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曉玲作為新人來到了這家公司。初來乍到,同事之間不熟悉,曉玲感到很是孤單,直到于瑩的出現(xiàn)。于瑩是一個活潑熱情的女孩,工作之余喜歡拉著曉玲閑聊。時間長了,曉玲漸漸將于瑩當(dāng)作閨蜜,心里有話也愿意跟于瑩說。
半年后,于瑩升任了部門副總監(jiān),曉玲特意買了禮物祝賀她。但漸漸地,曉玲感覺于瑩自從做了副總監(jiān)后,總是在疏遠(yuǎn)她。她邀請于瑩去逛街、看電影、吃飯,于瑩總是找借口拒絕。
正在她有些疑惑時,一些同事悄悄告訴她,于瑩在背后說了她不少事,說她學(xué)歷差,非名校出身,工作能力差,為人處世太差勁,還說她是第三者,男朋友是從別人手里搶來的。
聽到這些,曉玲憤怒地去找于瑩質(zhì)問,兩個人大吵一架。在爭吵中,曉玲恍然大悟,原來于瑩跟她套近乎,并不是真的想和她做朋友,而是為自己競聘副總監(jiān)鋪路,想要她手里的那張選票罷了。
曉玲指責(zé)于瑩欺騙了她的友情,可于瑩卻說:“要怪就怪你自己太天真,以為能在職場上找到真正的朋友。職場上,利益高于一切!”
于瑩的話,令曉玲和她徹底決裂。同時,她不禁想,難道真是自己錯了?是她過于天真,以為在職場上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職場上有真正的朋友嗎?
你相信職場上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嗎?
對于一些人來說,職場上只存在競爭和利益關(guān)系,他們更注重工作成果和利益回報,比如于瑩。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他們更注重人際關(guān)系和情感交流,相信在職場上也可以建立真正的友誼,可以和同事成為真正的朋友,比如曉玲。
但實際上,同事之間確實很難成為真正的朋友。
首先,職場上偏向于談?wù)搶I(yè)領(lǐng)域、職業(yè)發(fā)展、對人的工作評價等,極少涉及價值追求以及內(nèi)心層面的交流。所以,即便共事了許多年的同事,對彼此的了解也可能仍停留在工作層面。
其次,職場上存在利益沖突,同事之間是合作與競爭共存的關(guān)系。即便與同事相交多年,彼此的友誼也容易因利益關(guān)系的存在而產(chǎn)生嫉妒、猜疑和矛盾,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想找到在價值、追求和趣味上基本一致,能夠坦誠相待,彼此心意相通,而不是因為利益才互相接近的朋友,這在職場上很難實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也很正常,是由人的本性和職場特點共同作用所決定的,無關(guān)誰對誰錯。
職場友誼,應(yīng)該怎樣建立?
雖然同事之間很難成為真正的朋友,但也不排除彼此欣賞,成為職場好搭檔的可能。
一方面,我們沒必要把同事妖魔化,認(rèn)為同事之間只會互相利用,毫無真情實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明白,與同事保持良好的職場友誼,不論對工作還是自身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具體該如何做呢?
1.分散友誼
有句話叫:“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在職場友誼的問題上,這句話對于初入職場的新人非常適用。
初入職場時,因為人生地不熟,我們很想在周圍找到一個人成為情感寄托。這個人會在這個階段幫助我們很多,讓我們產(chǎn)生安全感??梢坏┻@個人不再幫助你了,或者因為利益沖突和你關(guān)系惡化,你要怎么辦呢?
在職場上的交往應(yīng)廣泛,要學(xué)會分散友誼。你不能只和某一個人交往,把情感傾注在一個人身上,而是要和不同的人都進(jìn)行交往,擴(kuò)大你的交往圈子。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你的獨立性,你才不會過于依賴你的朋友。
2.有分寸感
在《躍上高階職場》這檔節(jié)目里,演員馬伊琍談到了工作中與別人交往時的分寸感的核心:做事踏實靠譜,交情清淡如水。
在工作中我們要踏實靠譜,讓他人覺得我們是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同時也要用得體的分寸感將彼此“隔離”。正如工位之間會用一些隔板隔開,以此表示物理上的分寸感,在心理上,同事之間也需要這種分寸感。比如說,我們不能因為和同事合作久了,有了一點交情,就瞎打聽同事的薪資、上班時間聊私事等。
同事之間相處的舒適度應(yīng)由雙方的感受決定,而不是一方單方面讓對方感到舒服。如果對方讓你覺得不舒服,你不用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計較了”“太玻璃心了”,或者委屈自己,遷就對方。我們進(jìn)入職場是為了工作,不是交朋友。
當(dāng)你覺得被同事冒犯了,也要勇于表達(dá)自己的感受,“你這樣讓我挺不開心的”“我不喜歡你這樣做”等。勇于表達(dá)自己的不高興,也是維持職場分寸感的重要一環(huán)。
3.篩選交往圈
與同事合作久了,交往廣泛起來后,我們可以考慮發(fā)展一些人成為私下里一起玩的朋友。這就要求我們能對職場上的交往圈子進(jìn)行篩選。
職場中,判斷一個人能不能成為自己的朋友,應(yīng)考慮以下幾個要素:
對方對你的工作是否有幫助。能幫你升職加薪,給你的工作帶來正面影響的朋友固然好,但只要對方不給你的工作帶來任何負(fù)面影響,你們依然可以繼續(xù)交往。
考察對方的人品。你很可能在受到某位同事在工作上對你幫扶的同時,或者跟某個人相處很愉快的同時,發(fā)現(xiàn)對方的人品并不符合你的期待。
對方能否給你帶來積極感受。你和對方相處時,是不是能夠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或者精神上的收獲與啟發(fā)?
問問自己,彼此是否有基本一致的價值觀念。如果你們相處愉快,對方的人品也符合你的標(biāo)準(zhǔn),但價值觀念南轅北轍,交往時獲得的快樂體驗感恐怕很難長時間維持,這可能就不是一段值得長期交往的關(guān)系。
(摘自《心理與健康》)(責(zé)任編輯 張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