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為讓子女們生活得更美好,爺爺有了闖關東的念頭。
爺爺先到哈爾濱,后到齊齊哈爾、扎蘭屯,最后走到海拉爾。扛麻袋、趕馬車……選擇與被選擇,雇傭與被雇傭,說好聽點兒是打工,過去這就是跑盲流子。說不上是哪一年,他在北山采石廠落了腳,采石頭掙得多,性命卻是掛在褲腰帶上。在安全與防范措施遠不如現(xiàn)在的山上作業(yè),或被雷管炸了或被石頭砸了,或斷只胳膊或缺條腿……時常發(fā)生的工傷事故,爺爺見多了,習以為常了,麻木了。歸根到底掙錢的愿望大過對自身安全的擔憂,僥幸與小心讓他成為別人眼中福大命大的人。
公私合營改變了社會進程,影響了千萬人的命運,爺爺也因此成為采石廠的第一批國營工人。他帶過的徒弟一個個成長進步,有的調(diào)換了工種,有的成了廠領導,有的去了市里單位任職,所以,他在廠內(nèi)很有威望。
有一批老干部在“運動”期間被安排到采石廠勞動改造,平時很少參加體力勞動的他們根本就拿不動大錘,也握不住鋼釬。負責管理的年輕工人,大聲呵斥著,甚至用鎬把他們驅(qū)趕到山上作業(yè),他們腰里竟然連一根簡陋的安全繩都沒扎。爺爺看不過去,山東人的犟脾氣上來了,一向溫厚善良的爺爺變了個人似的,他奪過鎬把,沖著胡來的年輕工人一陣子揮舞,嘴里謾罵著,年輕工人為自己的無知與無良躲閃著,老同志們感激地看著爺爺,也記住了這個仗義的、滿臉絡腮胡子的展師傅。
爺爺采了一輩子石頭,最終還是沒有躲過危險。
一個風和日麗的中午,在北山被開采成巉巖的直立面上,爺爺與工友好不容易找到立足點,一個握著鋼釬,一個掄著大錘,配合默契,叮當作響。這時,鋼釬一寸寸深入,裝藥的炮眼逐漸變圓變深,爺爺與工友說笑著,這個炮眼完成了,當天就可以收工了。突然一枚鐵屑飛進了爺爺?shù)淖笱郏瑺敔旑D時滿臉鮮血,工友們?nèi)拥袅舜箦N與鋼釬,緊急把爺爺護送到醫(yī)院。后來爺爺又轉(zhuǎn)到哈爾濱治療,最終還是取下左眼,換上了一只義眼。
父親接班的事,源于家里來了一位陌生的客人。當年爺爺曾經(jīng)關照過的一個老同志回到領導崗位后出差到山東,專程來家里看望爺爺。當時村里還沒有通電,客人與爺爺、爸爸、叔叔等圍坐在煤油燈下吃飯、喝茶,聊過去,聊東北,也聊到爺爺退休接班的問題。誰去接班?叔叔是村里的赤腳醫(yī)生,在十里八村頗受鄉(xiāng)親們的敬重;兩個姑姑出嫁多年,孩子們都已出生。不去,那可是國營指標,吃國庫糧啊,外面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也充滿了召喚。
父親接爺爺?shù)陌?,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崗位??!離家千里,茫?;纳?,滴水成冰,重體力勞動,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經(jīng)常吃不上熱飯,喝的是沒燒開的河水,衣服臟了自己洗,衣服破了也得自己縫,遇到下雨陰天或是大雪封山,沒有報紙、沒有圖書、沒有電視、沒有基本的文化生活,個個大眼瞪小眼,寂寞、孤獨、思親、想家,可想而知。
我走進過父親與爺爺都曾居住過的集體宿舍,那是幾十個人居住在一起的板加泥的屋子,窗戶不大,四處漏風,一進屋就是一個大通鋪,除了大通鋪就是一只看不出原來模樣的木頭箱子,那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論條件甚至比不上今天的農(nóng)民工,也可以說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然而為了子女們的幸福,為了家庭的美好,他們一住就是幾年、幾十年。每到年關,我們才難得看到他們一次,我們看到的是他們辛苦一年的所謂“豐厚”收益,見到親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幸福笑臉,殊不知,他們光鮮和靚麗外表的背后,又有多少辛勞、多少汗水甚至鮮血的付出。為了這個家,爺爺與父親曾經(jīng)那么堅強、那么努力、那么隱忍。
父親顧家,他混得好了,也在想著遠在老家的親戚朋友、堂叔兄弟們。
