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1-14
作者簡介:張" 洲(1989-),男,云南昆明,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學、舞蹈;
" " 宋" 綺(1949-),女,云南昆明,研究員,研究方向:文獻學。
摘要:Popping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左右,屬于街舞的一個分支。舞者們常常將其他一些舞蹈元素融合進來,最終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多元化的舞蹈形態(tài)。這些被融合進來的舞蹈元素在視覺效果上各有特點,不光能停留在炫技這個相對外在的層面,還可以運用得更深、更廣。通過對融合Popping相關元素用于表達相對復雜、抽象、內在的角色心理活動的探討,為豐富Popping的內涵和外延,拓展舞蹈表達的邊界,為建立一種新的舞蹈分支提供一種思路。
關鍵詞:街舞;Popping;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J703"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095-7734(2024)03-0120-05
1關于Popping與Popping視覺效果
街舞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黑人貧民窟,是名副其實的“草根文化”,以即興發(fā)揮為主,沒有太多限制,比較自由。由于街舞誕生于黑人生存環(huán)境相對惡劣的時代,舞者常常通過舞蹈宣泄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各種壓力。[1]然而宣泄只是街舞文化中的一個部分,舞者也會通過Party Dance等形式享受釋放自我?guī)淼臉啡?。在不足百年的歷史中,街舞文化誕生了Hip-Hop、Locking、Breaking等風格各異、花樣繁多的舞蹈類型。Popping(震感舞)就是街舞的一個分支,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左右,最初隸屬于Boogaloo中的一種元素,之后逐漸從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舞種,主要通過全身各部位肌肉瞬間收縮、放松(Pop)產生身體震動的視覺效果并配合相應律動形式舞蹈,“震感”是Popping在視覺上的主要特征。[2]舞者們也常常把諸如Wave、Robot、King tut等其他具有不同視覺效果的舞蹈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中,使得Popping在視覺上又多了些“奇幻”色彩,中國Popping界標桿人物黃景行在紅牛能量學院的采訪視頻中表達過類似觀點,這樣的視覺體驗是其他舞蹈種類很難代替的,以致Popping在表現(xiàn)與釋放相關的人物心理活動時能產生獨一無二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Popping的兼容性也非常強大,不僅能與街舞諸多的舞種元素完美融合,也能與街舞以外的其他舞蹈種類相融合并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客觀上也為Popping用于表達更多不同層次、深度的人物心理活動提供了條件。為此,通過對Popping相關元素應用于表達人物心理活動的研究,豐富Popping的內涵和外延,拓展舞蹈表達的邊界,讓Popping這一年輕的舞蹈更具生命力。
2 Popping視覺效果用于表達角色心理活動
" 融合進Popping中的那些舞蹈元素能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體驗,有的可能會給人一種匪夷所思的感覺,比如世界流行樂之王邁克· 杰克遜表演的舉世震驚的Moonwalk,舞者給觀眾產生看似是在向前走實際卻在后退的錯覺;有的則給人一種眼花繚亂、像變魔術一樣的感覺,比如Finger tut;有的則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模擬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比如經典的“擦玻璃、拉繩子”等。實際上,這些舞蹈元素不僅停留在炫技這個相對外在的層面,還可以通過融合的方式更廣、更深表現(xiàn)角色心理活動。
