫秒級的帶寬動態(tài)分配,每臺ONU的帶寬由OLT集中控制和分配,以“獨享+共享”的方式實現(xiàn)帶寬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DBA類型根據業(yè)務的優(yōu)先等級定義為固定帶寬、保證帶寬和最大帶寬。固定帶寬用于保障對業(yè)務質量非常敏感的業(yè)務,為ONU獨享;保證帶寬是在ONU需要使用時一定能夠獲得的帶寬,當該ONU的實際業(yè)務流量未達到保證帶寬時,多余的帶寬資源將釋放給其他ONU使用;最大帶寬是ONU可使用帶寬的上限值。通過DBA可以提高帶寬利用率,進而提高PON端口的用戶密度;在保證關鍵業(yè)務服務質量的前提下,用戶可以享受到更高帶寬的服務,特別是帶寬突變較大的業(yè)務。
2.4 安全性
無源光局域網原生支持數據鏈路層的流量加密,并且通過AES-128加密算法對明文傳輸的數據報文進行加密,從而提供從核心層到用戶終端的端到端鏈路層安全保障。而以太網中是通過媒體訪問控制安全協(xié)議MACSec實現(xiàn)數據鏈路層的流量加密,需要交換機的支持。
以太全光網和無源光局域網均采用光纖傳輸,有效避免了電磁干擾、電磁泄露等問題。但是以太全光網的匯聚層采用了有源設備,增加了故障風險。
2.5 綠色節(jié)能
以太全光網采取的是點對點傳輸方式,匯聚交換機的下行光模塊數量與接入交換機的上行光模塊數量按1∶1配置。而無源光局域網采取的是點對多點傳輸方式,OLT上的1個PON端口可以對應多個ONU,大量減少光模塊的用量。
以太全光網中,匯聚交換機一般安裝在樓棟的匯聚機房,需要考慮設備用電和空調用電。而無源光局域網中,分光器是無源設備,無需單獨設置空調。
從以上2個方面來看,無源光局域網在節(jié)能減排上更優(yōu)。
2.6 運維管理
以太全光網中,需要為每臺網絡設備設置IP地址來進行配置和管理。而無源光局域網中,OLT通過光網絡單元管理控制接口協(xié)議OMCI(ONU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terface)對ONU進行配置批量下發(fā)和統(tǒng)一管理,無需維護大量的管理IP地址。
在網絡維護方面,無源光局域網具有相對扁平化的拓撲結構,管理數據集中,故障定位簡單;傳輸鏈路全程無源,減少了中間故障點;更換ONU時,配置文件自動下發(fā)。但是PON技術多用于運營商的家庭用戶網絡接入服務,對于園區(qū)網絡管理人員來說,有一定的學習成本。
3 建設方案
通過上述對比,同時考慮園區(qū)網絡的多元接入需求和未來升級擴展的能力,無源光局域網POL將是一種更優(yōu)的全光網絡解決方案,下面我們將探討一種基于GPON技術的無源光局域網的搭建。
3.1 系統(tǒng)架構
本方案擬設計一張全光綜合業(yè)務網絡,承載園區(qū)的數據、視頻、無線、語音和安防等多種業(yè)務。通過該網絡實現(xiàn)光纖到桌面的接入服務,同時滿足將來網絡帶寬升級的需求。
為保證網絡可靠性,在核心層設置2臺核心交換機和2臺OLT,實現(xiàn)雙機熱備。由于匯聚層采用無源分光器,并且ONU均設置在用戶端,所以無需額208c969efe72dbef0e6ceec27c219c8950e0455c1523676c37fd399999cde3dd外考慮機柜安裝空間和降溫措施。辦公接入采用面板式ONU,實現(xiàn)光纖到桌面,外觀上和傳統(tǒng)的銅纜信息插座無差別;設備接入采用小型盒式ONU,盡可能地靠近前端設備,同時提供PoE供電,如圖2所示。
e5068a58724b0c07194a366224e6c3b90355e52742997c154f96b389f89300083.2 分光比及帶寬計算
采用光纖到桌面布線方式,能滿足后期帶寬平滑升級需求。因此,在綜合考慮建設成本和當前使用需求后,擬采用GPON技術搭建園區(qū)網絡,實現(xiàn)千兆到桌面的網絡接入服務。GPON(Gigabit PON)是目前主流的PON技術之一,下行帶寬2.5 Gbit/s,上行帶寬1.25 Gbit/s,最大分光比可達1∶128。
園區(qū)內的典型帶寬需求見表1,其中辦公、無線接入以下行流量為主,而視頻監(jiān)控和安防以上行流量為主。
