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被風拂過時,會漾起層層漣漪;海面被風拂過時,會被翻滾的海浪勾勒出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同樣受到風的擾動,為什么海面會有白色的浪花,湖泊和河流中卻很難看到?
海面的白色浪花是無數小氣泡聚在一起的結果。在湖泊、河流中,風浪沖擊形成的小氣泡會迅速聚并為大氣泡,隨后升浮、破裂,其中的氣體進入大氣;但海水中的電解質會抑制氣泡的聚并,使得風浪沖擊形成的小氣泡停留在海水中,它們聚在一起,折射光線,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白色浪花。
電解質是一類特殊的化合物,它們在溶于水或熔化的時候,能夠被電離,產生導電的離子,使溶液/熔液具有導電性。許多酸類(如鹽酸、硫酸)、堿類(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鹽類(如氯化鈉、碳酸鈉、碳酸鈣)、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鈉、氧化鈣)等都是電解質。
電解質不單單存在于實驗室的燒杯里,還藏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像調味料一樣無處不在。人體中也存在大量電解質,它們能夠維持細胞液的滲透壓,讓細胞處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也是做菜時不能過早放鹽的原因之一,鹽會加速肉類組織中的水分流失,讓肉質變柴)。
同時,電解質還有維持身體酸堿平衡、維持神經信號傳遞和肌肉活動、保持心臟穩(wěn)定跳動等功能。我們在高溫環(huán)境或運動過程中會大量出汗,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因此不斷流失,嚴重時會出現惡心、嘔吐、抽筋等癥狀,這時要盡快補充電解質。
打開一瓶汽水,你會觀察到許多冒出來的小氣泡,它們是“跑”出來的二氧化碳氣體;開水沸騰時,你會看到大大小小的氣泡向上升起,“頂”得水面不斷翻滾。
從宏觀角度看,氣泡聚并如同一場社交盛事,大小不一的氣泡在液體中相互碰撞,最終攜手,匯聚成更大的氣泡。當我們把視角轉向微觀,則會發(fā)現更奇妙的故事。
兩個氣泡相互接近時,它們之間會形成一層薄薄的液體層,我們稱之為“液膜”。隨著它們進一步接觸,液膜中的液體開始悄悄溜走,變得越來越薄,直到厚度只有幾十納米——相當于一根頭發(fā)的1‰那么細。這時,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液膜崩塌、破碎,兩個小氣泡融合成一個新的大氣泡。
過去,一直存在一個困擾科研人員的難題——海水中存在大量鹽類,按照傳統(tǒng)理論,它們應該促進而不是抑制氣泡聚并,但這與實際觀察到的現象存在矛盾。
氣泡在彼此接近的過程中會形成微納米級的液膜,科研人員自研儀器,創(chuàng)新性地觀測到了液膜的動態(tài)薄化過程,成功解開了這個難題。
實驗室中常用的是光學顯微鏡,主要用來觀察微米尺度的實驗現象,而液膜排水的現象則主要發(fā)生在納米尺度。科研人員是如何看到這一過程的呢?其中的原理和我們看到的彩色肥皂泡是一樣的。
肥皂泡是由納米級厚度的水膜包裹空氣形成的,光線照射在肥皂泡上,從水膜上下兩個表面分別反射回來,反射的光線相互交疊、互相干擾,形成新的光波,從而呈現多彩的效果,這種現象叫作薄膜干涉。
科研人員運用同樣的原理,將一束光照射在電解質溶液中兩個氣泡間的液膜上,捕捉到一圈圈彩色條紋;通過對連續(xù)捕捉的干涉條紋圖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氣泡間液膜的動態(tài)薄化過程。
氣泡在電解質溶液中相互接近,形成一道液膜。起初,液膜之間的水快速流出,液膜也迅速變薄;但當氣泡接近一定程度時(液膜厚度達30~50納米),排水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速度大幅降低,究其原因是離子在“搗鬼”。
離子喜歡待在電解質溶液中,卻不喜歡“貼”在氣泡上,因此,氣泡表面不均勻分布著許多只有水、幾乎沒有離子的小區(qū)域(小于1納米)。液膜向外排水時,這些區(qū)域只排水,無法排出電解質離子,使得液膜內的離子濃度不斷升高,從而與周圍溶液的離子濃度形成差異。濃度差異越來越明顯,產生張力,使氣泡表面變得難以移動,液膜排水的腳步因此被放慢,氣泡聚并的可能性也就被降低了。
氫能是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新能源。電解水制氫是獲取氫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制氫過程中會出現大量氣泡,它們的存在會讓電解系統(tǒng)能耗增加,也大大增加了安全風險。
如果可以誘導小氣泡聚并為大氣泡,強化氣泡的自脫附(吸附的逆過程)作用,或許能大幅度降低電解系統(tǒng)的能耗,為實現更清潔、更高效、更可持續(xù)的能源未來鋪平道路。
廢水處理是保障人類健康、保護環(huán)境、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措施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氣泡聚并技術可以有效分離和降解廢水,幫助人們進行廢水處理,并且不會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降低廢水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在油水分離方面,聚并作用可以快速分離附著的油滴,提高廢水分離效率。此外,氣泡聚并產生氣液界面震蕩,有助于破壞沉淀層,促進污染物降解。
氣泡是污水處理中的重要角色。例如,將污水中的氣泡密度降到很低時,它們就會變成一個個小“潛艇”,帶著污水中的不溶性顆粒、油滴等污染物上浮。此外,在生物降解污水技術中,氣泡可以給微生物提供氧氣,就像給魚缸中的小魚輸氧,讓它們更有活力地消化水中的有機污染物。
氣泡聚并尺寸變大,會使供氧效率下降,噸水處理的能耗增加,因此,抑制氣泡聚并成為該技術的關鍵之一。通過技術手段合理調控(強化或抑制)氣泡聚并過程,有助于提升污水處理效率、降低系統(tǒng)能耗,為污水資源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氣泡聚并,不單是一場科學現象的展示,更是大自然匠心獨運的證明。無論是在科學研究的“桃源”之中,還是在繁忙喧囂的工業(yè)生產線上,或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里,這一過程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它,就是幫助我們理解世界、改變生活、創(chuàng)造未來。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