" 人類的心理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現(xiàn)實、理想、矛盾、和諧四個門類。現(xiàn)實代表著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那部分需求,精神分析學派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中所描述的本我、人本主義需求層次理論最底層的生理需求都可以歸屬于這個類別;理想則代表著人類對真、善、美的無限追求,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中所描述的超我、阿德勒認為人具有追求完美的傾向、人本主義需求層次理論最高層的自我實現(xiàn)都可以歸屬于這個類別;矛盾則是因為心理沖突所引發(fā)的,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中所描述的自我、以及心理學概念雙趨沖突、雙避沖突、趨避沖突描述的就是個體產生矛盾時的心理狀態(tài);和諧則代表個體處于一種相對均衡、理性、冷靜的氛圍中,超個人心理學所描述的就接近這樣一種心理狀態(tài)??偟膩碚f,個體在其中一種心理狀態(tài)下感受到不適后存有向其余三種心理狀態(tài)切換的傾向,以維持平衡。可以認為,從宏觀層面或整體出發(fā),人的一生就是在四種心理狀態(tài)下不斷自由來回穿梭的一生。雖然在特定的時間點,某一種類型的心理狀態(tài)會“超標”,但總體上并不違反上述規(guī)律。
2.1表現(xiàn)現(xiàn)實層面的心理活動
關于現(xiàn)實層面的心理活動,弗洛伊德“三我”理論中的本我是最具代表性的。弗洛伊德認為本我代表著那些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與欲望,是無意識、非理性的,追求快樂、避免痛苦,遵循快樂原則,屬于心理結構的最底層,并將本我分為生本能與死本能。生本能是一種個體渴望獲得快樂的驅力。死本能向內指的是個體在壓力過大等條件下會出現(xiàn)生存意志減弱的傾向;向外指的是個體在受到挫折等條件下會表現(xiàn)出向外界釋放負面情緒的傾向。[3]
" 街舞文化內核與“反抗”、“享受快樂”有很深的關聯(lián)且越是傳統(tǒng)的街舞越發(fā)強調即興發(fā)揮,所以在表現(xiàn)無意識、非理性層面的釋放心理過程具有無可比擬的天然優(yōu)勢。一方面,這種文化總體呈現(xiàn)出偏亞文化的屬性,傳統(tǒng)思維較強的個體接受起來可能存在困難;另一方面,由于對即興發(fā)揮的執(zhí)著追求,舞蹈在敘事性方面相對薄弱。如果上述情況不加以改變,要么直接影響到街舞文化本身的社會評價;無法以最適配的方式表達一段以釋放為核心的有邏輯性、明確指向性的完整心理過程。
2.1.1生本能
" 人渴望隨時隨地盡情釋放多巴胺,但由于受到“理想我”的限制而處于壓抑狀態(tài)。那么如何通過舞蹈表達這些隨時渴望獲得釋放的“困獸”呢?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為我們提供了理論指導思路。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觀點,存在于潛意識中那些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壓制而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沖動會通過夢境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由于夢境中依然存在超我的嚴密監(jiān)控,為了避開它的監(jiān)察,本我開始進行偽裝,將夢中的內容通過象征物進行替換,最終騙過監(jiān)察機制得以進入意識領域。這些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特征上有相同之處,但又有不同之處。不同之處負責偽裝;相同之處代表夢的真實愿望,呈現(xiàn)出摸棱兩可的特性。[4]