根據上述帶寬需求,桌面接入采用面板式ONU,提供1/2個網絡端口,分光比選擇1∶32,平均下行帶寬可達78 Mbit/s,滿足日常使用需求,最高可以提供2 500 Mbit/s下行帶寬,每層辦公接入需要的PON端口數量為ONU數量除以32;無線AP通過面板式ONU接入獨立的PON端口,分光比選擇1∶8,平均下行帶寬可達312.5 Mbit/s,最高可以提供2 500 Mbit/s下行帶寬,每層無線AP接入需要的PON端口數量為無線AP數量除以8。
設備接入采用小型盒式ONU,提供4/8個網絡端口,分光比選擇1∶16,平均上行帶寬可達78 Mbit/s,基本滿足ONU全端口4K視頻上傳,每層設備接入需要的PON端口數量為ONU數量除以16。
3.3 鏈路設計
由于采用光纖到桌面或光纖到辦公室的布線方式,ONU數量較多,且比較集中,適合采用一級均勻分光模式。從中心機房敷設主干光纜到各建筑物匯聚弱電間,集中設置分光器,再從匯聚弱電間分別敷設配線光纜到各ONU。對于沿園區(qū)周界和道路布置的設備接入而言,光纜路由是線性的,宜采用多級非均勻分光模式,可以節(jié)約光纜敷設量。
鏈路保護方面,考慮到保護對象和性價比,采用Type B雙歸屬保護方式(圖3)。即采用2∶N分光器,通過2條上行光纖分別接入2臺OLT的PON端口板上,上行主用光纖故障或主用PON端口故障,或主用OLT故障時,自動切換至備用OLT和備用光纖。而分光器到ONU的光纖鏈路敷設環(huán)境較好,單臺ONU接入的終端用戶數量不多,且維護方便,一般不進行保護。
為進一步提高鏈路可靠性,主用光纖和備用光纖可以采用不同的路由敷設至分光器,實現(xiàn)主用鏈路和備用鏈路的物理隔離。
園區(qū)主干光纜一般采用G.652D單模光纖,而室內配線光纜一般采用G.657A單模光纖,與G.652D單模光纖兼容,且具有更好的彎曲性能。室外光纜一般沿地下弱電管道敷設,建議采用非金屬加強芯的結構形式,可避免雷擊和強電磁場的干擾。
光纜芯數應滿足各類業(yè)務對光纖的使用需求,并考慮裕量。一般分光器到ONU采用2芯光纜,一用一備;OLT到分光器采用96芯或144芯光纜,預留約20%的冗余纖芯。
3.4 光功率損耗計算
鏈路光功率損耗是POL區(qū)別于以太網的一個關鍵因素。只有OLT和ONU之間的光鏈路損耗介于最大損耗和最小損耗之間時,才能保證兩者的正常通信。一般園區(qū)內采用Class B+光模塊即可滿足光纜傳輸距離的要求,此時允許的最大鏈路損耗為28 dB,最小鏈路損耗為13 dB。
ODN鏈路損耗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分光器插入損耗、光纖接續(xù)損耗、連接器插入損耗、光纖傳輸損耗和冗余損耗。
2∶8、2∶16和2∶32均勻分光器的插入損耗典型值分別為11、14.5和17.5 dB,單點光纖熔接損耗通常小于0.1 dB,單個連接器的損耗通常小于0.5 dB,光纖傳輸損耗通常小于0.4 dB/km,冗余損耗一般取1~2 dB。
對于桌面接入,其鏈路損耗(以5 km光纖鏈路為例)約為17.5+0.1×4+0.5×5+0.4×5+1=23.4 dB;對于無線AP接入和設備接入,其鏈路損耗約為16.9 dB和20.4 dB;均位于正常工作的損耗區(qū)間內。
對于沿園區(qū)周界和道路布置的設備接入,采用2∶2非均勻分光器和2∶2均勻分光器的組合,其插入損耗典型值分別為12.1 dB/0.9 dB(功率比為5∶95)和4.2 dB。最后一級采用均勻分光,最多可級聯(lián)6個分光器。最小傳輸損耗為12.1+0.1×4+0.5×5+0.4×5+1=18 dB,最大傳輸損耗為12.1+0.9×4+0.1×12+0.5×13+0.4×5+1=26.4 dB,接入最后一級分光器的傳輸損耗為4.2+0.9×5+0.1×14+0.5×15+0.4×5+1=20.6 dB,均滿足傳輸要求。經測算,非均勻分光器的功率比為1∶9時,其鏈路損耗也符合要求。
當集成CATV業(yè)務時,還需要額外考慮WDM耦合器帶來的插入損耗,通常為0.7~1 dB。
3.5 設備部署
OLT通常與核心交換機一起部署在園區(qū)中心機房內,以減少有源設備的運維資源投入。當園區(qū)規(guī)模較大,前端設備較多時,需要設置多臺OLT才能滿足接入需求。這時可以考慮將OLT分散布置在建筑物的匯聚設備間內,通過光纜接入核心交換機,此時設備間應提供有源設備的運行環(huán)境。
