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卵巢癌發(fā)生的“二元論”學說行機會性輸卵管切除術(OS)對絕經前婦女卵巢功能、術后恢復情況的影響,為提升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中山市東鳳人民醫(yī)院和廣東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子宮良性疾病的絕經前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手術方式分為A組(30例,保留輸卵管的全子宮切除術)和B組(30例,全子宮切除術+OS)。兩組均觀察至出院并隨訪12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術前及術后3、6個月女性絕經期自測表(Kupperman)評分、絕經期生存質量量表(MENQOL)評分,術前及術后6個月卵巢功能,以及隨訪期間并發(fā)癥及圍絕經期綜合征發(fā)生情況。結果 與術前比,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Kupperman評分均逐漸升高,MENQOL評分均逐漸降低(均P<0.05),但術后3、6個月兩組間Kupperman評分、MEN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清雌二醇(E2)、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均降低,血清促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均升高(均P<0.05),但術后6個月兩組間上述血清激素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A組比,隨訪期間B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圍絕經期綜合征發(fā)生率均更低(均P<0.05);與A組比,B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更長,排氣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多,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子宮良性疾病的絕經前患者使用全子宮切除術聯合OS治療有利于降低并發(fā)癥和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fā)生,不會對患者的康復質量和卵巢儲備功能產生影響,利于保障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卵巢癌 ; “二元論” ; 機會性輸卵管切除術 ; 子宮良性疾病; 絕經 ; 卵巢功能
【中圖分類號】R7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2.002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2.008
全子宮切除術可以對各種子宮良、惡性疾病進行比較徹底且有效的治療,雖然可以清除病灶,但容易導致輸卵管積水或存在扭曲,破壞了卵巢的血供,導致卵巢功能下降,甚至還有可能會引起輸卵管脫垂、盆腔積液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2]。卵巢癌是婦科常見腫瘤,既可以發(fā)源于卵巢本身,也可以發(fā)源于輸卵管,即為卵巢癌起源的“二元論”學說。機會性輸卵管切除術(OS)以輸卵管切除代替輸卵管結扎,行全子宮切除術同時切除雙側輸卵管,還可減少術后盆腔包塊的發(fā)生率及再次手術率[3]?;凇岸摗睂W說,給予子宮良性疾病患者OS治療可降低卵巢癌發(fā)生風險[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卵巢癌發(fā)生的“二元論”學說行OS治療對絕經前婦女卵巢功能、術后恢復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中山市東鳳人民醫(yī)院和廣東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子宮良性疾病的絕經前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手術方式分為A組(30例)和B組(30例)。A組患者年齡40~49歲,平均(42.81±2.25)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3.05±0.37)年;子宮腺肌病14例、子宮內膜病變11例、子宮肌瘤5例。B組患者年齡41~50歲,平均(43.18±2.33)歲;病程4個月~4.5年,平均(2.97±0.43)年;子宮腺肌病13例、子宮內膜病變10例、子宮肌瘤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微創(chuàng)婦科學》 [5]中的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⑵輸卵管和卵巢外觀正常,無肉眼可見病變;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并發(fā)盆腔炎性疾病;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并發(fā)癥;⑶半年內使用激素治療;⑷長期服用抗凝藥物;⑸術前卵巢早衰;⑹閉經且有明顯圍絕經期綜合征表現。本研究經中山市東鳳人民醫(yī)院和廣東省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手術方法 給予兩組患者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常規(guī)監(jiān)測術中血壓、心電、脈搏、血氧飽和度,于臍部上方作1 cm的切口,另在麥氏點、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上1/3處及左下腹反麥氏點各作1個切口,根據情況必要時增加1個穿刺口,穿刺置入腹腔鏡,置入套管及手術器具,常規(guī)建立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12 mmHg(1 mmHg=0.133 kPa);通過腹腔鏡檢查患者盆腹腔各器官的外觀,探查盆腔無明顯粘連,卵巢外觀正常,雙極電凝卵巢固有韌帶,掌握好電凝功率及接觸時間,避免離斷后出血二次電凝。A組實施保留輸卵管治療,切斷圓韌帶、輸卵管峽部,切斷宮骶韌帶和主韌帶,環(huán)形切陰道壁,從陰道取出子宮,完整切除子宮,可吸收線連續(xù)縫合陰道殘端,檢查無活動性出血,縫合切口,術畢。B組行OS治療,在術中電凝閉合雙側輸卵管傘端,提起輸卵傘端,緊靠輸卵管電凝系膜組織,逆向切除輸卵管直至間質部,余下同A組步驟。兩組患者均觀察至出院并隨訪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⑵女性絕經期自測表(Kupperman) [6]評分、絕經期生存質量量表[7](MENQOL)評分。分別于術前及術后3、6個月,使用Kupperman評分評估兩組患者圍絕經癥狀,總分39分,評分越低說明圍絕經癥狀越輕;使用MENQOL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共包含29個條目,涉及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性生活及血管舒縮癥狀4個維度,每個條目計6分,滿分為174分,MENQOL評分越低說明生活質量越好。⑶卵巢功能。分別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約3 mL,使用離心式血液成分分離機(西安銘朗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BCS16)離心,轉速3 5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檢測血清雌二醇(E2)、促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⑷并發(fā)癥及圍絕經期綜合征發(fā)生情況。