" Popping相關元素為實現(xiàn)這一理論構想的舞蹈化運用提供了獨特的參照模板。諸如Puppet(木偶人)、Robot(機器人)、Toyman(玩具人)、Scarecrow(稻草人)都具備“似人非人”的物理特性,舞蹈元素本身也沿襲了街舞文化釋放自我的特性,作為夢境中的象征物,完全符合理論要求。在比賽、裁判秀中也已經被舞蹈前輩所證實具備可操作性。比如美國知名舞者Poppin John的一些舞蹈視頻就是以Robot為核心要素。由于舞者強勁的個人實力、華麗炫目的舞蹈風格,其舞蹈在優(yōu)酷、嗶哩嗶哩等視頻網站上擁有很高的播放量和很多評論、留言,其中相當一部分評論傳達出這樣一種觀舞體驗“舞者模擬機器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簡直不可思議”。再如法國大師級舞者Walid的舞蹈風格就偏向于以Puppet、Scarecrow為核心要素,只不過可能由于其舞蹈風格無法像Poppin John那樣吸引觀眾眼球,其舞蹈視頻在圈外的知名度無法與前者相比。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韓國非常優(yōu)秀的舞者Jaygee等??偟膩碚f由于舞者舞臺形象“非人類化”,使得欲望的表達朝著能被更多人所接納的方向邁進了一步。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卡通的服飾、幽默的表達、創(chuàng)設合理的舞蹈情節(jié)等方式使得舞蹈被觀眾所接納度更高。
2.1.2死本能
" 向內:導致個體生存意志減弱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總體上看都跟個體心理建設資源跟不上壓力源所引發(fā)的消極化認知、情緒、行為有關。從認知上看,個體在生活中經歷過各種各樣地積極應對方式后,卻依然無法有效解決根源性問題,導致生活的不可控感加??;從情緒上看,會不同程度表現(xiàn)出情緒低落的現(xiàn)象;從行為上看,有的個體之所以會表現(xiàn)出暴飲暴食等不同程度的反常行為,都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變相減緩自身痛苦。
" 從認知層面看,可以用Puppet來表現(xiàn)角色的不可控感。Puppet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提線木偶,動作顯得比較松散、無力,舞者像是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所牽引、控制,與所要表現(xiàn)的內容具有很多相似特征;從情緒層面看,由于情緒低落個體可能會表現(xiàn)出類似無精打采等外部表現(xiàn),角色的動作就可以呈現(xiàn)出類似有氣無力的特征。而這項特征剛好與Puppet的松散、無力感存在高度相似性,兩者之間很容易兼容彼此;從行為層面看,Puppet不光是模擬提線木偶,還帶有釋放自我的特性,能滿足表達個體渴望變相獲得快樂、減緩痛苦的需要。
向外:Krump善于表現(xiàn)負面情緒的釋放,但社會接納度可能相對有限,敘事層面也偏即興為主。Popping相關元素所具備“奇幻感”的特質,在特定背景音樂及舞蹈語境下完全有機會轉換為某種“不真實”感。通過這種偏“寫虛”的方式代替Krump偏“寫實”的方式,能有效向觀眾傳達這樣一種感受:負面情緒并沒有對真實生活產生實質性影響,或許存在于大腦片刻的思索中;或許發(fā)生在人的夢境中等。況且可以通過合理的舞蹈情節(jié)安排對舞蹈本身“不真實”的屬性進行強化。
筆者通過自己的一段編舞視頻作為說明。舞蹈開頭,角色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模擬開鎖進門。在視覺上空間好像被人為切分了一樣,變得更有層次感。象征角色糾結于要不要打開人性的潘多拉魔盒。之后,筆者通過模擬在未知領域惴惴不安地找東西象征角色負面情緒徹底爆發(fā)前最后的黎明。接著筆者運用Puppet元素象征角色完全被負面情緒所支配。角色的負面情緒開始慢慢向外溢出,筆者怒不可遏、緊握雙拳砸向地面并配合Ticking元素加強動作的力量感。在這一段情節(jié)中:Snake、Wave負責表現(xiàn)詭異感;Slow Mo起到電影藝術中慢放鏡頭的作用,象征角色沉浸在負面的思緒中無法自拔。高潮部分角色動作速率整體加快,當負面情緒達到極點時,動作速率伴隨著音樂中連續(xù)、快速的“撕撕撕”的聲音達到最大值。角色如夢初醒,方才噩夢中經歷的一切讓角色久久不能平靜。
