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zhì)檔案在保存和利用中出現(xiàn)破損情況時,需要進行修復以延長其壽命。如果修復時使用了不符合修復規(guī)范的膠水、膠棒等粘合劑或者調(diào)制的小麥淀粉漿糊過稠,都會造成檔案粘連成塊,難以分離。這類因粘合劑使用不當導致紙張粘結成塊且無法輕易分開的紙質(zhì)檔案可稱為膠粘檔案。膠粘檔案粘連部分不僅褶皺嚴重,翻閱困難,還會使紙張變脆和長霉,影響檔案的壽命和利用,需要探究有效的揭粘方法。本文選取某卷膠粘民國檔案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各種揭粘方法的特點與適用條件,進行相關實驗并觀察揭粘效果,最終選定合適的揭粘方法應用于某卷膠粘民國檔案揭粘修復實踐,為開展膠粘檔案的揭粘修復工作提供參考。
一、現(xiàn)有揭粘方法概述
檔案的揭粘方法主要包括干揭法、酶解法和濕揭法。
干揭法是使用竹啟等工具將被粘連檔案直接挑開,適用于粘連不嚴重并且紙頁之間有縫隙的檔案。操作時可從紙張邊緣輕輕揭起,逐步向中間移動揭開[1]。當檔案紙頁的強度較好時,也可以直接用手揭開。
酶解法是將粘連檔案放在酶溶液中浸泡,利用酶將黏性物質(zhì)催化分解成可溶于水的物質(zhì),適用于揭開粘連嚴重的檔案。酶的催化作用有專一性,不同性質(zhì)的粘結物要選用不同的酶,酶發(fā)生催化分解反應時也需要保持特定的溫度、pH值和酶濃度,且處理后的檔案易生霉,還會造成不耐水字跡發(fā)生擴散。
濕揭法主要包括水泡法、鍋蒸法、冷凍法等。水泡法是把檔案浸泡在清水中,使水慢慢滲透進紙頁間,泡透為止,待其松軟后,將檔案從水中取出瀝水,晾至半干,再慢慢揭開。紙張強度較差的檔案,不應水泡。水泡法一般適用于粘結較結實,紙層縫隙很小的檔案[2]。鍋蒸法是利用水蒸汽穿透力強可熔化粘結物的特點,讓粘連檔案變軟后脫膠而被揭開[3],運用該方法需將粘連部分用水浸泡,讓紙張纖維膨脹疏松,便于水蒸汽進入。冷凍法是利用水的冷凍膨脹原理進行揭粘。由于水的密度隨溫度會不斷發(fā)生變化,根據(jù)質(zhì)量公式:質(zhì)量=密度×體積,當相同質(zhì)量的水隨著溫度下降到0度以下凝結成冰時,密度會變小,體積會變大,從而擴大紙張間距,使粘結物脹開,達到揭粘的目的。此法對粘連嚴重,粘結成塊的檔案有較好的揭粘效果[4]。
二、揭粘方法的選擇
在揭粘時,首先要綜合考慮紙張性能、字跡材料性能、粘連程度、破損情況以及所用粘合劑的性質(zhì)等,對揭粘方法進行初步篩選。比如紙張強度大小,是否會戳破紙張;檔案字跡遇水是否會發(fā)生擴散或褪色;粘合劑與生物酶是否會發(fā)生不利于檔案長期保存的化學反應等。其次對揭粘方法進行實驗驗證,根據(jù)實驗結果確定適合的揭粘方法。
下面以某卷膠粘民國檔案為例,先依據(jù)該檔案的基本情況,初步篩選揭粘方法,然后再通過實驗確定揭粘方法。
(一)基于某卷膠粘民國檔案基本情況的揭粘方法初篩
1.粘連程度及破損情況
該卷膠粘民國檔案從外觀上看呈輕度破損狀態(tài),被粘合劑粘住的部分直觀觀察并不明顯,翻動檔案后發(fā)現(xiàn)粘連情況比較嚴重。整卷檔案共有39張紙,有12張紙存在粘合劑殘留的問題(圖1)。
2.字跡材料溶解性
由于整卷檔案基本無標點,選擇用棉簽蘸取溶劑在字跡上輕輕擦拭并觀察棉簽上是否有顏色殘留的方法測試字跡的溶解性[5],溶劑則選擇純凈水。經(jīng)檢測發(fā)現(xiàn),檔案上的紅色字跡易溶于純凈水,綠色輕微溶于純凈水,黑色字跡不溶于純凈水。
基于以上某卷膠粘民國檔案的基本情況:檔案粘連比較嚴重,且檔案字跡材料有遇水擴散的紅墨水,干揭法可能無法將其完全揭開,酶解法可能會造成字跡擴散,故對其揭粘不可選用干揭法和酶解法,需考慮濕揭法。
(二)基于實驗驗證的揭粘方法確定
水泡法、鍋蒸法和冷凍法三種濕揭法是否適用于某卷膠粘民國檔案,需要進行實驗驗證。實驗所需試樣的制作方法:將宣紙裁成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份,然后裁取同樣數(shù)量和大小補紙,將膠水、膠棒和稠漿糊這三種不同的粘合劑分別涂抹在宣紙的光面和毛面,粘上補紙,最后進行晾干處理。制作的實驗試樣總計晾曬了12天。具體實驗步驟及結果如下:
1.水泡法
用毛筆蘸取少量水涂抹在試樣被粘連的部分,然后將試樣用塑料布包裹起來悶著,每5分鐘打開塑料布觀察一次情況并記錄,每打開一次塑料布需要繼續(xù)涂抹少量水后接續(xù)包裹起來悶著。
由實驗結果可知,利用水泡法對被粘連試樣進行揭粘處理時,補紙與宣紙光面粘連比補紙與宣紙毛面粘連更容易揭開,且三種粘合劑的總體揭粘難度從易到難依次為膠棒、膠水、稠漿糊,見表1。
2.鍋蒸法
在蒸鍋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并煮沸,用毛筆蘸取少量水涂抹在試樣被粘連的部分,然后用高麗紙將試樣包裹住,水沸騰后將蒸屜放入蒸鍋中,并將包裹好的試樣放在蒸屜上,每30分鐘觀察一次情況并記錄。
