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縣子珍小學地處井岡山腳下,以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井岡山第一位女紅軍戰(zhàn)士賀子珍的子珍為名,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一直將井岡山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對思政育人進行探索實踐。
一、依托資源,打造育人環(huán)境
學校始終將“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作為立德樹人的核心,以井岡山精神為依托,積極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政育人資源,引導學生從小理解井岡山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傳承意義,繼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被譽為“永新一枝花”的賀子珍,是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鏗鏘杜鵑,她陪伴毛澤東度過了革命時期最艱苦的十年,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她心懷蒼生、勤奮好學、果敢堅毅、無私無畏的品質,是井岡山精神的生動寫照。
學校以三灣改編內容及賀子珍革命印記內容為主線,裝飾校園文化墻,打造以“子珍”為核心元素的學校文化,如“赤子懷珍”校訓、“鏗鏘杜鵑”校旗、“舞動的鳳凰”?;?、《魅力子珍》校歌,編寫《大美子珍》校本課程,創(chuàng)辦《鏗鏘子珍》校報,打造了賀子珍紀念室。
二、鍛造教師,打造育人隊伍
學校將“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貫穿教師成長的始終,引導教師以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人格魅力率先垂范。
一是“走出去”。學校黨支部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xù)紅色血脈”為主題的研修活動,帶領全體黨員在永新縣才豐鄉(xiāng)賀頁朵榨油坊宣誓廣場重溫入黨誓詞;在賀子珍故里——黃竹嶺尋覓賀子珍以生命踐行初心的足跡;在柏木下重學黨章,明確黨員的義務、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深刻理解井岡山精神的內涵。定期組織教師到三灣改編紀念館等地參觀學習,讓教師在現場聆聽“弘揚三灣改編精神,爭做新時代好老師”專題報告,讓教師深入了解人民軍隊創(chuàng)建以來所走過的光輝歷程,在現場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
二是“引進來”。學校除了組織教師到紅色教育基地學習外,還組織教師開展主題學習交流,增強教師的紅色文化傳承意識,提升教師的紅色文化傳播能力。學校結合每年的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國慶節(jié),邀請老紅軍、老戰(zhàn)士后代走進學校,為教師講授發(fā)生在老紅軍、老戰(zhàn)士身上的革命故事,讓教師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
三是“學下去”。學校積極開展“為學生讀書,為自己讀書”活動,把教師的讀書活動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5+1”工程的內容之一,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紅色文化的學習結合起來,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指導教師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工作。學校每年有針對性地為教師購買書籍,鼓勵教師精讀教育理論、品讀經典,激勵教師爭做紅色文化育人的排頭兵。
在傳承井岡山精神的過程中,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校開設了講紅色故事、唱紅歌、表演紅色課本劇、欣賞紅色影視等十余個紅色文化社團,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紅色文化的力量,理解井岡山精神的深刻內涵,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使之自覺做紅色文化的傳播者、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三、融入課堂,打造育人平臺
一是將井岡山精神融入日常課堂。學校鼓勵教師利用課堂主陣地,把井岡山精神轉化為育人資源,將紅色文化引入課堂,積極營造紅色文化育人氛圍。學校組織教師編寫《大美子珍》校本課程,以賀子珍的事跡為切入點,弘揚井岡山精神。學校將井岡山精神融入各門課程,讓詞《西江月·井岡山》的朗讀聲響徹在語文課堂上,讓歌曲《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的動人旋律飄蕩在音樂課上,讓紅色繪畫作品出現在美術課上,讓體育活動成為艱苦奮斗的體驗訓練。在教學形式上,教師既用真實的故事說服人,如還原賀子珍在長征途中勇救傷員的故事,以情景劇的形式感動和影響學生,又用生動的形象打動人,如講述《朱德的扁擔》《八角樓上》,讓學生體悟革命領袖的軍民深情。各學科教師還在內容設計上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新、因勢而進,課前有紅色歌曲、課中有紅色影片、課后有紅色書籍,使井岡山精神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二是將井岡山精神融入實踐課堂。實踐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與延伸,學校將抽象知識具體化,促成知行合一。學校開展的實踐教學,踐行“大思政課”理念,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互融互通,讓學生在實踐中激發(fā)學習興趣。學校將實踐教學的“看”與“行”結合起來,先組織學生讀紅色書籍,如《愛國主義教育讀本——井岡山的故事》《毛主席在井岡山的故事》《跟爺爺上井岡山》《井岡山英烈》《井岡山傳奇故事》《井岡山人物》等,然后組織學生到革命圣地井岡山、賀子珍故里、紅色三灣、龍源口大捷橋、塘邊調查舊址等地參觀,到現場聆聽革命先烈的戰(zhàn)斗故事,感受井岡山精神的偉大力量。在“看”的基礎上,學校引導學生的“行”,開展以井岡山精神為主題的朗誦、舞臺劇表演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的文化長廊打造、紅色標語上墻、紅色黑板報設計、紅色讀書角建設等。學校組織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紅色歌曲演唱會、紅色手抄報評比等活動,既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三是將井岡山精神融入網絡課堂。網絡課堂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時空限制,小學生的生活、學習與網絡密不可分,網絡教學不僅要講述故事、傳遞情感,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從小認識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從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學校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開通網絡課,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井岡山精神,將井岡山精神融入動畫和游戲,契合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記憶。學校定期推送適合小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視頻,強化學生的感知,鼓勵學生在家長的引導下,主動學習井岡山精神,創(chuàng)作以井岡山精神為主題的網絡作品,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探索能力。(作者單位:江西省永新縣子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