2.2表現(xiàn)理想層面的需求
" 理想狀態(tài)下個體具有無限追求真、善、美的特質。人類渴望生活能像天堂那般完美無瑕,但實際生活中,如此完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具有超現(xiàn)實性。
" 對于追求完美的表達,古典芭蕾已做到極致,舞蹈文化本身就與上帝有關;高貴、典雅的姿態(tài)也將人追求理想時產生的圣潔感表露無遺;各種高超的跳躍技巧、足尖技術也把超越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于“超現(xiàn)實”的表達,Popping相關元素本身就各具不同視覺效果,只要將它們合理地組合到一起完全有機會營造一種“超現(xiàn)實”的舞蹈氛圍。
" 舞蹈要根據(jù)具體表達需求合理分配古典芭蕾特征與Popping相關元素存在的比重。若舞蹈表達的是“對完美世界再現(xiàn)”這類主題,就應當偏向于古典芭蕾;若舞蹈表達的是角色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短暫性地感到“完美世界有些可望而不可即”這類主題,應當偏向于看不到古典芭蕾的任何痕跡,反過來大量出現(xiàn)Popping相關元素的組合運用;若舞蹈表達的是角色雖意識到完美世界具有某種“超現(xiàn)實性”,但依然不放棄對完美地執(zhí)著追求這類主題。如果側重表現(xiàn)“超現(xiàn)實性”這個部分,Popping相關元素在舞蹈中存在的比重就需要多一些;反之,如果側重表現(xiàn)“對完美依然執(zhí)著追求”,古典芭蕾特征在舞蹈中的存在比重就需要相應多一些。
" 筆者以自編自演的三段具有對比性質的舞蹈作為說明:舞蹈A——筆者在一段可能讓人聯(lián)想到宇宙的極簡主義音樂中,組合運用Robot、Slow Mo、“擦玻璃”、Slide、Wave元素,希望能制造出機器人在某種神秘領域中探索、遨游的既視感。象征角色在追求完美的旅途中,必須嚴格限制“本我”,暫時對未來感到迷茫。相應的,舞蹈中古典芭蕾特征缺乏,而Popping相關元素特征非常明顯。舞蹈B——背景音樂同樣選擇極簡主義的其中一個分支——神圣簡約主義,這類音樂通常與宗教、神秘主義、冥想有莫大關聯(lián)且基調大多是悲傷的,可以認為是某種意義上對上帝的現(xiàn)代化詮釋。與音樂相對應的,舞蹈主題更接近于角色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完美陷入渴求“圣潔無暇”、超越自我局限的痛苦沉思中。與舞蹈A相反,舞蹈B 明顯出現(xiàn)了接近古典芭蕾的特征,比如相近的手位,但Popping相關元素的特征相對不明顯。舞蹈C——選擇了一首以歌頌天使為主題的NEW AGE音樂。這類型音樂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神圣簡約主義音樂的“輕化版”,思想境界沒有那么深邃了。同時,適合個體在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下聆聽,隨著音樂一同“飄飄然”起來,而思緒中那些“虛無飄渺”的成分,適合于通過Popping相關元素的組合運用來表現(xiàn)。與音樂相對應的,舞蹈主題更接近于角色雖然意識到完美世界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但依然保持著一顆虔誠的心。與舞蹈A、B相比,舞蹈C中古典芭蕾特征與Popping相關元素特征都能相對明顯地觀測到,但也都相對弱化了,剛好介于舞蹈A和B之間。
2.3表現(xiàn)矛盾心理
" 從心理感受的角度出發(fā),無論哪種類型的矛盾心理,都具備一個共同點:與不流暢的心理過程相伴相生的情緒變化。那么舞蹈如果側重表達角色矛盾時心理感受層面的變化,一方面需要把心理卡頓的感覺視覺化,Popping相關元素中的Strobing、Animation等都具備制造畫面卡頓感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把矛盾從產生到終結的情緒變化體現(xiàn)出來。
" 作為現(xiàn)代舞代表性技術體系,無論是瑪莎·葛蘭姆的收縮——伸展技術還是多麗絲.韓福莉的跌落——復原技術。兩位古典現(xiàn)代舞時期的大師所創(chuàng)的現(xiàn)代舞技巧更多是從哲思的角度出發(fā),完美反映了矛盾運動規(guī)律,而對于個體矛盾時產生的心理感受表達則是相對忽略的。
