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理念,目的是讓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這需要教師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性的表達情景,引領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等,審視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單元文本特點、人文主題以及語文要素等,設計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明確跨學科學習的方向,為學生搭建跨學科學習活動平臺,并開展從過程到結果的評價。這樣,能讓學生深入單元的內核、知識的內部進行思考、分析,獲得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單元視域;跨學科學習;情境主題;任務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6-0028-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同時,語文新課標分三個層面設置六大學習任務群,其中“跨學科學習”屬于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統(tǒng)編語文教材以“雙線”組織單元,這不僅為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為跨學科學習打好基礎。單元整體視域下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要求以語文課程的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為目標,通過整合單元資源,采取跨界融合的方式,共同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嘗試與思考。
一、從主題到框架,設計跨學科學習任務群
由于單元教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在進行單元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時,教師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識廬山真面目”。為此,教師要明確單元內部教學資源的價值,設定單元教學的整體靶心,以確定單元跨學科學習的方向、中心、主題,據(jù)此設計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核心任務和子任務,并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確定評價的標準、維度和方式。教師要以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結合單元語文要素,揣摩編者設置單元板塊的用意,在梳理單元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確定跨學科學習的核心主題,并由此衍生出彼此關聯(lián)、逐層進階的學習任務,以構建整體的學習框架。
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以“足下萬里,移步換景,寰宇紛呈萬花筒”為人文主題,以“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和“搜集資料,介紹一個地方”為語文要素,編選了兩篇精讀課文——介紹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威尼斯的小艇》和展現(xiàn)荷蘭優(yōu)美自然景色、人們悠閑生活的《牧場之國》,以及略讀課文《金字塔》。它們都為最終單元習作“介紹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范例。
基于此,教師以“賞魅力風光,做世界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為主題,統(tǒng)整個單元的教學,設計三大學習任務。
【任務一】鳥瞰單元全貌,搜集相關信息。教師以一課時的時間,引導學生理解本單元所編選的主要內容,通過觀看視頻和收集的資料,了解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并結合中國地圖,繪制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景點的分布圖。
【任務二】沉浸單元選文,習得表達方法。教師以四個課時的時間,根據(jù)單元的選文以及《語文園地》中的練習題,設置相應的學習活動:1.閱讀感知課文,感受世界各國不同的風情;2.聚焦典型語段,感受動靜結合的表達效果;3.統(tǒng)整對比,捕捉蘊藏其中的人文之美;4.搭建遷移平臺,嘗試片段式練筆。
【任務三】搭建多維平臺,宣講世遺文化。以六個課時的時間,要求學生借助資料了解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具體景點,通過繪制宣傳海報、講述相關故事、錄制介紹音頻、拍攝相關視頻等方式展示階段性學習成果,進行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介紹。
這一跨學科的系列學習任務是對教材現(xiàn)有資源進行解讀、統(tǒng)整之后進行的設計,明確了單元跨學科學習主題,讓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過程以及環(huán)節(jié)都有了清晰的了解。
二、從特點到目標,明確跨學科學習方向
單元視域下的跨學科學習強調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鏈接,推動課程資源的融合,以促進學生向問題的縱深處探究。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語文新課標所提出的學業(yè)表現(xiàn)兩個維度入手,制訂多維度的學習目標,在落實語文課程本質屬性的基礎上,突破單一學科的固有限制,引領學生跨學科學習的方向。
基于這一單元的具體特點,教師確定以下五個維度的學習目標。其一,消除障礙,整體把握。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完成生字詞學習,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初步感知課文描寫對象的特點,體悟作者蘊藏于語言文字中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其二,借助范例,洞察表達。結合課文中的典型語段,以統(tǒng)整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動靜結合的表達效果。其三,依托情境,展示成果。借助確定的“賞魅力風光,做世界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主題,要求學生明確宣傳內容,并以多樣化的成果,歷練表達能力,樹立文化自信。其四,梳理資料,撰寫文稿。要求學生以單元最終的習作為方向,結合掌握的表達方法,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必要的篩選、歸類、加工,必要時可進行適當補充,撰寫介紹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文稿,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五,遷移方法,介紹景點。要求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介紹自己所選擇的一處景點,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補充內容,完善習作。
三、從情境到平臺,搭建跨學科學習平臺
(一)根據(jù)真實需要,設置情境任務
基于單元內容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要求,教師確立了“賞魅力風光,做世界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學習主題,目的是讓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確定介紹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能以靜態(tài)的形式呈現(xiàn)學習成果,以動態(tài)的形式分享成果?;诖?,教師設計這樣的情境任務:“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會將在我市舉行。請你以中國代表的身份參加,向外國嘉賓展現(xiàn)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獨特魅力。”由于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景點不僅有自然風光,還包含文化、精神等,僅依靠語文知識和能力是不能完成這一任務的,需要學生將美術、數(shù)學、攝影、信息技術等不同的知識、能力融入學習活動中,進行內化與吸收,才能形成最終的學習成果。
(二)根據(jù)關聯(lián)學科,組織實踐活動