觀察記錄隨訪期間兩組患者盆腔包裹性積液、卵巢癌、下腹疼痛的并發(fā)癥及圍絕經期綜合征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各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與A組比,B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更長,排氣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多,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Kupperman評分、MENQOL評分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Kupperman評分均逐漸升高,MENQOL評分均逐漸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A組比,術后3、6個月B組患者Kupperman評分均較高,MENQOL評分均較低,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卵巢儲備功能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清E2、AMH水平均降低,血清LH、FSH水平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A組比,術后6個月B組患者血清E2、AMH水平均更低,血清LH、FSH水平均更高,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及圍絕經期綜合征發(fā)生情況比較 與A組比,隨訪期間B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圍絕經期綜合征發(fā)生率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 討論
在卵巢癌起源的“二元論”學說中,輸卵管與卵巢作為主要的發(fā)病源頭,當卵巢癌起源于卵巢本身時,其病變通常與卵巢內部的細胞結構和功能異常密切相關;而當卵巢癌起源于輸卵管時,其發(fā)病過程可能更加復雜,因為該組織內存在一定量的間充質干細胞儲備,當這些干細胞受到刺激時,可能會轉化為腫瘤細胞,這些細胞可能通過輸卵管腔擴散至卵巢或其他部位,引發(fā)卵巢癌的發(fā)生[8]。
全子宮切除術是目前治療婦科良性疾病的手術方式之一,以往為減輕手術對卵巢功能的影響,通常多保留輸卵管,但輸卵管保留對于預防卵巢癌無積極意義。全子宮切除術聯合OS會減少輸卵管、卵巢血供,有效切除腫瘤細胞組織,抑制病情進展,預防復發(fā);同時將雙側輸卵管切除,在操作時重視對患者子宮 - 卵巢血供的保護,手術范圍較小,可有效避免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損傷,保障手術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術前比,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Kupperman評分均升高,MENQOL評分均降低;而術后3、6個月兩組Kupperman評分、MENQO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子宮良性疾病的絕經前患者使用全子宮切除術單獨和聯合OS治療均可促進患者康復,保證生活質量。
E2由卵巢內卵泡的顆粒細胞分泌,其濃度對診斷早熟、發(fā)育不良等內分泌疾病及婦科疾病有一定的診斷意義;LH由垂體前葉嗜堿性細胞分泌,可以判斷卵巢功能減退;FSH可刺激卵巢分泌雌激素,在預測排卵時間、不孕癥和內分泌疾病的診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AMH由卵巢分泌,其表達水平與竇狀卵泡數量、卵巢功能有關,可用于評估女性卵巢儲備能力[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清E2、AMH水平均降低,血清LH、FSH水平均升高;而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與A組比,隨訪期間B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圍絕經期綜合征發(fā)生率均更低,這提示子宮良性疾病的絕經前患者使用全子宮切除術聯合OS不會影響患者卵巢儲備功能,有利于降低并發(fā)癥和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fā)生。分析其原因,OS治療將兩側輸卵管進行切除,會對輸卵管系膜內的動脈吻合弓造成損傷,破壞同側輸卵管卵巢系膜之間的血供,影響卵巢的儲備功能,且會加重卵巢的功能減退,使卵泡數和獲卵率減少,但不會影響性激素水平的產生[11]。此外,行OS治療具有預防輸卵管積水的作用,對減少盆腔包裹性積液、下腹疼痛等并發(fā)癥非常有效,且雙附件切除可最大程度地降低輸卵管遠端引發(fā)的癌變風險,降低卵巢癌發(fā)生概率。
綜上,子宮良性疾病的絕經前患者使用全子宮切除術聯合OS治療不會對患者的康復質量和卵巢儲備功能產生影響,保障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有利于降低并發(fā)癥和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fā)生,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白艷梅, 張利明. 全子宮切除聯合雙側輸卵管切除術對患者血清AMH及卵巢功能的影響[J]. 貴州醫(yī)藥, 2023, 47(1): 39-40.
張迪, 何龍, 劉夢菲, 等. 艾司氯胺酮與硫酸鎂用于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后鎮(zhèn)痛效果的比較[J].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23, 39(9): 906-910.
張瑤, 馬穎 張淑蘭. 中年女性機會性子宮或附件切除:利與弊[J]. 協和醫(yī)學雜志, 2021, 12(2): 172-178.
張玉瑾, 張文晶, 吳楠. 子宮切除術、雙側輸卵管切除術及單側輸卵管切除術患者卵巢癌風險的臨床對比分析[J]. 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9, 37(2): 60-62.
關錚. 微創(chuàng)婦科學[M]. 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04: 539-542.
楊丹, 吳群勵, 梁曉春. 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醫(yī)證型的分布及其改良Kupperman評分特點[J].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20, 48(7): 869-872.
楊姣, 任玉嘉, 劉民輝, 等. 絕經期生存質量量表中文版的標準關聯效度研究[J]. 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4, 39(7): 727-732.
張遠麗, 袁航, 張玉敏, 等. 機會性輸卵管切除預防卵巢上皮性癌研究現狀與進展[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9, 35(9): 1054-1057.
孫萍, 羅莉, 唐雯. 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對患者E2、FSH、LH水平及卵巢功能的影響[J]. 河北醫(yī)藥, 2019, 41(3): 411-413, 417.
曹敏, 蘇洪, 張曉陽, 等. 腹腔鏡下水分離法剝除術對卵巢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性激素及AMH水平的影響[J]. 中國性科學, 2020, 29(6): 75-79.
李曉麗, 邢秀月, 周葉, 等. 絕經前期腹腔鏡全子宮切除同雙側輸卵管與全子宮切除患者AMH水平變化比較[J]. 西部醫(yī)學, 2019, 31(9): 1415-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