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長興縣實驗小學一直秉承“讓教育成為一種享受”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推進深閱讀、真表達。學校探索實施“小銀杏”閱讀課程,構建三大閱讀子課程——“晨誦課程”“整本書閱讀”“讀寫課程”,打造高質量閱讀、書寫、表達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通過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搭建多維閱讀平臺、創(chuàng)設科學的評價體系、建立家校聯動機制等多種舉措,讓學生有書讀、會讀書、愛讀書,以閱讀賦能學生全面發(fā)展。
推動多元融合,增強閱讀效能
“小銀杏”閱讀課程力求通過全科性、全程性、實踐性的閱讀模式,打破學科壁壘、場域限制,增強學生閱讀效能。
學科融合,擴展閱讀內容。《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要倡導廣泛全面閱讀,引導青少年學生充分利用閱讀黃金期,博覽群書、拓寬視野。”學校以“1+X”模式打造“小銀杏”全科閱讀課程(其中1為必讀書目,X為選讀書目),由教導處牽頭,各學科骨干教師為中心組成員,編制全科閱讀推薦書目,內容包括語文、英語、數學、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并成立閱讀指導小組,以項目化方式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
策略融合,提高閱讀能力。學校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和教材《快樂讀書吧》的書目為主,積極落實“班班共讀”,融合導讀教學策略,扎實推進整本書閱讀。
如光影式導讀,即通過視頻、電影等多媒體手段,與文本閱讀相結合。在圍繞《寶葫蘆的秘密》《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等書籍開展共讀活動時,教師選擇合適的電影片段作為導讀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再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將書籍內容中各級主題關系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考與文本內容相關的信息,拓展閱讀的廣度與深度。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設計閱讀引導課、推進課、展示交流課三大類型的課程,注重授予學生研究批注、梳理信息、聯系上下文、預測、跳讀等閱讀策略,通過反復的“教”“學”“用”,讓學生將這些閱讀策略逐漸轉化為自身的閱讀能力。
主體融合,突破閱讀邊界。信息化時代的閱讀已延伸到多主體的多維互動。學校突破課堂和校園的邊界,形成了融合教師、學生、家長的多個閱讀共同體。
一是組建“小銀杏班級閱讀聯盟”。班內學生自愿成組,并選出喜愛閱讀、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閱讀聯盟盟主。每組討論并設計所在聯盟的名稱、圖標,盟主和組內成員一起制定共讀計劃,并及時開展交流、展示活動。學校在期末時評選出最佳閱讀聯盟。
二是開設“小銀杏家長課堂”。利用拓展課程和課后服務,學校邀請家長志愿者走進課堂,擔任閱讀導讀員,為學生帶來精彩的閱讀課,例如低年級的“快樂繪本”、中年級的“童話創(chuàng)編”、高年級的“小說鑒賞”等,深受學生喜愛。
三是成立“小銀杏閱讀共同體”。閱讀共同體主要由長興縣實驗小學、長興縣泗安鎮(zhèn)實驗小學、長興縣煤山鎮(zhèn)中心小學、長興縣第二實驗小學明珠路校區(qū)四所學校組成。以實驗小學閱讀共同體主體校的身份,學校利用信息技術輔助“互聯網+”同步課堂教學,實現閱讀共同體學校之間的互動、互補、共享。同時,借助省特級教師沈莉、黃玉平名師網絡工作室,線上線下結合,及時呈現閱讀共同體的活動過程和階段成果,交流信息與經驗,利用技術實現閱讀課堂的共建共享。
活動融合,推進深度閱讀。為引導學生規(guī)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和交流,學校有機整合日常閱讀和班級、年級、校級閱讀活動。每周班級分享一次閱讀心得,每月以年級為單位進行講故事比賽,每年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舉辦“小銀杏”校園文化節(jié)之讀書節(jié)系列活動,如“尋找最美的聲音”經典誦讀大賽、“小小書香大使”短視頻好書推薦等活動。在最受學生歡迎的“小銀杏劇場”課本劇展演活動中,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的基礎上自編劇本,精心準備道具、音樂,通過班級、年級、校級三級比賽,評選出精彩的節(jié)目參加迎新文化節(jié)的演出。多彩的活動豐富了閱讀形式,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營造書香氛圍
