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山曠野中的這些創(chuàng)業(yè)者實在干得不錯;對,連他們自己也認為這是一種奇跡。
——漢姆生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值得關心一下的事情的確是太多啦——股票的行情,時局的變化,人際關系的冷暖,天氣風云的變幻,甚至一些人對一些寵物的關心也大大地令人感動。
真正被忽略的,唯有土地。
忽略或者說遺忘土地,這正是大部分城市人的特征和個性。足以證明這一點的,就是幾乎所有城市里的人都輕視鄉(xiāng)下人,而且都用一個字來概括:“土!”而鄉(xiāng)下人竟同城里人完全達成共識,絕無一人敢于跳出來抗辯,只有低眉俯首,斂氣小心,以極大的忍耐和屈辱心理默默爭取,有朝一日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城里人”。這種人往往要比真正在城市里長大的人還不“土”,山藥蛋開花更招眼。衣錦還鄉(xiāng),俗艷逼人,而且比城里人更加倍地瞧不起鄉(xiāng)下人。特別是這類人往往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和權力,反過來領導并左右城市的文化潮流,過去最窮的人現(xiàn)在花起公家的錢來反而最不吝嗇,比公子哥兒派頭還大。
這有什么辦法?窮則思變嘛。背叛了土地的人成為城市的主人。背叛得越徹底,越?jīng)Q絕,在現(xiàn)實生存中所獲取的成就和利益就越大,因而主宰一個城市的力量就越強。今天的城市文明和文化,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怪圈中以飛速奔跑的姿勢,原地踏步。
被忽略的土地,始終沉默著。
被忽略的土地上的人也和他們的土地一樣,長時間地沉默著。我始終不能理解的是:何以有那么些人能夠輕易地背棄土地?為什么他們對自己家園的一草一木產生不了感情,反而對別人陌生的水泥堆積物無限崇敬向往?的確,我看到今天的許多人已經(jīng)“喪盡天良”。因為長久地疏遠土地,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了。今天,我們到哪兒去尋找真正的藝術呢?對,對,沒有藝術,只有一些著名的小丑和玩偶。人們拜倒在這些玩意兒面前,只能說,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悲哀。
還是應該常去看望一下土地。
這是一味恢復天良的、苦口的中草藥,它可以幫助人們恢復一些初心正覺。去浮躁,祛病邪,補元氣,正心力。如果說這世上真有什么功法的話,土地是最大的功法,是真正的原始之尊,萬物之母。何況它表面上看起來靜默,而實則變化無窮,江河澎湃,湖海動蕩,它始終可以一碗水似的端平!它自身旋轉且又圍繞太陽旋轉,在浩瀚的宇宙空間與眾星保持平衡和距離,抵御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閃閃發(fā)光的誘惑。它是母親,它要負起責任來,讓大地上的萬物健康生長;它還是宇宙間的太陽系里的一個總理大臣和外交大臣,是各國領袖和政治家學習的榜樣,誰也沒有能耐像它那樣不動聲色間處理好那么多復雜的關系。
然而,我們正忽略著土地。
我們正腳不沾地、足不著土地生存在這個綠、藍、黃幾色相間的美麗星球之上,不是這樣嗎?我們用水泥、柏油蒙乎其上,以名鞋絲襪隔乎其間;蓋起摩天大廈,似乎離大地越遠就越能顯出我們人類之偉大;造出寶馬名車,表現(xiàn)得和土地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越小就越顯出咱們的瀟灑和本事。人為什么忽略土地呢?大約人類有一種脫離母體的本能,他始終模糊地認為還有比地球更為美麗的家園?
人類可以說是地球的不孝之子,可是也恰恰因為了這一點,人類成了地球的靈物和驕傲。盡管如此,我認為,還是應該常去看望一下土地,這對我們有好處。赤著雙足走過田埂或在沙灘上打排球是讓我感動的;在海灘上沐浴陽光且在身上沾滿細沙是讓我感動的;登山者艱難而緩慢地一點一點向冰峰攀登是讓我感動的;躺在大草原上把名牌皮鞋扔出去的瞬間是讓我感動的。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卑鄬懡o土地的詩句是讓我感動的。
如果你在初春季節(jié)離開城市,到郊外和山林當中去,那么,你會看到積雪融化的土地在陽光下蒸騰起灰藍色的煙霧,點點光斑游離其間。土地的芬芳正隨著這些氤氳之霧彌散開來,新鮮刺鼻,沁入肺葉。久違啦,土地的氣味!在不知不覺間,你會漸漸生出些許醉意,會產生出赤足裸身去親近一下土地的愿望。然而這愿望卻是淡淡的,不強烈,卻存在,它讓你生出一種陌生的善意和戀情。眼睛變得水汪汪的,仿佛比原來大了一圈兒,恢復成兒時的眼睛,看見的一切都是美的、新奇的,而且都比原來顯得大。
新長出來的樹葉比少女的手指頭還要嬌嫩可愛,仿佛以往的初春從未誕生過如此的嫩葉;泛青的樹皮漾著一圈一圈兒的綠暈,像是春天的歌唱在樹內心的圣殿里回蕩……還有小草和石頭,它們一般總是仿照一種家庭的模式組合在一起,一組一組的,一組和一組相隔有一段距離,每一組都配合得恰到好處,極有韻味。
是啊,由無數(shù)生命構成的生活就這樣在土地上展開,每一年都是新的,每一秒鐘都和前一秒鐘不一樣,這一切歸功于土地、天空和時間。有一部被稱為“土地的贊美詩”的長篇小說,是挪威作家漢姆生寫的,書名就是《大地的成長》。這部192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經(jīng)典作品,至今讀來仍然妙不可言。我們這個具有數(shù)千年農耕歷史的民族,竟然沒有一部深深領味土地的大作品,實在是既奇怪又遺憾了。四百多個頁碼的長篇結尾處是這樣的:“不錯,英格爾曾經(jīng)走過一段驚濤駭浪的人生旅程,曾經(jīng)在大城市里度過一段時期,但現(xiàn)在她終于回到家里了;宇宙是廣大的,蜂擁著無數(shù)的渺小的粒塵——英格爾也曾經(jīng)是其中一粒。人在眾生中無非是一粒微塵而已?!?/p>
“然后黃昏來臨了?!蔽液芟矚g這部書,包括它的書名。所以我在今天說這種話稍微有點兒顯得不合時宜,但我還是想再重復一次,應該常去看望一下土地,就像看望母親或情人,太頻繁既然不可能,一年一次還是很有必要,大有益處。
摘自《周濤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