一般將分光器集中設置在建筑物的匯聚設備間或中間樓層的弱電井,作為網絡匯聚點。室外設置的分光器可以考慮安裝在前端設備的檢修箱內。
面板式ONU安裝在墻面上或集成到辦公桌上,同傳統(tǒng)信息插座安裝方式一樣。盒式ONU一般在前端設備集中區(qū)域配設備箱壁掛安裝。
3.6 系統(tǒng)供電
OLT和核心交換機由中心機房UPS電源集中供電,當多臺OLT分布式部署時,宜在各設備間單獨設置UPS電源,以保障網絡核心設備的穩(wěn)定工作。
分光器為無源設備,無需額外考慮電源。
面板式ONU主要用于桌面接入,就近從電源插座回路取電,確保和終端設備同步工作即可,無需通過UPS電源供電。盒式ONU主要用于監(jiān)控設備接入,建議在各建筑物的匯聚設備間設置UPS電源,實現(xiàn)集中供電,以保障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不間斷運行。監(jiān)控設備可由UPS電源直接供電或由盒式ONU提供PoE供電方式,視設備選型而定。
4 微管微纜氣吹施工工藝
微管微纜氣吹技術(圖4)即“母管+微管+微纜”的敷設技術,利用氣吹敷纜的方法先將微管吹入已敷設的母管中,然后根據不同時期的使用需求再分批次將微纜吹入微管中。母管可以是任何適用材質的管材,包括線槽。微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硅芯管(HDPE硅芯管),內壁附著永久性固體潤滑硅芯層,摩擦系數小于0.15,該潤滑層與高密度聚乙烯管具有相同的物理和機械性能,即使受壓也不易變形。微纜即微型光纜,擁有體積小、重量輕的結構,具有高密度、低成本和靈活的特點。
微管微纜氣吹施工有別于傳統(tǒng)網線和光纜施工的顯著差別是“先敷管(微管),再吹纜”,實現(xiàn)“管纜分離”。和傳統(tǒng)的纜線敷設方式相比,微管微纜氣吹技術能夠實現(xiàn)彈性的網絡設計、節(jié)省管道資源,有利于控制初期投資成本;對光纜的損害小,降低了安裝風險;施工效率高,后期維護或更換光纜十分便捷。
光纖到桌面的組網方案中,用戶配線光纜的敷設量極大,十分適合采用微管微纜氣吹技術進行光纜敷設。采用2芯單模微纜,與之匹配的是最小規(guī)格的5/3.5 mm微管。與傳統(tǒng)的纜線敷設方式不同,微管敷設完成后,吹入和吹出微纜時,不再對微管進行變動,因此無需預留操作空間,理論上線槽或保護管的填充率可達100%。微管微纜氣吹施工管道利用率高,一次布管后可以多次進行光纖擴容;無需預留大量檢修口、拉線盒和操作空間,適合狹小空間內的布線;施工靈活,既可以一次吹纜到位,也可以通過專用接頭實現(xiàn)分段施工;將布管和吹纜2道工序分開,有效避免因交叉作業(yè)造成的成品破壞。
5 結束語
隨著園區(qū)網絡業(yè)務的云化和信息接入點規(guī)模的倍增,全光網絡將是園區(qū)網絡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全光網絡能夠為園區(qū)提供一套高效、安全和綠色的信息基礎設施,同時具備平滑升級的高度可擴展性,提高了網絡使用壽命,促進園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
目前,ONU仍然需要電源,隨著光電轉換技術的深入發(fā)展,將微型化的ONU集成到終端設備中可以徹底實現(xiàn)光電分離,進一步發(fā)揮全光網絡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李霆,張軍,萬席鋒.全光園區(qū)網絡架構與實現(xiàn)[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
[2] 無源光局域網工程技術標準:T/CECA 20002—2019[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9.
[3] 熊江,鄒曉斌,黃琦,等.全光纖到桌面無源光局域網微管微纜布線技術要點及示范工程介紹[J].智能建筑電氣技術,2022(5):76-81,108.
作者簡介:陳晨(1981-),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智慧城市、智能化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