筆者通過自己的一段舞蹈作為說明:舞蹈主題圍繞角色渴望掙脫牢籠束縛展開。舞蹈開頭,筆者希望通過模擬傀儡木偶的姿態(tài)并配合Animation技術制造出的畫面卡頓感象征角色渴望但又無力擺脫控制。隨后,在追求希望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信心,角色身體開始朝著地心引力的方向運動??山巧⑽淳痛吮淮驍。谇笊庵镜尿屖瓜?,艱難向前行走。筆者在角色行走的過程中融入Strobing象征角色非常渴望積極面對生活卻早已感到心力交瘁,角色的情緒展露出失控的苗頭。緊接著,筆者再次運用Animation技術模擬視頻播放時因意外情況導致畫面突然卡在前后兩幀之間來回跳動,希望讓角色看起來卡在前進與后退兩個動作間,欲罷不能,象征角色在進退兩難間徘徊。角色情緒也逐漸失控,體內的“洪荒之力”也終于勢如破竹涌了出來。伴隨著音樂中絕望的嘶吼聲,角色的動作也逐漸“燥熱起來”。當舞蹈氛圍達到最高潮時,筆者最后一次在角色瀕臨崩潰的動作中加入Strobing,角色矛盾體驗感達到峰值。
2.4表現(xiàn)和諧狀態(tài)
" 相對于其他三種心理狀態(tài),很難明顯觀測到處于和諧狀態(tài)的個體有明顯情緒變化。從這個層面看,和諧在四種心理狀態(tài)中是最沒有特點的,而這恰恰是和諧最大的特點。顯而易見,中國古典舞抓住了表達和諧的精髓:一切以“畫圓”為核心要義,而圓本身沒有棱角就是它最大的特點,與和諧狀態(tài)的特征不謀而合。
" 中國古典舞表達和諧總體上朝著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方向發(fā)展。通過融合Popping相關元素有助于實現(xiàn)表達角色處于和諧狀態(tài)下“偏生活化”的心理感受。比如古典舞《飛天》表達的其中一層意思就是想象人在宇宙中翱翔如入仙境一般,舞者通過漫天飛舞的絲帶結合古典舞的基本身韻營造出這樣一種意境,和諧的氛圍也被烘托了出來。[5]Popping相關元素中的Wave只要運用得當就能制造出與絲帶相似的視覺體驗。筆者在表達和諧為主題的舞蹈中經常性地將Wave融合進去,用以烘托和諧的氛圍。但在“飄逸感”這項指標上,Wave始終無法比擬絲帶,所以這種和諧狀態(tài)顯得更“生活化”一些,而不是類似個體在高度冥想狀態(tài)下感受到的同宇宙萬物合二為一;再比如想表達角色忘我投入,自覺時光飛逝這樣“偏生活化”的心理過程。把Snake融入古典舞“畫圓”的身韻中是具備可行性的,因為Snake產生的詭異移動感與時間不知不覺的流逝感具有相似性;最后,外部(噪音等)或內部(缺乏動機等)干擾都會阻礙個體進入或脫離和諧的狀態(tài)。當干擾達到某個閾值時,人的生本能或死本能就會被喚醒,情緒產生的激素會促使個體想要即刻進行某種行為。這種稍有不慎就會爆發(fā)出來的沖動可以理解為一種能量,與音樂中的Beat貼合良好的情況下,Popping中的基礎技巧Pop產生“爆炸式”的視覺體驗接近于一種能量瞬間向舞者身體外涌出的感覺,與抑制不住的內心沖動相對吻合。當舞蹈想要傳達這樣一種觀念——人總是在失控與冷靜中循環(huán)往復,將Pop融合到古典舞“畫圓”的身韻中就能相對吻合的表達這個心理過程:每當肌肉瞬間收縮放松產生“沖動的小火苗”,就需要通過“畫圓”的方式及時撲滅。當然,沖動本身的屬性要具體語境具體分析。以一代歌后周璇的代表作《天涯歌女》為例,如果是原版音樂,則偏向于運用中國古典舞蓄力式的發(fā)力技巧相對含蓄地表現(xiàn)歌詞所描繪的女子對情郎的愛意。但如果是加了Beat重新Mix過后的版本,女子對情郎的愛意也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得相對直白與熱烈。舞蹈就需要通過Pop“卡”在Beat上用以象征變化后的愛意,但這種看似要失控的愛,又被舞蹈中“圓”的部分化解了,變得理智且有分寸。