“小銀杏”閱讀課程致力于讓學生的閱讀行為像呼吸一樣自然,學校傾力為學生打造立體的閱讀空間,提供充足的閱讀資源,讓書香溢滿校園。
提供閱讀的適宜場所。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每天對師生開放,每年都會及時更新圖書資源;班級設置“小書吧”,學生自愿捐書、自主裝飾、自主管理,“小書吧”成為班級“好書漂流”的主陣地;學校教學樓的門廳、樓道的連廊等空曠處設置了“銀杏悅讀書吧”,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觸手可及自己喜愛的書籍;校園里的“紫藤閱讀亭”為學生提供愜意的閱讀場域,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享受閱讀的快樂;每個班級的黑板報上都設置了閱讀專欄,定期展示閱讀資訊,分享閱讀方法、名人故事、經典段落等。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教學樓、教室墻面張貼激勵學生閱讀的名言警句等,讓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學生的閱讀空間。
保證充足的閱讀時間。學生每天早上到校后,我們安排10分鐘作為“大聲誦讀時間”,讓學生朗讀名家名作,背誦經典詩篇;午休時間,我們安排每個班級一周一次走進圖書室,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書籍,挑個喜歡的角落舒服地閱讀;晚上則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不少于30分鐘的“親子共讀”,讓學生靜心沉浸在書香氛圍中。另外,學校每周會開設一節(jié)導讀課,由語文教師或家長志愿者引導學生分享交流閱讀成果。周末、節(jié)假日我們也鼓勵學生利用閑暇時間閱讀課外書籍,讓閱讀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
拓寬閱讀的空間。學校合理利用線上平臺,打造“云悅讀”空間。借力大數據,為學生量身定制閱讀書目,并設計“小銀杏閱讀過關測試題”;借助微信公眾號、“之江匯教育廣場”平臺實現“云共享”,開設“小銀杏讀書心得集萃”等欄目;通過微信或者釘釘建立班級和小組共讀群,篩選高品質的移動終端App,利用微信讀書、喜馬拉雅等App為師生推送線上圖書資源,組織師生參與共讀。
實施多維評價,激發(fā)閱讀熱情
學校圍繞閱讀的態(tài)度、內容、方法、應用等生態(tài)要素,注重“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成果性評價”的有機融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
評價主體多元化。學校以“小銀杏閱讀存折”為載體,通過自我記錄、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議、家長評價等方式,匯集學生、家長、教師三方面的力量,激勵學生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評價內容多角度。一是評閱讀態(tài)度。如在?;蛟诩抑袑W生有無自覺閱讀的習慣,是否按要求制定科學的閱讀計劃等。二是評閱讀積累量。以“1+X”中的“1”即必讀書目為保底要求,明確量化標準。三是評閱讀能力和方法。以閱讀過關、分享交流等形式評價學生提取信息能力、內容質疑能力以及理解概括能力等。
評價形式多樣化。一是測試性評價,重分層。學校每學年進行“小銀杏閱讀考級”評價活動,分必讀內容和選讀內容對學生進行測試;二是展示性評價,重活動。例如開展優(yōu)秀小報展、誦讀比賽、閱讀推薦海報展等活動,展示性的活動推動了讀與寫、讀與表演等形式的融合。三是個性化評價,重示范。以“銀杏之星”“閱讀小達人”“書香少年”“書香大使”等評選活動為主,以榜樣的力量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四是儲蓄發(fā)展式評價,重積累。如有的班級在黑板報上開設“閱讀之星排行榜”,到學期結束的時候,五角星數量在班級前20名的學生被評為班級“閱讀之星”,通過這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主動閱讀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