由實驗結果可知,利用鍋蒸法對被粘連試樣進行揭粘處理時,補紙是與宣紙光面粘連還是與宣紙毛面粘連無較大區(qū)別,且三種粘合劑的總體揭粘難度從易到難依次為膠棒、稠漿糊、膠水,見表2。
3.冷凍法
將試樣用清水浸濕后用高麗紙包裹住,放入-18℃冰柜中冷凍,待試樣完全冷凍后取出自然解凍,完全解凍后觀察試樣情況。本次實驗完全冷凍所需時間約為24小時,解凍所需時間約為7小時。
由實驗結果可知,利用冷凍法對被粘連試樣進行揭粘處理時,補紙是與宣紙光面粘連還是與宣紙毛面粘連無較大區(qū)別,且三種粘合劑的總體揭粘難度從易到難依次為膠棒、稠漿糊、膠水,見表3。
4.實驗結果分析
根據(jù)對水泡法、鍋蒸法和冷凍法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可知,無論是從花費的時間方面還是操作難易程度方面,皆為水泡法優(yōu)于鍋蒸法優(yōu)于冷凍法。且冷凍法需要將整個檔案全部浸濕,易造成不耐水字跡發(fā)生擴散,對檔案造成二次損害,因此,首先排除冷凍法。最后結合該卷膠粘民國檔案被粘連位置主要位于裝訂處,且無字跡。因此,優(yōu)先選擇水泡法,其次是鍋蒸法。
三、某卷膠粘民國檔案揭粘實踐與成果
首先選用了水泡法對某卷膠粘民國檔案進行揭粘處理。用干毛筆蘸取少量純凈水涂抹在被粘連處,然后將該頁檔案用塑料布嚴密包裹,等待幾分鐘后將檔案紙頁取出,用鑷子夾住紙頁將被粘連處輕輕撕開,即完成了對檔案紙頁的揭粘處理。當遇到粘連較嚴重的情況時,適量多涂抹一些純凈水,然后先用高麗紙包裹再用塑料布包裹,并多等待幾分鐘后將其揭開。
另外,有些檔案紙頁間的粘連過于嚴重,利用水泡法無法將其揭開,于是用鍋蒸法繼續(xù)對這些檔案紙頁進行揭粘處理,往蒸鍋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并煮沸,用毛筆蘸取少量水涂抹在紙頁間粘連部分,再用高麗紙將其包裹住,在水沸騰后將蒸屜放入蒸鍋中,將包裹好的檔案放在蒸屜上,約30分鐘后查看是否能揭開,直至某卷膠粘民國檔案全部被揭開。最后,用毛筆蘸取少量純凈水涂抹在檔案紙頁上殘留有粘合劑的部分并包裹上塑料布,幾分鐘后取出,用鑷子輕輕刮掉檔案紙頁上附著的粘合劑,再把檔案紙頁反鋪在工作臺面上,用噴壺均勻噴灑,使檔案紙頁的褶皺即刻打開,有折痕過重的地方再稍加處理就得以展平(圖2)。
四、總結
針對此種粘連情況比較嚴重且字跡材料存在遇水擴散現(xiàn)象的檔案,干揭法可能無法將其完全揭開,酶解法可能會造成字跡擴散,即只能考慮濕揭法。通過實驗驗證,從花費的時間、操作難易程度來看,水泡法最優(yōu),其次是鍋蒸法。因此,在揭粘時優(yōu)先選擇水泡法處理。但有些檔案紙頁間粘連過于嚴重,水泡法無法將其揭開,利用鍋蒸法繼續(xù)揭粘處理。
揭粘是膠粘檔案修復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修復工作的成敗。在選擇揭粘方法時無論是使用干揭法、濕揭法、酶解法還是其他方法,都要考慮檔案原件紙張的特性和字跡材料的特性,如在揭粘前進行字跡材料溶解性測定,盡可能選擇對檔案原件傷害最小的方法。有時檔案粘連原因復雜,利用一種揭粘方法可能無法將膠粘檔案全部揭開,可考慮結合其他揭粘方法,多種方法聯(lián)用。另外,在揭粘過程中,手法要輕盈一些,防止紙張纖維分離,對檔案再次造成損害。
參考文獻:
[1] 王偉酈, 王琦. 水浸受潮“檔案磚” 的揭裱方法[J]. 中國檔案, 2021(10): 44.
[2] 國家檔案局, 中央檔案館. 中國檔案年鑒-2012[M].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5.
[3] 馮樂耘. 中國檔案修裱技術[M].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0.
[4] 李冰, 蔡夢玲. 糟朽且粘連歷史檔案揭粘方法的效果及影響性分析[J]. 檔案學通訊, 2021(4): 93-100.
[5] 國家檔案局.GB/Z 42468.4-2023. 紙質(zhì)檔案搶救與修復規(guī)范第4部分:修復操作指南[S].
基金項目: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建國初期對外貿(mào)易檔案保護策略研究與實踐”(2021-B-13)
作者單位: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北京北辰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會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