通過上述四種心理狀態(tài)表達的描述、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街舞擅長表現(xiàn)“現(xiàn)實”;芭蕾舞擅長表現(xiàn)“理想”;現(xiàn)代舞擅長表現(xiàn)“矛盾”;中國古典舞擅長表現(xiàn)“和諧”,也就是說這四種舞蹈更擅長表現(xiàn)角色某種心理狀態(tài)“超標”的時候。但似乎目前沒有出現(xiàn)過一種舞蹈門類能以最適配的方式反映個體如何在四種心理狀態(tài)中過渡的。如果把上述差異極大的四種舞蹈強行組合到一起,那么表達角色如何在不同心理狀態(tài)之間切換的心理過程必然是斷裂的。如果每一種相對應的舞蹈個性特征太過突出,舞蹈真正的主題反而體現(xiàn)不出來,所以需要對已有四種舞蹈進行“普通化”處理,使得舞蹈個性特征一定程度削弱或者改良其表達方式。融合Popping相關元素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提供了一種現(xiàn)實可考的思路,通過對四種心理狀態(tài)的舞蹈表達逐一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Popping相關元素的介入,理想、矛盾、和諧層面的心理活動表達相較于芭蕾舞、現(xiàn)代舞、中國古典舞都變得“普通化”了?,F(xiàn)實層面的心理活動表達也可以通過削弱Popping相關元素特征的方式,進行“普通化”處理??偟膩碚f,Popping相關元素如穿針引線般將四種心理活動的表達以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串連到一起,有助于展現(xiàn)出人一生心理變化的總體規(guī)律。
3結語
" Popping作為一種多元化、高度融合性的藝術門類,擁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與可塑性。融合進Popping中具有不同視覺效果的相關舞蹈元素在表現(xiàn)與之對應的釋放層面的心理活動具有不可代替的優(yōu)勢。這些舞蹈元素不僅可以停留在表現(xiàn)釋放或者炫技的層面,而且通過合理運用、融合就可以表達不同類型、深度的心理活動,為豐富Popping的內涵和外延,拓展舞蹈表達的邊界,為建立一種新的舞蹈分支提供一種思路。
參考文獻:
[1]" 丁世聰?shù)?街舞運動的起源與發(fā)展演變[J].體育文化導
刊,2001,(09):58-60.
[2]" 丁世聰,吳延年.對街舞運動的分類及其主要動作特點
的分析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03):44-46+
57.
[3]" 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
社,2021:169-170.
[4]"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14-16.
[5]" 劉瀟.從“飛天”舞蹈看長綢舞的藝術表現(xiàn)價值[J].北京舞
蹈學院學報,2011,(01):61-64.
Discussion of Popping Vision'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Psychological Expression
ZHANG Zhou,SONG Qi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Kunming,650000,Yunnan,China)
Absract: Popping was born around the 1970s,which belong to a branch of street dance. A growing number of dancer mix other elements into Popping and form the Popping right now ultimately which is abundant. There are different features of fused elements which is not only can make audience dazzling relatively extrinsic, but also can apply more wider. The article try to discuss that Popping vision’s application of expression of relatively complex and abstract and intrinsic" role Psychology ,it provide a thought for making" popping more dipper,expanding dance expressions,even building a new dance style.
Key words:HIP-HOP;popping;psychological