表叔到采石廠做臨時工。表叔腦子靈活手也巧,原來是村里的鐵匠,采石頭與打鐵相比,簡直沒什么含金量。一次工友們休息,為了一瓶白酒,表叔與人打賭,他能一口氣從河的北岸游到南岸。那是一個乍暖還寒的春天,海拉爾河里剛剛過完冰排,迎春花和小草還沒有發(fā)芽。表叔脫下衣服,一個猛子扎進河里,頓時不見了人影。聽到消息的父親跑步趕到了河邊,父親這個后悔啊,一是后悔不該讓表叔來做臨時工;二是后悔休息時沒與表叔待在一起;三是抱怨現(xiàn)場沒人制止表叔的蠻干;四是破口大罵與表叔打賭的人,威脅著如果……直到表叔從遠方河道里露出頭來,父親才算緩了一口氣。見到上岸的表叔,父親氣得直接給他了兩個耳光,在別人的勸解下,父親又心疼地扶著表叔回了宿舍。表叔著了涼三天沒下來床。待他稍好后,父親給他買了回家的車票,送走了表叔。
但父親并沒有因此吸取教訓。此后,老家又陸續(xù)來了幾個親戚,長的干個一年兩年,短的干上一個月或是幾天,最后,誰也沒有留下。他們遭不了那個罪,也吃不了那個苦。
父親在采石廠的高光時刻,是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之后,被提拔到廠子里管安全生產(chǎn)。父親敢出頭、不怕事,原本一項誰也不愿意干、誰都害怕?lián)熑蔚墓ぷ鳎妒亲屗龅幂p松愉快。用他自己的話說,溜溜達達、兩塊七八(元),看山見水,愜意知足。管安全核心是預防,手段是防護培訓檢查,寧聽罵聲、不聽哭聲,這是父親工作的體會與感悟。功夫不負有心人,父親管了四年的安全生產(chǎn),廠子里沒有出一起大小事故。后來他把全市“安全生產(chǎn)先進個人”的獎狀領回了家,那是當時我們家得到過的政府最高獎勵。
“小子,你出門解手時,要準備一根棍子。準備棍子,干啥。冬天冷,撒尿凍上時,需要拿根棍子敲敲。”這是我隨父親初到海拉爾時,父親的工友見到我的戲謔之言。那人說得夸張,事實上沒有撒尿成冰,但人出門解手回來,常常是連蹦帶跳地跑進屋,沒扣好扣子沒系上腰帶確是常有的事,外邊確實太冷了。那冷不僅徹骨而且刺心,解開腰帶蹲下的剎那間深入骨髓的冰涼,解手必須快,最好像鳥一樣邊飛邊拉,不用擔心拉到一半還要進屋暖和暖和。這場景,絕不是現(xiàn)在的孩子們蹲在智能馬桶上能夠想象到的。
寒冷賦予我靈感、快樂與收獲。有一年海拉爾河上修新橋,工地上燈火通明,攪拌機日夜轟鳴,發(fā)電機、大帳篷,裝載機、運輸車,筑橋墩、澆橋梁,大橋天天在變化,而讓我驚奇的是工人們一個個穿得并不多,但他們個個都熱火朝天,都在說笑著工作,嚴寒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吹绞┕さ墓と藗儤酚^敬業(yè),我在課堂上寫了篇小作文,大意是贊美這些不懼嚴寒夜以繼日的修橋工人們,后來這篇作文獲了獎,學校頒給我一個小茶缸,父親驕傲得不行。
父親時常從廠子里借回家《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呼倫貝爾報》以及《中國青年》等報紙、雜志讓我們閱讀,在那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這無疑是最好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父親廠子里有位老師傅,他家有一本《七俠五義》,我磨著父親找人家借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閱讀的第一本中國古典小說。沒用一周的工夫,我就把書還了回去。老師傅驚訝我閱讀的速度,問我書中的幾個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我都能一一作答。老師傅夸獎我,父親倍感有面子,這也讓我體會到了讀書的快樂。
我愉快的少年生活是與海拉爾不同民族的同學一起度過的。他們不欺生,我融入他們也快,每逢周日或假期,同學們結伴到我家來玩兒。我們家屋子小,可是我們能夠出去爬山,看誰先到達山頂上的那幾棵老榆樹,看誰采擷到的野玫瑰花多,不時薅起一把野韭菜或野山蔥塞進嘴里。我家里的那條大黑狗激動得在草叢中像山羊跳來跳去,興奮得儼然已成為我們其中的一員。我們采山丁子、稠李子、刺梅果、山杏……到河邊去看人捕魚、釣魚、打水漂兒……幾只野鴨子從我們頭頂飛過,翅膀拍打著鮮艷的腳掌,滑翔著降落在河里……
最近我不僅想起了個人的往事,也回憶起小時候爺爺與父親說過的只言片語。我想用文字復原他們的故事,還有那座山,那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