跨學科學習思維下,學生積累的知識與能力是彼此關聯(lián)的整體。在教學中,教師要精準把握和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學習經(jīng)驗以及完成任務所需要的不同學科的知識,明確學生在活動中要承擔的角色、完成的任務、展示成果的形式等,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在完成任務一中,當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內容和任務要求有所了解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資料,了解了我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具體景點以及相關概況,并完成“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閱讀地圖”。這就需要運用科學與地理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通過提取相關信息、明確地理位置、標注地圖位置等,學生對我國所有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景點形成整體上的了解。這樣,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地理知識積累;另一方面,為學生完成本單元習作任務奠定了基礎。
2.在完成任務二中,教師要基于創(chuàng)設的情境,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情境,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作者視為情境中宣傳自己國家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者,帶著我們一起前往文化遺產(chǎn)景點游覽。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時,就可以讓學生將學習過程視為跟著宣傳達人馬克·吐溫一起游歷威尼斯,感受威尼斯作為世界水都的樣貌、神韻……在這樣的體驗式學習中,學生感受作者語言表達的精準與生動,體會動靜結合的表達效果。這樣,為學生后續(xù)介紹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表達方法的支撐。
3.在這個單元中,略讀課文《金字塔》是非常獨特的文本,由兩篇不同的文本組成:一篇是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金字塔夕照》,一篇是表達嚴謹、準確且形式多樣的非連續(xù)性文本《不可思議的金字塔》。教學散文《金字塔夕照》時,教師重點聚焦文本中精彩的詞句,引導學生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與生動。教學非連續(xù)性文本《不可思議的金字塔》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從形式上與《金字塔夕照》進行對比,以直觀的方式感受非連續(xù)性文本圖文并茂的表達效果,理解金字塔不可思議的特點;接著,將這一篇文本的學習與數(shù)學、美術等學科進行融合,強化學生對金字塔特點的感知;最后,與單元習作進行關聯(lián),讓學生思考介紹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怎樣進行表達。如何用連續(xù)性文本和非連續(xù)性文本結合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介紹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特點?如可以用具體數(shù)字或者計算的方式,介紹中國長城每塊磚頭的體積和重量、展現(xiàn)秦兵馬俑一號坑的具體面積,讓與會代表直觀而具體地感受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獨特魅力。
4.對任務三中關聯(lián)口語交際內容,教師可以將教室布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會”的現(xiàn)場,創(chuàng)設真實可感的情境。在正式教學之前,組織學生將單元學習所形成的靜態(tài)成果,以布展的方式進行直觀再現(xiàn),如宣傳海報、具體圖片、錄音視頻等;同時,將習作要介紹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以口語交際的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不斷打開思路,豐富習作的內容。與此同時,為了增強口語表達的真實性,彰顯單元學習的完整過程,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制作演講PPT,將收集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及實地考察等內容融入其中,進行多元化、個性化的展示,這樣能達成鞏固和遷移表達方法的效果,為正式撰寫文稿奠定基礎。
四、從過程到成果,開展跨學科學習評價
語文新課標在“學業(yè)質量”部分對第三學段教學提出明確要求:“能圍繞發(fā)現(xiàn)的問題,搜集資料、整理相關的觀點與看法……能主動梳理、記錄可供借鑒的語言運用實例,比較其異同,積極運用于不同類型的寫作實踐中……”這為踐行跨學科學習提供了指導。由于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較長,教師要根據(jù)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積極開展過程性、持續(xù)性評價,引導學生深入開展跨學科學習。
針對跨學科學習的特點,教學評價要從目標著手,充分觀照具體的學習過程和最終結果,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展開。對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學評價,教師設置這樣的評價標準:其一,遇到問題與學習需要,養(yǎng)成主動查閱資料的習慣,并能夠根據(jù)具體的學習內容和主題,對資料進行遴選與甄別;其二,能夠運用所篩選的資料真正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并能根據(jù)情況適時調整、補充相關資料;其三,能夠充分發(fā)揮資料的作用和價值,多角度地進行表達,高效、優(yōu)質地完成相關任務。
“教—學—評”一體化落實的關鍵是要將評價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以結果論英雄”的固有認知,將評價融入學習的過程,輻射到具體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不同的維度。如針對上述的任務一和任務二,可采用交流訪談、查閱匯報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對情境任務中“宣講人”的要求,可結合介紹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的表現(xiàn)設定四個維度的評價標準:其一,介紹的內容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能夠展現(xiàn)所介紹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獨有特點;其二,介紹過程中語氣連貫、語速適當、節(jié)奏鮮明,能以相應的表情以及身體語言,強化介紹的整體效果;其三,能夠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包括信息技術、音樂、美術等,直觀介紹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四,主動運用動靜結合等表現(xiàn)手法,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進行具體介紹;其五,能夠針對現(xiàn)場觀眾的意見,及時補充和調整自己的介紹內容。
總之,從學科育人的角度來看,每一門課程不僅有著自己獨立承擔的教學價值,更有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要求,打破傳統(tǒng)理念下學科之間的壁壘,引導學生展開跨學科學習,達成所有學科共同育人的目標。這需要教師從語文課程出發(fā),創(chuàng)設真實性的表達情境,引領學生從不同的學科進行思考、探究,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以更廣闊的視角審視問題,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凌虹.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主題、場域、活動[J].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 2024 (3):4-9.
[2] 劉巧亮.指向跨學科學習能力提升的小學語文跨界學習實踐[J]. 小學語文教學, 2023(16):7-10.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